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2020-11-02孙明忍
摘要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要发展,必须规范内控管理,加强内部控制,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做好资源优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对国有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非常必要。因此,国有企业必须重视内部控制,对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发挥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抓住重点,改进不足,完善相关措施,确保內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为此,本文通过分析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关键词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影响因素
内部控制的目的是要保证企业的管理活动按企业预设的经营轨迹规范运行,保证企业预期目标的实现。可以这样认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企业根据其发展目标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及实现过程中能为目标实现所提供的保证程度。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以从这一点上得以验证。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内部控制日益完善,尤其是在我国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之后,内部控制引起了国有企业高度重视,各企业纷纷依据系列法律规范制定了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国有企业加强内控管理发挥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遇到了系列问题,这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了极大影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内部控制的优化设计和完善,抓住关键运行节点,确保各项控制措施落实到位。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内部控制是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与公司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有很大关系。在理论研究上,内部控制的相关要素涉及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等因素,为制定内部控制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实践中,由于企业间的特殊性,每个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同样的内部控制制度在不同企业、不同的阶段都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因此,必须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对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发挥的相关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才能做到纠弊查错,做好系统设计,保证内部控制得以落实。从实践上看,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有如下几项:
(一)产权性质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国有企业按产权(或控股比例)可分为单一制和混合制两种类型,在单一制国有企业中,又分为中央、地方和中地共控3种模式,从实际情况看,央企内部控制体系相对完善,运行机制比较健全,其他两种模式在内控上相对要弱。然而,在实践中国企内控风险依然较高,主要表现为在执行上存在不少漏洞,外部监督弱化,内部监管不力,在执行上约束不到位。另外,国企运行机制过于注重程序化,运行模式固化,灵活性不足,有时比较被动,难以抓住发展机遇。混合制国企分有国企控股与参股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都具有国企优势,内部控制体系比较健全,十分重视对内部控制的落实,执行常态化的内控实施活动,内部控制有效性相应较高,而且运行机制更为灵活,运行效率更高。为此,在实践上,本文推荐国企混合制经营,一方面可以增强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国有企业的自身优势可以整合社会资源,以大带小,或者以小博大,带动整个社会资源重组,促进社会整体效益提升。
同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也与国有企业规模大小有很大关系。不少学者在研究内部控制有效性时,考虑到公司的规模大小这一影响因素。公司规模小,内部控制的影响有限;而公司规模大,对内部控制的要求更高,内部控制有效性更加明显。而且,公司发展的时间越长,公司的内部控制经验也会更丰富,内部控制制度更完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作用更加突出。然而,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在公司规模扩大的情况下,需要注意的是做好责任单元划分,界定好各单元的责权,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导致内部控制失效,或者内控效果减弱。
(二)公司治理模式是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核心因素
在国有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下,最先是以党委为主导,党委的影响力极大,政府对国有企业介入较深,国有企业相当于政府的“加工厂”,国企业务由政府指派“订单”运行。在此模式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限,国企发展也受到极大限制,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大,这与现代企业发展极不对称,难以适应市场发展。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发展的方向,国有企业应按此逐步进行转型。不少国有企业建立了“三权分立”治理模式,设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表面上看,公司治理结构上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董事长兼总经理,决策与执行没有分离,内控监督与制约有限;部分国企实行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由于职责不分,相互间争权争利问题时有发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董事长与总经理都属于政府任命,并非是企业真正的“老板”,只是政府的“代言人”,而部分国有企业的监事会却没有主动履职,发挥监事作用。因此,如何让董事长和董事会成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老板”,对总经理(职业经理人)进行有效监督,是保证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发挥的关键因素。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内部权力过于集中,做好财务舞弊防范,提升公司经营的透明度,以免内控制度失效,影响国有企业的发展。
(三)内控体系健全是内部控制有效发挥的重要保障
内部环境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健全的内部环境下,企业十分重视内控体系建设,内控体系比较健全,员工的风险意识较高,十分注重内控管理,一切按章行事,不因熟人、同事关系而出现人情化因素,简化流程、减少监控环节,从而对内控效果产生影响。内控体系的重点不是创造经济利益,而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做好风险防范。
因此,对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言,内控体系健全是非常重要的保障因素,它是做好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也是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关键。如企业的内部控制流程是否符合本企业的业务状况,是否存在重叠或减省,会不会导致效率低下或潜在隐患;是否有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能否加强对企业运行活动的有效监督;能否发现内部控制中的不足,消除内部控制体制上的漏洞,解决内控风险隐患问题,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增强等。
(四)执行力到位是增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在实践中,部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执行不严格,控制活动没有做到常态化。如在岗位管理上没有执行轮换制度,一些核心岗位没有进行轮岗、轮换;部分重要岗位没有相互牵制,日常授权管理不到位,没有进行书面授权就可代履行部分手续,在审批控制中没有严格把关;对企业的信息沟通与反馈不重视,信息传递不及时,反应慢,内部控制执行力弱,管理效率不高,从而影响了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升。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改进建议
众所周知,内部控制包括企业内部一系列规范性制度与运行机制,其主要目标是保证企业各项业务规范运行。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与其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都有着极大关联,由各方负责组织或实施,同时,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党政工团等组织也有着极大影响,因此,根据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提升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性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一)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混改工作
产权(股权)结构单一,内控管理弱化,企业活力不足,会对国有企业发展带来极大影响。为此,要以产权改革为切入点,推进混改工作,对于国家允许民营经济体参与的项目进行社会融资,对国有控股产权进行稀释,这样在为国有企业注入新的血液的同时,也将外部监督机制引入了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中,从而有利于增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构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三权”管理
国有企业要尊重市场规则,配置现代企业管理體系,明确国企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的职权,规范“三权”管理,实现相互制衡,确保国有企业按照现代公司架构规范运行。同时,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大多数国有企业员工,包括董事会成员等并不是公司股东,如董事会成员只是代政府履行管理权限。相对而言,与股东相比,自身的利益与企业发展的关联性并不大,也属于“打工者”序列,因而,对企业的责任意识不足。为此,必须让公司董事会成员及员工拥有公司股份,才能保证他们更加尽心尽力。而对监事及经理层,可以聘请专业职业者,如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而不是选用纳入政府管理的干部序列的人员,消除他们与政府间的依赖关系,从而增强他们的职业责任心。
(三)优化内部控制体系,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国有企业必须结合所属行业、企业所在地区状况及规模大小等状况,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体系,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是要抓好内部环境建设。发挥国企党委、工会及群团优势,将全体员工凝聚起来。二是要加强内部监督体系建设。完善内审、纪监职能,共同打造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对国有企业运行实行全方位监督。三是要做好风险防范。国有企业要构建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对各项重大决策与管理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加强风险预警,做好风险防范,为国企运行提供保障。
(四)加大执行力度,确保内部控制实施到位
无论内部控制制度多么完备,最终都需要通过执行验证。因此,执行是否到位是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发挥的关系因素。要增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就要加大执行力度。为此,必须抓好如下几点。一是要严格执行岗位牵制与轮换制度。要按照内控制度的设计要求对相关岗位进行人员安排,做到岗位牵制,对重点岗位进行定期轮换,防止岗位风险发生。二是要做好信息沟通与反馈工作。要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沟通与反馈响应效率,确保信息得到快速反应与有效执行。三是要保证内控执行常态化。内控执行要落实到人,落实到日常管理中,保证内控制度执行到位。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发现,内部控制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很大差距。对国有企业来说,必须充分正视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抓好产权改革与内部控制管理,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增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为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孙明忍(1984—),男,山东临沂人,本科,中级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 陈恒珍.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J].纳税,2019,13(02):262-263.
[2] 管考磊,汤晟.内部控制有效性、产权性质与企业运营效率[J].会计之友,2018(23):108-114.
[3] 方健.风险管理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对策[J].全国流通经济,2018(24):111-112.
[4] 秦作俭.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2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