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吉纳斯特拉《阿根廷舞曲》的民间音乐元素

2020-11-02钱至美刘圆梦

音乐生活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斯特拉舞曲调性

钱至美 刘圆梦

钢琴组曲《阿根廷舞曲》是吉纳斯特拉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颇具阿根廷传统民间音乐、舞蹈特色。本文对吉纳斯特拉的生平与音乐创作进行了简要概述,并以此为基础,对阿根廷民间音乐元素在该作品中的体现进行分析。

一、吉纳斯特拉生平概述及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

阿尔伯托·吉纳斯特拉(Alberto Ginastera,1916—1983)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阿根廷作曲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拉丁美洲最重要的三位作曲家之一”。

吉纳斯特拉7岁就开始了钢琴学习生涯。1937年,21岁的吉纳斯特拉先后完成了芭蕾舞组曲《帕南彼》和钢琴独奏组曲《阿根廷舞曲》,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1945年,吉纳斯特拉举家搬迁至美国纽约,在纽约的两年生活成为他音乐创作的一个转折点。1947年回国后,完成了《第一钢琴奏鸣曲》等作品的创作,收获了人们的极大肯定,吉纳斯特拉也因此成为当时阿根廷备受瞩目的核心作曲家。1983年,67岁的吉纳斯特拉因病逝世。

吉纳斯特拉本人将其音乐创作分成三个时期,即客观民族主义时期、主观民族主义时期和新表现主义时期,这三个时期作品的创作手法有所不同。

客观民族主义时期是指吉纳斯特拉早期的创作时期,具体为1937年至1947年。这一阶段的音乐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直接采用了阿根廷的民族音乐、舞蹈元素加以改编。这一时期是吉纳斯特拉钢琴作品创作的高峰期,先后完成了6首钢琴独奏作品,包括《阿根廷舞曲》《马兰波舞曲》等。

主观民族主义时期具体是指1947年至1957年,这一时期的作品突出使用了象征性创作手法,将阿根廷民间音乐元素进行再创造,更多地表现出个人的音乐特点和风格。该时期,吉纳斯特拉作品的体裁主要为室内乐与协奏曲,钢琴独奏作品仅有《第一钢琴奏鸣曲》一首。

新表现主义时期是吉纳斯特拉一生中最后一个创作阶段。这一时期,吉纳斯特拉受到以勋伯格为首的“新维也纳乐派”的影响,由民族主义开始向表现主义靠近。该时期的钢琴音乐包括《第二钢琴奏鸣曲》和《第三钢琴奏鸣曲》两首。

本文的研究对象《阿根廷舞曲》是吉纳斯特拉客观主义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一部钢琴组曲,也是吉納斯特拉创作的第一首钢琴独奏作品。该组曲由《老牧人之舞》《可爱的少女之舞》和《狡猾的牧羊人之舞》三首小品组成,最突出的特点是直接采用了阿根廷的民族音乐和舞蹈元素加以改编。

二、阿根廷民间舞曲元素的运用

1.马兰波舞曲(Malambo)

马兰波舞曲是流传于阿根廷平原地带的一种男性舞曲。该舞曲节奏复杂、技巧性高,是阿根廷传统民间舞曲中最具力量感的舞曲种类,能够展现出男性强健的体魄和较高的肢体协调性与灵敏度,因此该舞曲经常用于男性间的竞技比赛。

马兰波舞曲通常为6/8拍,以打击乐器为主,速度较快,突出节奏的变化,律动感强。

《老牧人之舞》采用了马兰波舞曲元素。该曲的演奏提示为活泼地快板,速度较快, 主要采用了四种马兰波舞曲节奏型。旋律以重复模仿为主,弱化了音乐的旋律感,突出了节奏的变化和律动,模拟出打击乐的音响效果。

2.桑巴舞曲(Zamba)

桑巴舞曲源自非洲黑人土著舞蹈音乐,16—18世纪通过非洲黑奴传入巴西,19世纪在阿根廷北部颇为流行,是欧洲音乐与非洲黑人音乐的结合体。桑巴舞曲以6/8拍为主,强调第4拍重音,速度普遍为中速或慢速,节奏型以的切分节奏和的节奏为主。

《可爱的少女之舞》,就是由桑巴舞曲为原型创作而成。该曲非常柔和且富有表情,比桑巴舞曲的普遍速度更慢,节奏自由。整首乐曲以右手的旋律线条为主,旋律性强,塑造出安静、浪漫、柔美的翩翩起舞的少女形象,与《老牧人之舞》阳刚且充满力量的舞曲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3.猫舞舞曲(Gato)

猫舞又被称为加托,是阿根廷著名的乡村舞曲,舞蹈形式通常为两对男女转圈跳舞,深受阿根廷彭巴草原上的高楚牧人的喜爱。猫舞舞曲轻快活泼,最大的特点是拥有极快的速度,常以弱拍开始。

《狡猾的牧羊人之舞》是《阿根廷舞曲》三首小品中速度最快的一首,演奏提示为节奏疯狂且富有活力的。该曲着重突出了节奏的变化,主要用到了猫舞中

这两种典型节奏型。弱化了旋律,采用不规则重音的形式来模拟猫舞舞曲音乐中打击乐器的音色。全曲力度跨度大,极快的速度加上明显的力度对比,体现出猫舞活泼、狂野的乐曲风格。

三、阿根廷民谣元素的运用

1.米隆卡(Milonga)

米隆卡最早流行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下层社会中,后逐渐成为阿根廷城市中最重要的舞曲之一。著名的探戈舞曲,便是以米隆卡的旋律为基础形成的。该民谣多使用双调性,旋律走向以下行为主,节奏和律动感较强。

《老牧人之舞》中,作者吉纳斯特拉使用了阿根廷传统民谣米隆卡的音乐元素,借用了该民谣双调性的特点,营造出颇具紧张感的舞蹈竞技气氛。对于《老牧人之舞》中双调性的运用,笔者将会在“阿根廷民族调性元素的运用”中详细举例分析。

2.德利斯特(Triste)

德利斯特民谣,又名“哀歌”,源于秘鲁,因其旋律自由、优美,经常被用作表达悲伤、哀痛的情感而得名。该民谣旋律的主要特点是大二度下行、大三度上行以及纯四度下行。

在《可爱的少女之舞》中,出现了大量的德利斯特民谣旋律元素,塑造了夕阳下少女翩翩起舞时优美、婀娜、浪漫的形象。(见图1)

图1

四、阿根廷民族调性元素的运用

1.双调性

20世纪许多作曲家在传统创作技法的基础上探索了新的创作技法,为民族主义音乐的创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双调性创作手法流行于20世纪民族主义乐派,是指在音乐的不同声部中,使用了不同的调性,以模仿打击乐的音响效果。在阿根廷的民谣中,一种流行于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城市民谣米隆卡就常在旋律中使用双调性。

在《老牧人之舞》中,吉纳斯特拉使用了阿根廷民谣米隆卡中的双调性特点进行创作。右手调性为C大调,左手调性为降D大调。左右手呈不协和的小二度进行,制造出不稳定的音响效果,极具阿根廷民间打击乐特色。

《狡猾的牧羊人》的第193小节开始,同样采用了右手C大调,左手降D大调的双调性创作手法。体现出吉纳斯特拉创作时对阿根廷音乐民族性的强调突出。

2.调性转换

除了双调性的使用,吉纳斯特拉还在《阿根廷舞曲》的创作中使用了具有民间音乐即兴性特点的调性转换的创作手法。

在《狡猾的牧羊人之舞》中,乐曲整体为C大调,第121小节处,转换了乐曲调性,由明亮的C大调转到紧张的降A大调中,第131小节,重新回到C大调。第193小节的左手由C大调转为降D大调,右手保持C大调不变,音乐变为双调性。在一首乐曲中,进行两次不同的调性转换,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和音乐色彩,塑造出奔放狂野的形象。

五、阿根廷吉他和弦元素的运用

吉他是阿根廷人民与彭巴大草原最息息相关的传统乐器,吉纳斯特拉认为这一乐器是民族传统的象征,因此他用这样的形式作为对民族传统的一个象征性的暗示。

第一首《老牧人之舞》的尾聲部分,吉纳斯特拉根据阿根廷传统乐器吉他六根弦的自然音高E-A-D- G-B-E,创作形成了具有阿根廷民族音乐形象的E-A-d-g-b-e分解和弦,营造出悠远空明的音响效果,并进一步强调了作品的民族性。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钢琴教学的多元化研究》,项目编号:2019SJA0754

参考文献:

[1]饶文心:《世界民族音乐文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186-187页。

[2]武斌:《传统音乐元素在现代作品中的运用创新——以四川平武白马藏族民歌为例》,《人民音乐》,2019年第12期,第36-40页。

[3]焦春梅:《论山西民间音乐元素在歌剧“刘胡兰”》中的应用》,《中国音乐》,2015年第2期,第147-150,第165页。

钱至美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刘圆梦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斯特拉舞曲调性
全球最大飞机首飞
谈“调性”
谈音乐中色彩性的应用
浅析笙在柳子戏音乐中的演奏技巧与风格
2016/2017年度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甘蔗产量可能减少40%
每天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名人
蜘蛛爬进了我的房间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
调性的描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