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西地区刺五加有性繁育技术与生态应用

2020-11-02李素艳

乡村科技 2020年25期
关键词:辽西地区

李素艳

[摘 要] 刺五加适应性强,为辽西南部地区乡土树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应用价值。种子繁育具有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等优点,通过催芽处理可提高种子发芽率,掌握选地、整地、播种及田间管理等关键技术,可在辽西地区进行刺五加有性繁育批量生产。刺五加生态应用广泛,主要应用于发展经济林、荒山荒坡绿化、园林绿化等。

[关键词] 刺五加;有性繁育;生态利用;辽西地区

[中图分类号] S759.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5-52-2

1 自然气候概况

辽西地区包括辽宁省朝阳、锦州、阜新等地市,地域广袤,自然气候多样。当地多年平均降水量450 mm左右,雨季7—9月总降雨量超过全年的50%,年蒸发量高于自然降水量的4倍,年平均气温7.0~9.1 ℃,无霜期140 d。冬季漫长干冷,夏季炎热多雨,自然气候干旱是影响当地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2 刺五加生物学特性

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又名五加、五加皮、刺拐棒等,是五加科(Araliaceae)五加属(Acanthopanax)落叶灌木,一般高1~3 m,灌分枝较多,叶柄生细刺,小叶片纸质,果实球形,黑色,直径7~8 mm,花期6—7月,果期8—10月。刺五加的茎、叶、果、根和皮均可入药,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荫蔽、萌发力强,属辽西南部地区乡土树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应用价值。

3 刺五加有性繁育技术

3.1 种子采收与催芽处理

9月中旬以后,当刺五加果实由黄褐色变黑、变软时采收,采收后除去杂质和秕种,放入冷水中浸泡一两天,搓去果皮、果肉,再用清水漂洗,剩余沉底的饱满种子晾干;当年12月上旬,土壤封冻前在室外挖出贮藏坑,12月下旬室外温度最低,将刺五加种子用40~50 ℃温水浸泡2 d,使种皮透水、种仁湿润,拌种子体积3倍左右湿沙,埋入坑内,坑底和周边放一层塑料薄膜,便于清理种子,表面覆土10 cm左右。播种前三四天取出,平堆在向阳处,覆盖塑料薄膜,过干时喷水保持湿润,每天翻动透气3~5次,有1/3的种子裂口发芽时即可播种。

3.2 选地、施肥与整地

选取具备灌溉条件的平整土地,以土层深厚、交通便利、生产作业劳力充足方便的地块为宜,667 m2均匀撒施腐熟的农家肥2 500 kg。3月下旬旋耕整地,深度控制在3 cm,旋耕不仅可以疏松土壤、将肥料翻入土层,而且可以减小大部分草荒,提高育苗效益。

3.3 播种和覆膜

播种时间在4月下旬,过早地温低,种子不易萌发。为提高出苗率,播种前3 d浇一次透水。为便于开展除草、浇水等一系列工作,选择大垄双行播种,双行行距20 cm,两个大垄双行间的作业空地50 cm,开沟深度1 cm,一般667 m2播種量6 kg左右。均匀撒入种子,覆细土1 cm,轻轻镇压后随时覆盖塑料薄膜,保证土壤湿润、提高地温,促进种子萌发,提高苗木质量。播后10 d即可陆续出苗,及时将萌发苗木处的薄膜划开,使苗木可以向外生长,避免苗木烫伤。苗高5 cm左右时,结合除草间苗定植,保留苗木株距8~10 cm。

3.4 后期田间管理

播种后到7月中旬,进行两三次中耕除草,特别是7月进入雨季后,杂草生长速度最快,及早将草除小除了。同时,中耕松土时注意保护木根系,不要伤根;6月以后,灌水前追施复合肥或尿素一次,667 m2施肥量25 kg,将肥料撒在双垄之间根部地表即可。7月中旬以后的一个半月,进入辽西最热的酷暑天气,注意防止持续高温干燥灼伤幼苗,可以适时灌溉或喷水,使地表温湿度适应幼苗生长。10月下旬浇上冻水,翌年早春3月下旬灌溉返青水,冬季严防人畜践踏损害苗木。

3.5 育苗效果

苗木生长1 a后,苗高可达15 cm,667 m2出苗量可达1.2万株,可移植发展经济林或进行园林苗木培育等。

4 刺五加生态应用

4.1 发展经济林

刺五加生长适应性强,干径、皮、果实、树叶等多部分均可入药,能发挥多种保健作用,产生独特的生物学价值。在辽西地区特别是辽西南部,刺五加是荒山或坡耕地理想的经济林树种,栽植一年生刺五加幼苗,初植密度为3 000株/hm2,栽植后加强水肥管理,随时剪除干枯枝、畸形枝、衰老枝等,保持树体健壮,翌年春季即可采摘部分叶芽。要确保采摘强度合理,“采一留一”,保证树木正常生长。嫩芽采摘过早,产量太低;嫩芽采摘过晚,叶芽生长老化。采摘后注意保存,严防失水变质等,采摘可延续50 d,产生经济效益时间较长。发展刺五加经济林,一次投入,多年产出,不仅使坡耕地产生正常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正常经济收入超过玉米大田2倍以上,可发展为辽西南部山区的高效经济林产业。

4.2 荒山荒坡绿化

刺五加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辽西南部的天然林林下各种立地类型均有自然生长分布,但以土层深厚、阴坡或半阴坡的壤质土生长最佳。经实践,使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可达到投入最小、生态效益最佳的效果。具体操作为选择土层中等以上、坡向阴坡或半阴坡的疏林及宜林地,进行穴状整地,栽植密度为1 500~3 000穴/hm2,尽量保留原有天然的乔灌木。春季植苗造林,浇足水,覆盖塑料薄膜,结合自然降雨,每年5—6月补水2次,9月至10月中旬补水1次,连续补水两三年,可保证刺五加植苗保存率在80%以上,达到荒山绿化目的。

4.3 适宜地块栽植,丰富生物多样性

辽西自然环境先天不足,阴坡的乔灌木自然生长分布品种简单,种群数量少。可应用刺五加生态学特性,在适宜的地块引进栽植刺五加幼树后,几年内可形成茂密的灌丛,改善原有林分结构组成,改善小范围的林分生态环境,促进植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刺五加种群数量的增加,还能为一些食草动物、肉食性动物等的生长栖息创造条件。

4.4 园林应用

刺五加易养护经营,枝干、叶、花、果等具有形态的独特性,根茎叶等多处可作为中药,园林栽植更受大众欢迎。其可作为乔木树种搭配栽植,也可以在花境、花丛中片植或零星生长,均能获得独特的园林效果。

猜你喜欢

辽西地区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纹饰综述
辽西地区的山杏容器育苗及雨季造林技术应用浅析
辽西地区无花果引种试验
荆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辽西地区的分布和保护利用价值
浅谈辽西地区玉米抗旱高产栽培技术
浅谈辽西地区玉米抗旱高产栽培技术
辽西地区大豆适宜播种期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