心脏康复理念融入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0-11-03李昊
李昊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黔西南 562400)
心血管疾病高居各种死因首位,每年因此而死亡的人数高达4 000 万人,世界卫生组织(WHO)表明,到2022 年前后,每年将有2 亿人患上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特别是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对于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具有很高的患病率、致残率以及死亡率[1]。该次实验选取2018年6月—2019年2月该系到心血管内科实习的100 名护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比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实验选取该系到心血管内科实习的100名护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名。将心脏康复理念融入到临床护理教学当中。其中对照组共50 名护理人员,男护理员16 名,女护理员34 名,护理人员年龄在19~2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34±0.18)岁,研究组共50名护理人员,男护理员12名,女护理员38名,护理人员年龄在20~26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3.34±0.19)岁,所有护理人员进行一般资料登记,以便查阅,护理人员的资料具有可比性,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临床常规教学方法,在教学模式上采用集中授课的形式。研究组则采用心脏病康复理念护理教学模式,教导医师详细地向护理学员讲解关于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和心脏康复理念的相关理论[2],使护理人员可以将心脏康复理念方案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改善患者的情况。向护理学员强调心脏康复的对象,如心肌梗死、动脉搭桥手术、慢性心力衰竭、心绞痛等患者均可以接受心脏康复护理。告知学员还需向患者配备康复理疗师用于监督指导患者的日常训练和生活,营养师用于改善患者的日常饮食标准,心理咨询师用于患者心理的干预和评估。向护理人员介绍心脏康复理念的具体实施方法:首先,应完全了解患者的基本病情,例如心率、血压、体重、以往发病史等,同时对患者进行48 h动态心电图监测,最终完善患者风险评估。其次,在风险评估标准上为患者制定合适的心脏康复计划并予以实施,心脏康复计划以心肺运动训练、有氧运动、平衡训练为主,结合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效的心脏康复方案。最后,针对每一位患者,利用信息化平台实施跟踪,加以辅助指导。同时,在入院初期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病房环境,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可以减少医患之间的距离感。加强术后护理监督工作,护理人员分工明确,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情况并进行记录,使用温柔与亲切的语言与患者交谈,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做到实时关心[3]。
1.3 评价标准
该次实验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可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综合效能评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成绩。其次,对比两组护理人员对教学满意度情况,分为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维度,满意度=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该次实验中,针对综合效能得分、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等计量资料,用()表示,t检验;针对护理满意度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自我效能评价得分、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考核成绩
对比两组自我效能评价得分、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自我效能评价得分、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考核成绩[(-x±s),分]
2.2 两组护理人员对教学满意度评价
对比两组护理人员对教学满意度的评价,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是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其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严重危害着患者生命健康。尽管近些年来医学水平不断提升,相关设备越来越先进,心血管疾病治疗技术不断成熟,病死率和致残率大幅度下降,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痊愈。很多患者治疗后无法自理,不仅给自身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还给家庭带来了负担,而且患者术后还有再次复发的可能[4]。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原因有很多种,如遗传因素、心理因素、情绪、饮酒等,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无法单纯采取某一种方式进行治疗。对于这类疾病,治疗后的护理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可以大幅度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患者的恢复。
表2 两组护理人员对教学满意度评价[n(%)]
长期以来,大部分的教师在教学中会重视对于冠心病患者急性期的护理,但常忽视对于冠心病患者稳定期和缓解期的护理,学生对于心脏康复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在心脏康复理念下,护理人员会对每一位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科学的心脏康复方案,加强对冠心病患者稳定期和缓解期的护理,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教学中融入心脏康复理念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些效果体现在:心脏康复理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护理人员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并加强对心脏康复相关内容的关注,明确对患者进行心脏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并且还能通过训练提高护理人员的实践护理能力[5]。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信息化平台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对相关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结合教学实际案例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将所掌握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最终大幅度提高综合素质能力。最后,将心脏康复理念融入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教学模式中,能够使护理人员迅速掌握心脏康复护理工作的重点和要点,大幅提高对患者服务的积极性[6]。常规的护理教学模式中,部分护理人员由于工作繁忙、专业素养不足等因素导致其对待患者的护理形式流于表面,不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重视对患者的心理干预,而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心理干预会导致患者精神状态差,进而影响到患者的配合度[7]。采用心脏康复理念护理教学模式的护理人员因对心脏康复护理工作的重点、要点都非常熟悉,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实践能力,并且了解心脏康复护理对患者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在护理工作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地与患者沟通,为患者制定心脏康复方案,监督患者执行。这样的变化使得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更加顺利,患者的配合度更高,预后更好,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整个心脏康复训练方案和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除此之外,由于护理人员提前了解了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因此可对家属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使其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帮助患者调整负面情绪,给予支持和鼓励,增强他们对于治疗效果的信心,使患者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面对治疗和护理。
综上所述,将心脏康复理念融入到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教学中,可以加强护理人员对心脏康复理论知识的了解,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效能,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