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镇江瓜州西津襟长江
2020-11-02
清乾隆年间建的五亭桥,瘦西湖的美丽腰带。
“维扬多水,素以桥胜。”京杭大运河如一条彩带穿过建城2500多年的扬州,人文荟萃,风物繁华,虽地处长江之北,但骨子里最集中了江南的精致柔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一是说唐代扬州城水道纵横,有茶园桥、大明桥、九曲桥、下马桥、广济桥等24座桥;二是说桥名,清代《扬州画舫录》有“二十四桥即红药桥,在熙春台后”句,《扬州鼓吹词》称“是桥因古之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此,故名”。从瘦西湖遍布广陵芍药的玲珑花界,过熙春台,长24米、宽2.4米、24根玉石栏杆围砌的石拱桥——二十四桥,如玉带卧于碧波之上,仪态万方。虽是仿古新造,但寄托了1000多年的诗画情感,寻访江南古桥,从此旖旎之处开始,也是这个原因。
扬州小秦淮河岸的夭夭桃红和乖乖鸬鹚。
与二十四桥迢迢相对的,是瘦西湖的腰带——五亭桥。五亭桥别名莲花桥,亭桥结合的典范,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颐和园的十七孔桥而建,汇聚了南方之秀与北方之雄,与白塔、吹台、凫庄等建筑群交相辉映。月圆之夜,十五个桥洞倒影十五轮皓月,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中国最秀美、最富艺术代表性的桥”。阳春四月,从五亭桥沿长堤款款踱步,穿花拂柳,移步换景,“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上得烟雨楼,喝一杯新茶,凭栏远眺,虹桥、长春桥、五亭桥、玉版桥四座造型各异的石桥散布于蜿蜒的水面。乾隆皇帝曾四次赐诗赞美四桥佳趣。这时节瘦西湖盛放着白玉盤般的琼花,花团簇拥,花气袭人,卓尔不群。
镇江西津古渡之春。
秀雅的扬州古城,最适合清步漫游。长1.9公里的小秦淮河连通了北城河流入古运河,这里曾是清代扬州最繁华地段,现存10座古桥,沿河慢行(或乘乾隆水上游览线游船),龙头关桥、如意桥、小东门桥、公园桥、新桥、小虹桥,徐徐展现,“杨柳萦桥绿,玫瑰拂地红”,满目的诗情画意。砖拱的水关下有一座翘角凉亭。问月桥下斜坡,著名的冶春茶社就在三水交汇处,小秦淮河上风景最好的地方,临河细品扬州早晨“皮包水”的早茶,时光是静止了的。
瓜州古渡与西津古渡是京杭大运河过长江的十字交汇点,一北一南,隔水相望,襟长江之喉,是古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瓜洲古渡,自唐开元年间兴旺,北宋筑建簸箕城,明清因漕运发达更繁盛,唐代高僧鉴真从这里启航东渡日本,历代墨客留下了众多诗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也发生于此。因长江水道坍江,这里于光绪年间塌陷,清末重建的瓜州古镇尚存古渡遗址、御碑亭、沉箱亭等遗迹。自驾车南下镇江,从瓜洲渡口上轮渡,十来分钟便过了浩渺长江,“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吟哦着流传千载的古诗,感慨朝代更迭河山依旧,更感慨隋炀帝修建大运河,以一水贯连了黄河、淮河、长江,沟通了微山湖、洪泽湖、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形成了“襟三江而带五湖”的水路运输大格局,造福华夏千年。
扬州市花——琼花。
西津古渡在著名的金山寺下,三国以来就是镇江过长江的唯一渡口,号称“江南第一渡”,唐代称金陵渡,后称京口渡。爬上云台山顶俯瞰,由于长江水道的淤积和北移,渡口离江已1公里多,昔日“一片旗帆照水滨”的盛景已不复存在。西津古街,倚云台山而建,亭台楼阁塔庙鳞次栉比,是镇江最文艺古朴的地方。1公里长的古青石板路一直沿着江岸蜿蜒,清一色清水砖明清老民居和马头墙,晚清中西合璧的建筑也别具风情。通往云台山的五十三坡上伫立着元代建造的昭关白塔,这是中国现存唯一的过街塔,古时旅客过江前都要在塔下“行兴”以祈平安。长长的古街衔接着镇江博物馆,文艺小店云集,特色美食罗列,吃吃逛逛可以打发半天的时光。
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桥和熙春台。
镇江是有2560年建城历史的江南名城,可似乎除了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山,没有更多旅游的声名,鉴于它在南北水道上的重要地位,我这次专门走访了一番。镇江文庙的对联有意思:“石婆婆磨刀劈竹竿,万家箍桶;范公公拖板搭浮桥,千秋太平”,描绘了镇江的五条古巷和五座古桥:石婆婆巷、磨刀巷、竹竿巷、万家巷、箍桶巷,范公桥、拖板桥、石浮桥、千秋桥、太平桥,可惜多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现存年代最古的桥是南门外大街古运河上的虎踞桥,始建于北宋,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建为单孔石桥,跨度11米,桥孔高敞,净空宽大,舟楫过往通畅,昔日该桥是通往丹阳、金坛等地的必经关津。石浮桥,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高大拱桥,1958年建京口闸拆除,60多年过去了,经过复古重建,这座运河上的著名古桥已重现旧时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