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2020-11-02包静
包静
内容摘要:教育要注重全面的素质教育。中职语文教学承载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使命,担负着培育从业实用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任务,要坚守文以载道、文以助技、文以合时三个理念。在新时代下,改革传统中职语文教学,要与社会需要密切相适应,融合应用当代信息化成果,不断探索,接续创新,致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中职语文 文以载道 文以助技 文以合时
中职语文作为中职教育的一门基础性的重要学科,其教学承载着培养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进入新时代,中职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高远的教学视野、开放的教学心态以及创新的教学思维,还要在教学中树立“文以载道”、“文以助技”、“文以合时”的新理念,既完成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又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与新时代潮流相适应,顺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真正实现中职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开启美丽而又精彩的人生。
一.坚守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助促育德
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是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明确要求,这为中职教育指明了方向,也是中职语文教学公用性功能要致力实现的目标之一。这个要求对培养中职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文明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对形成适时对路的就业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而要提高学生的人文和职业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坚守“文以载道”理念。
“文以载道”,此“文”即文章、文学,也即语文,包含语言和文字;此“道”即道理、道义、道德,涵盖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就教学理念而言,语文承载旧学新知、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真善美,承载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结合时代要求,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引导学生接受古往今来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精思妙想;要注重人的本性,培养人的品行,为引导学生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提供精神支撑,真正发挥中职语文的“以文化人”重要阵地作用。如果一个中职学生技能很精,但却品行不端,也难助益社会,甚至走向相反,技能越高,危害越大。
语文之功,表现在滋润心灵,纯净思想,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有助学生感悟国文之美、文字之美、艺术之美,进一步体悟人文之美、道德之美,再进而使人生能够立体、丰满、精彩起来;同时,也有助于克服和摒弃那种一切为了功利主义的偏激狭隘思想。语文教学教授传播人类先进文明思想,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情感上的感悟力以及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发展当作根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的思想品德為重点,兼顾美育、养成教育、行为管理、心理和就业创业咨询等。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参与语文实践中,接受应知必知的经典,自主领悟语言规律,从而使思想受到启迪,情感得到升华,感悟人生和社会道理。在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超的艺术鉴赏力,不失人性之美的基础上,树立起服务祖国、奉献社会、成就自己的远大理想,依靠综合就业能力,最终获得自己的谋生之道和幸福生活。
二.坚守文以助技,学以致用,助推就业
服务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则。中职教育的工作指导思想就在于“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在所有学科设置当中都要围绕“加强技能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需要”这一目标,来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偏离上述目标与方向,那么,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语文教学也不例外。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具有基础性特点,听说读写等基本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主要源于语文学习。由此可知,语文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公用性功能,且无处不在。如果一个中职学生只学有一点专业技能,但阅读、写作等能力十分贫乏,肯定难于实现高质量就业。中职语文教学要自觉担负培养起中职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应用能力的双重任务。这便是“文以助技”意义所在。
语文教育的目的不光是识记字词句段篇等语文知识或考试技巧,更在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素养,这便需要坚守“文以助技”理念。这个“技”,就是指技能、本领。也就是说,语文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练就技能、技巧、技艺,成为技工、技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我们要认识到,决定一个人的就业能力,不单靠专业技术,其它方面的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学科,在学生就业技能、素质提高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即便是理工科学生,其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文本理解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没学好,就可能听不懂别人要表达的意思,说话时可能措辞不当,语焉不详,甚至语无伦次;阅读时可能理解不了文本文稿主旨;写作时可能文句不通,文不对题,词不达意。这样,这样的学生如何高质量就业?只有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语文知识同步推进,相互促进,才能实现“文以助技”的目的,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围绕“服务需要、就业导向”偏重于上述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为其将来从事生产和管理一线的工作,打下基础。在切实发挥好语文公用性功能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丰富的心灵体验,进而能够直面社会人生,直面市场经济,在国家时下倡导的“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中实现高质量就业。
三.坚守文以合时,融合对接,与时俱行
“文”不仅要为时而作,也应顺时而教与学。这个“时”,就是指当前、现在,也指时下、眼下。语文教师不能是“老学究”“老古董”模样,而应是顺应时代,时常关切时事时势,密切关注时政时俗的“潮人”“达人”,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其语文教学才能契合时宜,具有时代底色,充满时代脉动感而受到欢迎,而不会因落伍遭到学生排斥。
《易经》“乾文言”说过:“乾乾终日,与时俱行。”这是告诉我们,要跟着时代来变、来进步,做工作干事业要认清时代,把握时代,同时进步,不能落伍。这其实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中职语文教师都要顺应时代发展,利用好当下文化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學方式方法。这是对“文以合时”理念的最好诠释。
在实践中怎样文以合时,与时俱行?首先在教学内容选取上,要根据现实需要和职业市场新趋势,增加教学广度和现代化,把传统美文与当下最优秀文化结合起来,突出时代感,突出就业需求,既要对严谨、深奥的传统文化予以通俗化、现代化的解读点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多组织鉴赏一些时事性强的课外读物,如“感动中国人物”、“时代楷模”、“大国工匠”故事,在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因时制宜开发与之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稳定灵活的实施机制。要以中职学生为中心,不断改革语文课程设置,坚持多样化,结合当下就业市场的经典案例,跳出单一的模式,构建开放的创新性模式,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担当意识。这是新时代赋予的重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上,要做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融合对接。处于信息化社会,就不可停留于传统模式之中。中职语文要发挥其网络信息化应有的功能,借助微博、微信、微电影的影响力和速效性,以及短平快的多媒体教学内容的冲击力和易记性,促进现代教学与新传媒的深度融合。利用课堂演示型课件及交互型课件,综合运用音频、视频、动画、图表等多媒体技术,与课程的重点、难点有机结合,通过触摸、发声、操作与网络互动,调动多种智能参与学习。适当设置学生参与的实践情境,使平淡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最终达到语文教学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总之,先进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来体现,新理念要不断在传承中创新。中职语文教师既要发挥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自身的指导作用,注重思想性、实用性、时效性,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以从业实用能力为落脚点,以综合素养为着重点,以信息化成果为依托,以学科知识为背景,突出新时代特点,培养新学生与新时代就业要求相适应的实际语文能力,在大胆探索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兵.谈中职语文探究式教学[A].语文学刊2015(8).
[2]张贤亮.警惕中国社会的低俗化倾向[A].力量.今日出版社.
[3]廉东昌.微时代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策略研究[A].语文学刊2015(8).
[4]吴志坚.中职语文教学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之我见[J].科教文汇,2010(17).
[5]刘素燕.浅谈中职语文教学新策略[J].东南大学学报2010(S2).
[6]吴作栋三次失败的应聘[A].知识窗2016(4).
(作者单位:江西赣州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