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 使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0-11-02韦妙
摘 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对偏远农村地区的覆盖是推动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然而,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现实情境中,大批先进的硬件设备使用率低,资源闲置的现象极为普遍。文章从技术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湖北省8市(州)近百所学校的问卷调查数据。结果显示, 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过程中,硬件设备的感知易用性对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影响权重最大,其次为教师本身的技术能力水平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在硬件设备条件还没完全得到保证与满足的情况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还未能顾及到教学资源的适配性,其影响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的比重最弱。
关键词: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技术接受理论;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18-0016-04
一、引言
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高速推进导致我国农村教育“空心化”程度日趋严重,长期以来的“缺师少教”让位于农村教育系统神经末梢的小规模学校根本无力支撑起偏远山区“最后一公里”的义务教育保障体系。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大滑坡,不仅是影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痼疾,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对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深切关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财政部于2012年底全面启动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希望利用优质信息化教育资源来帮助农村小规模学校“开齐课”“开好课”,该项目已在全国6.36万个教学点基本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全覆盖。[1]
花大力气引入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没有在农村小规模学校落地生根、發挥实效?课题组对湖北省8市(州)35个乡镇进行了调查,走访了教学点、村小、乡镇中心小学95所,发放问卷1084份,访谈校长、教师及相关人员352人,收集到大量能够反映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状况的一手资料和鲜活案例①。
从调研数据来看,小规模学校教师中经常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设备的人数不到总人数的30%,教师每周信息化授课时数只占总课时数的22.0%左右。“硬件设备不会用,课程资源不想用”成为现阶段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中最突出的问题。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低,直接影响了相关政策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推行效果。
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既可能来源于教师个人信息技术能力因素的制约,也可能受限于学校整体的教学环境和管理机制,还有可能被信息化教学资源本身的特性所影响。面对如此众多的因素,究竟哪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其中,又有哪些因素影响性较强?这些都需要我们对实证调研数据逐一进行分析和比较。
二、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影响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的因素很多,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不同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理论流派出发,得出了众多可能影响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的因素。这些因素纷繁复杂又互相作用,需要找出一个合适的理论视角对这些因素进行统筹分类,凸显最有可能影响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率的核心要素。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美国学者戴维斯(Davis)用理性行为理论研究用户对于信息技术接受程度的一套理论模型(见图1)。技术接受模型认为技术的使用意愿(Attitude Toward Using,AU)与三个因素相关,即:感知的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感知的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PEOU)和外部变量(External Variables)。[2]
从技术接受模型出发,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率主要被教师的主观使用意愿所决定。这种使用意愿一方面取决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意识态度(感知有用性),另一方面取决于现有技术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好用程度(感知易用性)。此外,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长期匮乏,信息化发展刚刚起步,在硬件设施建设、软件资源配置、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制度建设等方面,都与农村中大规模学校和城市学校有着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同样会对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率产生一定的影响,无疑应该作为除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两大核心因素之外的外部变量纳入分析。基于此,本研究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外部变量三个维度来设定研究假设。
“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维度:
H1: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态度对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有正向影响。
“感知易用性” (Perceived Ease of Use,PEOU)维度:
H2:信息化硬件设备的易用性对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有正向影响。
H3:信息化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对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有正向影响。
“外部变量”(External Variables)维度:
H4:学校信息化办学条件对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有正向影响。
三、模型建立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多个变量与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率之间的关系,并对每种变量对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率的影响大小作出解释,所以建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相关变量的设计、定义、赋值的情况如表1所示。
在对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进行操作化处理后,得到了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率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四、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强迫进入变量法对多个解释变量进行同时回归分析。为了比较不同解释变量的解释力,可以用标准化的回归系数去除解释变量的不同单位影响。将标准化回归系数代入回归方程,得到标准化的回归方程:
Y=0.138+0.093PU-0.315PEOU1+0.019PEOU2+0.116
comp+0.103net+0.159width+0.180cap+0.149trainN+0.081
trainL-0.103gen-0.022age+0.003edu+0.35title方程2
回归分析结果中(见表2),回归系数达到显著的解释变量有“感知有用性”“设备故障率”“办公电脑配置”“网络连接”“网络带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信息化培训次数”“信息化培训层次”“性别”。回归系数未达显著的解释变量有“资源适配性”“年龄”“文化程度”“职称”。回归分析中,未达显著水平的解释变量仍可能与被解释变量存在关系,只是关系的强弱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在后面的结果讨论部分都将纳入分析。
五、讨论
1.硬件设备与基础设施情况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具有决定性影响
感知易用性的硬件设备分维度层面(PEOU1)数据显示,设备故障率对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有非常显著的负向影响(p<0.05)。并且这一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15,是所有解释变量中权重最高的,这说明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对硬件设备的感知易用性极大地影响了其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频率。如今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虽然大多已经配备了一定的信息化硬件设施,但与之配套的设备保养维护机制却没有建立到位,后期保障经费的短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导致小规模学校的硬件设备故障频发却得不到及时解决,无法持续稳定地运行,也使一些本想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教师“望而却步”,进而影响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感知易用性的降低会显著降低用户的使用意愿,进而改变用户的行为意向。设备故障频发、维护不力的情况显然极大地降低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易用”的感受水平,成为拉低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的最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外部变量中学校网络带宽情况(width)、学校给教师配置办公电脑的情况(comp)、学校连通网络情况(net)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59、0.116与0.103,这进一步验证了硬件设备与基础网络设施情况对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具有强度影响。[3]许多网络覆盖不到的小规模学校往往只能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定期发放装有相关教案、课件的光盘、优盘或移动硬盘等第三方存储介质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化教学资源。这种资源推送方式操作繁琐,又常常疏于更新,造成了许多小规模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极度短缺,设备也随之闲置不用。
2.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是对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的次要影响因素
从TAM理论模型来说,决定用户感知易用性的外部变量包括系统设计特征、用户特征(包括感知形式和其他个性特征)、任务特征、开发或执行过程的本质、政策影响、组织结构等等[2]。教师个人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作为一种用户特征,显然会影响其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有用性和易用性的感受,是起重要作用的外部变量之一。[4]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对其应用信息化资源的频率有极其显著的正向影响(p<0.01),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80,由此证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是对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上的短板,使他们在设备操作、课件制作、教学设计等方面相比农村中大规模学校和城市学校教师更容易遇到困难,由此造成的挫败感无疑会降低其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易用性的感受,进而减弱其信息化教学的行为意向。
为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开展了多层级的教学培训。根据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培训次数和培训层次对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影响都达到了显著(p<0.05),培训次数与培训层次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49与0.081。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近三年人均参加过1.27次信息技术相关培训,而城市学校教师近三年人均参加过2.61次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参加的信息化培训多以校内培训为主,培训等级普遍不高,只有22.9%的教师参加过国培;而城市学校教师中的这一比例达到了57.9%。信息化培训不到位,使得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设备操作、软件使用、上网检索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小规模学校教师个人的技术能力水平以及形成此能力所需要获得的教学培训次数、层次级别共同构成了影响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的次要因素。
3.教学资源的适配性成为“奢侈”命题
TAM理论模型认为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也有正向影响。课题组将本研究中感知有用性指标和课程资源适配性指标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课程资源适配性与感知有用性呈现显著的正相关(r=0.174,p<0.01),进一步说明了资源适配度不够对教师感知易用性的影响也可能降低教师的感知有用性,从而对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造成消极影响。感知易用性的软件课程资源分维度层面数据显示,软件资源的感知易用性虽然对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式有积极影响(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19),但其影响并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P<0.05),但软件资源的感知易用性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感知有用性具有正相关,从另一层面对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产生影响。
课题组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小规模学校现有的信息化课程资源与教师实际教学内容的适配性并不好,不少教师反映“软件难以操作”“资源与课本不配套”“课件内容没有照顾城乡差异”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必然降低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积极性。课程资源是否好用显然会直接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积極性,只是当前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学刚刚起步,教师关注的重点更多集中在硬件设备是否可用以及是否好用上。当农村小规模学校硬件设备的使用率远低于农村中大规模学校和城市学校时,小规模学校的教师自然不会过多“苛求”软件资源的易用性。
六、总结
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中的闲置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而在诸多因素的梳理中,只有找出问题的主次,才能在资源与人力有限的现状下,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影响强弱来着手解决。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硬件设备后期运行、维护以及保养的技术支持力度和經费保障力度,从“保供给”到“保运转”,可设立专项经费用于保障设备运维、更新升级、网络资费、资源选购和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支出[5],以此来提高小规模学校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意愿。
其次,人的信息化才是真正的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资源只有为人所用,才能转换成真正的教育生产力。政府应在引入外部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同时,继续加大为农村薄弱学校补充年轻教师的力度,巩固区域优质教师共享机制,强化现有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制度。只有实施小规模学校师资的供给侧改革,在优质师资来源供给、制度供给、要素供给三个供给端综合发力[6],才能真正让小规模学校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想要用”“能够用”“用得好”,最终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村小规模学校一面资源建设、一面资源闲置的问题。
最后,政府必须改变当下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中“城市本位”的开发策略,提高外部信息化教学资源与农村小规模学校实质教育需求的适配度,并引导内部本土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通过挖掘乡土资源,开发特色课程,融合乡土文化,服务乡村发展,使之成为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内生型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7]。
参考文献:
[1]全国6.36万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412/182212.html.
[2]Davis F 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Mis Quarterly,1989,13(3):319-340.
[3]胡超,陈妍,吴砥,等.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估——以保靖、凤凰两县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3(3):94-102.
[4]杨永贤,罗瑞,杨晓宏.宁夏南部山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应用调查[J].电化教育研究, 2009(6):93-95.
[5]钱佳,郭秀旗,韦妙.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政策实施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6):12-16.
[6]秦玉友.农村义务教育师资供给与供给侧改革[J].教育研究,2020(4):139-151.
[7]魏宝宝,孟凡丽.农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力缺失的表现、原因与激活——“W”县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实地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20(3):77-89.
(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