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推进中小学智慧教育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20-11-02唐瓷廖代言甘胜江
唐瓷 廖代言 甘胜江
摘 要:以项目和案例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是当前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主要方式之一。文章通过调研成都市某区26所学校项目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了解项目推进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信息化项目推进学校智慧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项目;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434;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18-0028-04
一、引言
为有效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成都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精神,全面提升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与管理水平,提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效益,促进该区智慧教育发展水平,成都市某区在2015年为区内中小学引入了一批教育信息化试验项目。受该区委托,课题组对该区引入的项目进行了专项调研,系统了解该批次教育信息化专项试验项目的实践经验、应用效果、典型案例,并总结梳理了学校在以项目推进智慧教育各方面工作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为更多区域或学校推进智慧教育发展提供实践借鉴。
二、试点项目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研26所学校,包含13所中学和13所小学,所调研的项目均为该区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在2015年统一引入的A、B、C三类项目。三类项目的基本情况如下:A类项目有3所中学,B类项目有19所学校(中学10所、小学9所),C类项目有6所学校(中学2所、小学4所)。有两所中学同时引入A、B两类项目,另有两所中学同时引入B、C两类项目。
A类项目:借助某英语自主学习系统,开展在线自主学习和课堂交互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将个性化的英语在线学习和课堂内的任务驱动学习有机结合,建构随时随地学习英语的泛在式学习环境,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B类项目:以现代通信技术为媒介,采用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将课程进行植入,将优质中小学(前端)课程资源“搬到”项目学校,项目学校可以在录播课前预习前端课堂实录和教案,并根据本地实际进行同步教学或者根据学情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学校教学需要。
C类项目: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为目标,立足教师专业发展,通过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分析,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增长和专业能力发展。
三、调研组织实施
课题组先后对项目试点学校进行了入校调研,主要通过资料查阅、领导访谈、听课议课、教师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各项目的试点学校在推进过程中的工作开展情况。
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对于信息化试点项目的重视程度、推进试点项目的体制机制建设情况、试点学校的师生参与情况、项目实施的成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1]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课题组先后了解了26所学校的34个项目的详细实施情况,听课34节次,回收490份有效教师调查问卷和327条教师意见和建议。
四、项目学校的主要成效
试点项目学校基本上能够围绕国家、省市教育信息化战略部署和该区教育信息化推进具体要求,加速完善学校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2],立足课堂教学应用,努力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应用。
1.项目学校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项目实施
(1)推進机构健全,学校全员参与
项目学校都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团队,由校长(或分管副校长)作为项目组长,带领学校教职员工开展工作。参与项目调研的490人次教师来源情况为:普通教师362人、占73.88%,学校管理干部(含校领导)58人、占11.84%,教研组长65人、占13.26%,年级组管理人员5人、占1.02%。
从调研数据来看,一是项目参与整体情况较好,形成了校长、中层管理干部、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人员构成的项目运行与管理团队,团队内部分工较为明确;二是参与教师结构良好,参与项目的教师基本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教师队伍,建构优化了教师提升的结构性问题,有利于教师自我成长,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2)强化建章立制,规范化推进
项目学校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或措施,基本上能够按照项目预期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教师的学习、教研行为,确保项目有效运行。一是学校建立了相应的体制机制,确保项目运行情况。有452人次(92.25%)认为学校建立了相应的体制机制,确保项目顺利运行。其中,169人次(34.49%)非常赞同、238人次(57.76%)赞同;二是各校对于教育信息化项目建立了良好的“计划—检查—总结”工作机制,各校基本能够按照项目计划开展工作,并且能够将教育信息化试验项目与学校其他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基本形成了整体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态势,教师对于学校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如表2所示。
(3)教师认同信息化项目,积极参与和推进项目
各校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项目开始前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教育信息化项目得到了绝大多数教师的支持,项目引进工作扎实开展,参与项目的教师基本通过自主申报、年级筛选协调的方式确定。教师对于教育信息化项目内涵和外延的了解比较细致,92.24%的教师赞同自己对项目的了解比较深入;教师参与项目积极性比较高,77.35%的教师基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相应的项目,教师参与项目意愿情况如图1所示。
2.教育信息化项目成效显著
(1)教师教学能力明显提升
试点学校将项目与国培、省培活动结合,组织和开展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强化信息技术课堂应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类具体问题。从各校反馈情况来看,三大类项目的引进,学校初衷均定位在通过项目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推进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各校围绕这一目标开展了大量工作,通过教师观摩、小组研讨、“名师名课”观摩示范等方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87.55%的教师认为项目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非常大。
(2)项目重构课堂,改变了教学
项目的引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状态,开阔了教师信息化视野,优化了学校常规教育教学,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正在逐步优化。教育信息化项目与学科教学融合较为紧密,有效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思想,较好地实现了深度融合。此外,教育信息化项目对于促进课堂教学结构变革、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日益明显,项目对于改进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效益有较大的帮助(见图2)。
(3)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项目实施后,对学生学习行为改变有积极影响,学生通过参与教育信息化项目,改变了学习方式,对信息化背景下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有效学习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知。大部分学生非常愿意参与教育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引入和实践符合学生的学习意愿,促进了学生学习思维和学习方式的转变,77.55%的学生非常喜欢教育信息化项目的教育教学实践,72.82%的学生通过教育信息化项目改变了自身的学习方式。
五、存在的问题
1.三类项目运行情况差距较大
通过调研,课题组发现A、B、C三类项目在学校的实施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同一项目在不同学校的运行情况差距较大。A项目开展情况不太好,除少数两所学校外,其余学校几乎没有有效开展;C项目在项目方积极推动下,在各校的培訓和教研情况开展较好,但各校在通过“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各校对B项目的使用基本延续项目方提供的模式和方法,大部分学校没能结合自身实际,对试点项目进行加工改造,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模式。
2.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思路不够清晰
少数学校的领导班子对国家和省市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和重点工作理解不一致,对信息化发展趋势、学校应用重点等认识不够,对于以教育信息化推进学校跨越式发展的信心不足,教育信息化统筹推进工作不够扎实、浮于表面。
部分学校对于教育信息化项目引进的思路不够清晰,定位模糊,缺乏相应的规划。直接导致的问题是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对项目的直接照搬和复制,A项目没有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改造,没有合理使用其优势;C项目引进后,对参与项目的教师提升作用明显,但学校明显没有制定相应的提升计划,没有有效地让未参与项目的教师在项目教师的带领下共同进步;B项目在使用中,机械地使用项目提供的模式,未能很好地与本校实际融合,项目在促进教师发展、名师示范的积极作用没能很好地发挥。
3.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工作不够系统
各校基本将信息化项目作为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工作抓手,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遇到了较多困难,表现为定位不清、指导不够、实施粗放、评价模糊等问题。学校虽然提出了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的要求,但要求相对粗放,没有结合学校实际,学校在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的引导、管理和考核评价方面依然采用传统的模式与方法,一线教师不知所从,难以真正发挥项目对教师能力提升的推进作用,系统化的能力建设工程任重道远。
4.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试点项目的引入初衷是要通过理念引领和实践应用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但从资料查阅、访谈及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参与项目的教师对项目的理念和信息技术技能提升有较高的认可,但绝大多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局限于提升效率和辅助教学的阶段,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不够,突出表现为“灌输多、交互少”“展示多、探究少”,信息技术应用依然处于浅层应用阶段[3],信息技术没有真正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还需要长期培养。
六、对策及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不断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按照该区统一部署,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推进工作的力度,重点是加强顶层设计,以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为抓手,通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专项建设培训,提升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重点做好各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顶层设计,科学定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逐步建构“智慧课堂—智慧校园—智慧学区”的区域智慧教育协同发展态势,形成协同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合力,不断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2.加大应用创新推进力度,不断提升应用水平
学校要坚持“应用驱动、融合创新”的基本思路,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创新应用。要着眼于解决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和难点问题,立足课堂教学应用,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校教学和管理变革的新方法、新路径[3]。建议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统筹推进安排,加大应用创新的引领和推进力度,把试点项目的先进经验和成功范式在区域内推广应用,把专家支持与专业引领、常态化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信息化课堂创新与应用实践等与各校教育信息化推进有机融合,鼓励区域、学校或教师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大量实践和探索,不断提升应用水平。
3.建立可持续的投入机制,保障教师培训常态化开展
建议各校将智慧教室、网络教学环境(尤其是校园无线网络覆盖)列为学校办学基本条件和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进行统筹安排,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通过引进、委托等方式开展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工作。重点是统筹安排信息化经费投入,切实保障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资源运维和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并对常态化的教师信息化专业培训形成制度性安排,优先保障对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提升的资金支持。
4.搭建实践应用平台,推进信息化应用与成果固化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各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资源,为教师搭建各类平台,为学校和教师建构“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机制,为各类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一是面向全国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优秀教师来校讲学和交流,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二是“区校携手”共建对外交流机制,通过“走出去”的方式为教师展示风采、固化学校智慧教育成果 [4]、彰显学校教育信息化特色提供舞台。
参考文献:
[1]2016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报告[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10/t20161031_287128.html.
[2]庞周泉.信息技术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3]教育信息化督导报告:硬件跟上了,应用还在浅层次[EB/OL]. http://edu.people.com.cn/big5/n1/2016/1101/c367001-28823966.html.
[4]唐瓷,基于UGSE协同创新的智慧学区建设策略与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7(4):26-27.
(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