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提升历史课堂 学习效能的路径探究*

2020-11-02龙胜春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课堂学习效能实践

龙胜春

摘 要:新课程一直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利用互联网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许多教师做了有益的尝试。然而因为教育环境的差异,每位教师对此理解不同,所以实践中的方法各异。常州高级中学历史组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利用创建历史学习平台的方式,不断优化学习流程,充分利用大数据,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开发,实现了学习效能的提升。文章从关注学习效能的角度,对该校在课堂充分运用互联网作为学习工具,避免学习方式上简单的求新求异的实践加以总结,期望能对课堂变革有所助益。

关键词:互联网+;课堂学习;效能;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18-0064-04

一、引言

新形势下“互联网+教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焦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很多专家学者也在内涵和外延方面做了高位引领,部分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做了有益尝试,历史学科积极响应时代呼唤,不断寻找变革的方向。随着教研的深入,激发一线教师在学科教学实践中不懈探索,期望在实践中实现互联网和历史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学科教学方式的更新,进而推动学习理念的变革。

“互联网+”历史教学涉及教和学的诸多方面,在此我们主要探讨如何利用互联网提高历史学习的效能。我校在实践教学中利用开发的App历史学习软件,软件以单元为模块,设置有人物模块、地图模块、史料模块、重大事件模块、思辨性问题模块、视频模块等,每个模块下又有子项目。以《鸦片战争》为例(见图1),模块设置有研究性学习、人物介绍、历史解密、事件地图、习题练习、视频资料、学科书籍、武器介绍、历史场景等。通过联网软件我们不断优化变革学习方式,把传统学习和互联网有机融合,提供学生学习的多种平台,变革学生学习的方式。

二、“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学习方式的实践路径

1.创建学习平台提升学习效能

效能不同于效率,它更强调目标成果的达成。学生学习效能强调学习目标的实现,中学历史学科的目标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多个方面的素养提升。学习效能的提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的数量、质量,课堂中师生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储备知识的结构和将要学习知识之间的关联度等。作为历史学习的基础,史料的种类纷繁复杂,如何让文字、图片、视频等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需要在教学中对获取和呈现方式做出符合学情的具体思考;另外公共历史和专业化的历史知识如何契入中学历史课堂,这些都对教学平台的搭建提出了客观需求。

新课程强调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1]利用互联网平台将有助于这些学习方式的实现,推动学习效能的提升。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纸质资料、网络空间和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定制的历史学习App相结合的方式。分发到学生手中的纸质材料尽量选择简短精炼的文字,如果有些材料不适合剪裁,需要学生长段阅读或者根据书籍写作框架做宏观总结的,可以利用校园开放的“学习资源”板块,把书籍放入网络空间,引导学生进行选择性阅读。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各异,我们利用建立的历史学科体验室开发的App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按需推送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过滤无关的信息,减轻认知负荷,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高质量学习”。[2]同时为师生建立多元的交流平台。在多元的学习平台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寻找感兴趣的话题,在大致了解某一历史事件、现象、人物的基础上,选择深入学习和思考某个具体的问题,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路径。

2.创新学习流程提升学习效能

利用互联网我们可以把集体授课和个别学习相结合,让开放性、自主性、选择性、体验式学习具体落实。历史学习App让我们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重整教与学的流程(见图2),注重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点选择适合学生深入学习的方式,拓展和整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提升其综合素养。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学习为例,课前对学生进行基础摸底,得知大部分学生阅读过二战中的重大战役,甚至对珍珠港、中途岛、敦刻尔克、诺曼底这些地方的地形都很清楚,战争中主要人物的传记也有阅读,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对二战所知甚少,只能说出简单的一些人名地名。基于此教师先让学生提出问题,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后续教学和资料选择提供方向,让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同时学生根据自身基础选择性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接着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分享交流时间,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再对感兴趣的部分提出问题,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在课堂生成中实施教学。在课堂教学时,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开展主题教學,通过教师引领、学生查找资料、交流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流程,几乎可以实现“点对点”的个别教学,学生可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习效能的提升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3.利用数据分析提升学习效能

利用互联网,我们不仅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得到学习结果的数据,而且能够及时观察学习的过程,了解学习的轨迹,甚至“可以建构每位学生的知识图谱,专注于制定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设计,从而实现精准教学,打造高效课堂。”[3]通过大数据整合,可以初步判断学生的水平,明确兴趣点,把握学生学习的动态,灵活调整教学的节奏,整合筛选教学内容,让分组学习和个别教学更有针对性,及时给予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提升学生能力。例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App软件中我们提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主要人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按照预设,笔者最初以为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会是重点关注的人物,但图3调查结果显示巴顿成为学生的关注焦点,其次是蒋介石。针对学生的选择,笔者在教学中及时做出调整并自我反思:学生为什么关注巴顿?是一时兴起,还是慎重选择?关注蒋介石,是否体现学生能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联系起来,从全球视野关注历史问题?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请学生谈谈对这两个人物的看法。

针对第一个疑问,学生的回答是对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已经了解较多,希望从不同层面了解二战人物,以此能更全面地认识二战;还有部分学生说之前对坦克战比较感兴趣,想知道巴顿对装甲战的贡献,以此研究战争中军事装备的变迁以及对战争格局的影响。而对于选择蒋介石,学生认为我们在学习国内战争中多次提到,但是放到整个二战的格局思考却较少,希望更多地知道国民政府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之间的互动,同时探究二战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原因。

利用数据进行精准的教学会有更好的效果:能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明确教学的方向;准确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正确的定位,避免重复学习和无用学习。

新课程关注家国情怀素养的养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学习和探究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4]历史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功能,如何做到潜移默化又有的放矢?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我们在App中设置了历史场景和多种选择,通过历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穿越历史的场景中做出选择,由此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思维方式,为教学方向、方式的选择提供支撑。

例如学习二战时,我们在历史场景中设置了角色选择,其中让学生扮演选中的虚拟角色,选择包括是否投票给希特勒,是否选择加入希特勒的党卫军,是否执行在屠杀的文件上盖章等,图4 为部分班级关于二战中情景模拟选择统计图。通过了解学生的选择,我们可以补充有益的史料,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历史情景,在体验性学习中学会尊重生命,由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利于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做出更好的引领。

4.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设计与开发

高中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以前的教学主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利用互联网可以延伸学习参与的范围,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前课后的学习中全域参与,为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提供坚实的基础,更好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体,平等参与,积极实践。”[5]把学生纳入课程设计中来,师生共同选择课堂材料的范围、课堂问题解决的方式、课堂时间的分配等,力求寻找最适宜学生成长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设计了相应的教学反馈,为后期的教学改进提供了参考依据。反馈选项放进App,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对课程设计提出建议。表1是部分班级参与的数据。

从表1中反馈可以看出,在学习环节中,学生对历史场景较为感兴趣,笔者就在这里投入较多的时间;历史地图则不太受欢迎,分析原因发现学生不是对历史地图本身不感兴趣,而是我们提供的地图学生不太喜欢,因此可以邀请学生一起搜寻感兴趣的地图,共同分享;学生喜欢开放性、探究性的内容,我们就不在视频类材料中投入过多的时间;学生更喜欢思辨性的问题,在教学的难度和材料的选择中就应该有所考虑,设计的问题应该有相应的深度;针对学生提出需要更多参与和探究的要求,教学设计就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和交流时间,而且和学生一起设计交流。实践证明有学生参与的教学设计,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高,更易实现教学目标,学习的效能大大提高。

从以上的课堂实践来看,App软件的使用不但增强了学习的互动性,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资源和学习情境,而且教师通过数据反馈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实施精准教学。

三、“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学习方式所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防止本末倒置,避免形式主义

“互联网+“背景下的历史学习不能产生主次上的错位,互联网作为重要的工具,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但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学科知识,在原则下最大程度地发挥互联网式学习的效能才是核心。“互联网+教育”是以互联网为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和学习模式,以此来构建新型的教育生态体系。“互联网+教育”的实质体现的是技术融合教育而不是技术支配教育,是传承性的优化与升级,而不是颠覆式的革命与发展,是传统教育的补充和辅助,却无法被弱化和替代,是定制化、弹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而不仅是信息化的支持与推送。[6]

学习中不能简单追求互联网的形式,历史学习的特殊性决定了部分学习内容采用传统的授课和学习方式才能取得更好的效能。例如,同样是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人物,如果要深入研究当时背景下的人物,需要从人物传记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中寻找线索,这时互联网在资料搜寻中可以发挥优势,但是对于还没有电子化的书籍、图片、地图等史料,就需要教师从纸质文件中节录,同时进行筛选对比。有些同时代可以佐证或对照的人物更是需要在相关的一二手史料中慢慢爬梳。

大数据反馈的信息也存在失真的可能,有些数据也不一定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兴趣点或者学习状况。例如在历史场景的选择中,有些学生出于好奇选出了并非自身意愿的选项,甚至有些学生为了探究软件的设计路径,故意对不同的选择多次操作,这些均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如果以此作为学情参考进行备课,必然影响学生学习的效能。因此对于大数据还是要辩证看待,“能用而不用,或不必用而强行用,都是不智之举”。[7]

2.互联网丰富了学习的资源,但需要紧贴教学目标、精心挑选史料

如果跳出App预设的范围,在学习中扩大范围使用互联网,我们发现史料资源和学习辅助资源纷繁芜杂。中学教学不同于学术研究,遵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提出的核心素养要求是所有学习的归宿,在众多的学习资源中,教师需要从专业的视角对资源加以甄别。但是甄别史料本身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历史材料的解读需要“在基本把握了全貌的前提下,再将各方面的历史现象联系起来观察,以研究者独到与深邃的眼光,才有可能从历史文本的字里行间发现隐藏于其中的一些重要历史现象,找出可以深入讨论的问题”。[8]但是互联网中的数据资料并不等于完整的数据库,所寻史料可能掐头去尾、断章取义,有时还存在文本字面含义与历史信息之间的不完全对应之弊。

总的来看,“互联网+历史教学”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理論的指导,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每个学校、每个班级甚至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差异性,通过互联网优化课堂教学,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扬长避短是利用互联网提升课堂教学效能的基本原则,我们需要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同时,在实践中探索出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2-135.

[2]曹培杰,黄蔚.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三要素——

学习环境创新、学习方式变革、教育管理转型[N].中国教育报,2019-3-9(7).

[3]陆优君,窦全兵.精准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与反思——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背景[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1):42-4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5]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教师培训教材组.课堂管理[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张彦通,张妍.“互联网+教育”的本质与内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62-68.

[7]李剑鸣.大数据时代的世界史研究[J].史学月刊,2018(9):12-16.

[8]包伟民.数字人文及其对历史学的新挑战[J].史学月刊,2018(9):5-12.

(编辑:鲁利瑞)

猜你喜欢

课堂学习效能实践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高中文综学科学习方法的中学生视角分析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何调动高校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