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相关问题新探讨
2020-11-02王建国
【摘 要】1924年秋,张伯简写作了中国第一本《社会进化简史》。在写作过程中,张伯简借鉴苏联有关著作,结合中国实际,用通俗的语言论述了人类社会进化的历程。《社会进化简史》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进化史观,赞扬共产国际,宣传社会主义在苏联的成功实践,起到了动员民众投身中国革命的积极作用。张伯简构建了完整的社会进化史论述体系,尝试用列宁的相关观点分析中国的社会性质,也为中国“社会发展史”学科的兴起打下了基础。事实证明,认为《社会进化简史》只是对波格达诺夫观点进行转述的说法缺乏足够证据。
【关键词】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6644-(2020)04-0060-10
张伯简,云南大理人,白族,曾任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军委书记,1926年8月病逝于广州。作为中共早期理论家,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倾注了大量心血,还留下了中国第一部《社会进化简史》(下称《简史》)。由于现存资料较少,学术界有关张伯简的研究成果略显单薄。从1977年以来,涉及张伯简的各类文章只有20余篇。①至于《简史》,仅个别学者在论述波格达诺夫和“社会发展史”版本时有所涉及,尚未见专文进行全面考察。
一、张伯简《简史》问世的历史语境
1924年11月,从苏联回国不久的张伯简在上海的《觉悟》(《民国日报》副刊)上连载了《从原始共產社会到科学的共产社会》(下称《社会》)长文。1925年11月,上海国光书店出版了它的单行本,并把《社会》更名为《社会进化简史》。张伯简刚从苏联回国就投入《向导》及《中国青年》的出版、发行工作,随即又担任上海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和中共中央出版局书记。他在信中告诉友人:“我回国以来简直无暇看书(有时连报都来不及看)……”②既然如此繁忙,张伯简又为什么急于写作《社
会》?况且上海民智书店已经于5月出版了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商务印书馆也于8月份出版了由陶孟和等翻译的德国人米勒利尔著的《社会进化史》。
笔者认为,正是这两部书的出版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张伯简写作《社会》。米勒利尔《社会进化史》分为“社会学绪论”“饮食工具衣服及居住的进化史”“工作演化史”“文化进化史”“文化与幸福”③等几个部分,“从社会学的事实……研究文化的变象,从文化的变象研究进一步的趋向,从进一步的趋向更研究文化发展的定律”。④这部书实际上把“社会进化史”等同于“文化进化史”,完全抹杀了几千年阶级斗争的历史。按照这种观点,中国就没有必要革命,没有必要选择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必要成立共产党。毫无疑问,张伯简对这种消解革命的理论是无法接受的。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是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下称《起源》)的基础上,融汇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及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经典著作,最终形成的一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文本。①蔡著分“家族之起源与进化”“财产之起源与进化”“国家之起源与进化”三大部分,不仅绝大部分内容由《起源》改写而来,而且集中论述的是“起源”,有关“进化”的内容少之又少。平心而论,该书算不上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进化史”著作。此外,蔡著在通俗化方面存在欠缺。毫无疑问,体系结构上的缺陷与表述的晦涩制约了蔡著的传播。张伯简在蔡和森直接领导之下工作,又同在上海大学任教,蔡和森应该会就自己讲授的“社会进化史”课程以及写作《社会进化史》的体会与张伯简进行交流。
张伯简写作《社会》更直接的动因,是配合《向导周报》的专题宣传。1924年11月7日,为了纪念十月革命,《向导周报》出版“十月革命特刊”,刊发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与暴动》以及陈独秀、瞿秋白等人的《十月革命与列宁主义》《俄罗斯十月革命与中国最大多数人民》《十月革命七周年之苏俄与资本主义世界》《十月革命与弱小民族》4篇文章。为了扩大“特刊”影响,张伯简在《中国工人》第二期发表《向导周报与劳动阶级》一文。张伯简写道:“现在中国代表劳动阶级利益的言论机关,只有向导周报。向导周报可说是中国劳动阶级唯一无二的政治刊物……出一十月革命特刊,阐明十月革命的意义,俾中国劳动阶级对于当日俄国劳动阶级革命的情形,得到更准确的观念,以促进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初步——目前参加国民革命——的精神。在向导周报指导之下,劳动阶级必能打倒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走狗——军阀资本家,从几重压迫之下解放出来!所以向导周报是劳动阶级必看的杂志刊物。凡我工农同志,不可不人手一篇。”②张伯简的这个寄语透露了“特刊”的主旨:动员人民群众投身伟大的革命斗争。笔者认为,在《向导周报》出版“特刊”的同时,《社会》开始在《觉悟》公开连载,这绝不是巧合。无论“从原始共产社会到科学的共产社会”标题的选择,还是《社会》的具体内容,以及发表时间的安排,都和“特刊”高度匹配。由此看来,《社会》应该是张伯简在和蔡和森(《向导周报》主编)沟通后,为配合《向导周报》专题宣传活动而写作的“劳动阶级必看的”文稿。
张伯简为什么能够胜任《社会》的写作?关键在于他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东方大学在1922—1923年的教学大纲中列入了“社会形态发展史”和“政治经济学”两门课程;在1924年的教学大纲中,又将“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俄共(布)与共产国际(发展纲领、实践与组织建设)”等课程列入。③可见,张伯简在东方大学已经系统学习过有关“社会进化史”课程。《觉悟》连载同时刊登附记:“作者为阐明本篇意旨及便利读者起见,特译制各时代社会经济机(结)构原素一表……该表已由广州新青年出版……”④萧三回忆:“一九二四年,我回到上海,看到一个印刷品,一张大纸,上面写的是‘社会进化史图表(名称不太确切),内容是我们以前莫斯科东大时的听课讲义,后面写着张伯简制。”⑤这足以说明张伯简从苏联带回了不少相关资料。1925年2月5日,在给东方大学同志的信中,张伯简特地写道:“你们寄回国内的信和报告以及笔记等,我大半都见着……”①这些文献中,也应该有对写作《社会》有参考价值的材料。此外,据与张伯简同时留学的肖劲光回忆,在东方大学,“政治理论课学习《共产党宣言》、列宁的《青年团的任务》、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波格丹(达)诺夫的《政治经济学》……”②由此推断,在东方大学期间,张伯简就已经学习过波格达诺夫的《政治经济学》。因为在上海大学讲授政治经济学的需要,张伯简又对波格达诺夫的代表作《经济科学大纲》(下称《大纲》)进行了深入研究。关于《大纲》,译者施存统这样介绍:“它既可以当‘经济原论读,也可以当‘社会进化史读。读了这本书,我们才能真正了解社会底经济现象,读了这本书,我们才能真正了解社会底演进过程。这本书对于我们中国人(特别是中国青年)尤其有益,我们可以根据它来研究中国历史,也可以根据它来研究中国现状。”③毫无疑问,波格达诺夫的著作也为张伯简写作《社会》提供了某种程度的便利条件。
由此看来,张伯简写作《社会》是为了消除米勒利尔《社会进化史》的消极影响,也是为了弥补蔡和森《社会进化史》的不足,更是为了配合《向导周报》纪念十月革命的活动。正是在这种语境下,张伯简写作了这篇面向大众的通俗易懂的《社会》,在连载后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二、张伯简对《简史》同类著作的借鉴
如前所述,因为讲授政治经济学的需要,张伯简认真研读了波格达诺夫的《大纲》。论者就此认为:“与其他译介者相比,张伯简把波氏的‘经济科学思想转化成了一套易于宣传的‘社会发展史话语,这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④换言之,《简史》只是用宣传话语转述了波格达诺夫的观点。这种说法有一定的依据,最典型的例证是二者都认为人类先经历“封建社会”后进入“奴隶制度”。不过,在经过仔细比较后,笔者发现这种说法并不成立。
其一,《简史》与《大纲》的论述角度差别很大。反复研究《大纲》,笔者发现《大纲》论述的全部是经济问题,可以看作“经济进化史”,但算不上“社会进化史”。与《大纲》截然不同,《简史》是对“社会”进化的历程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为了清楚地说明问题,不妨将二者关于“工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社会”)的分析进行简单比较。《大纲》从“原始的蓄积”“技术底发展与资本家的大规模生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资本家企业底发展及于后进生产形态的影响”“货币底流通”“各種资本家阶级间社会产品底分配”“资本主义发展底主要倾向”“市场及恐慌底概念”等方面进行论述。⑤不难看出,《大纲》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而对其他方面问题没有涉及。而《简史》则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部分进行全面分析。可以肯定,张伯简最多只能将《大纲》作为写作 “经济”部分的参考,“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不可能来自《大纲》。
其二,《简史》与《大纲》在社会发展阶段划分上有明显区别。《大纲》将社会进化的历史划分为“原始氏族共产主义”“族长宗法社会”“封建社会”“奴隶制度”“都市手工业制度”“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时代”“社会主义”等9个发展阶段。⑥《简史》将社会进化的历史划分为“原始共产社会”“族长的血族公社”“封建社会”“奴隶制度与农奴制度”“城市手工业制度”“商业资本社会——手工工厂制度”“工业资本社会”“共产社会”等8个发展阶段。《大纲》中的标题 “奴隶制度”,《简史》对应的则是“奴隶制度与农奴制度”,突出强调了“农奴制度”。《大纲》写道:“封建主义底发展,依其历史条件底不同,向着两个相异的方向进行。其一,发展为农奴制,如同中世欧洲所发生的;还有,在特殊条件之下,向另一个方面发展,成为奴隶制底基础。”①《简史》则强调:“封建社会发展,因环境不同,而有两种不同倾向发生。一倾向于奴隶制度;一倾向于农奴制度。”②前者侧重强调农奴制,后者侧重强调奴隶制。《大纲》将“金融资本主义”作为一章,《简史》则没有专门展开论述;《大纲》将“社会主义”作为一章,没有论述“共产主义”,而《简史》将“共产主义”列为一章,将“社会主义”纳入“共产主义”中论述。
其三,《简史》与《大纲》在社会发展动力的阐释上明显不同。例如,《大纲》强调:“原始社会底发展诸原因是这样:因生产形态底不活泼,迟早不可避免地发生绝对的人口过多,这绝对的人口过多,又反转过来打破那生产形态底不活泼性。原始社会心理底极端保守性,使技术底进步几乎常常被人口底增加牵曳着走。”③《简史》则认为:“大凡由这个社会变到那个社会,必定是他的经济基础变更,即生产技术进步的动力使之推进,但是由原始共产社会过渡到族长的血族社会的动力,不仅是由于技术进步,还要受‘绝对的人口过剩律的支配。”④只要略加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二者存在不少诸如此类的差异。
其四,《简史》多处公开引用马克思的论断。经过仔细查阅,笔者发现大约20万字的《大纲》仅一处引述马克思的话语:“资本家私有财产底丧钟响了,收夺者复被收夺。”⑤大约1.5万字的《简史》开头即强调:“马克思对人类下的定义是:人类所以高出于其他动物,唯一的特点,就是能使用生产工具。这个特点,表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开端。他更引用佛郎克令的话说:人是作器具的动物……”⑥在正文部分,张伯简这样写到:“马克思说:经济形式的区分,不在生产什么,而在怎么生产。劳动工具不仅测量人类劳动力的发展,并且可以在某社会关系下完成的劳动工具,测知其社会关系。”⑦“马克思派的学者以唯物的眼光去观察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果……”⑧“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到马克思始集其大成……”⑨毫无疑问,这些内容无一出自《大纲》。
其五,《简史》引证了许多中国资料。《大纲》引证的俄罗斯资料最多,其次为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再次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偶尔提及土耳其、埃及,极个别地方提及“东洋亚非利加”,⑩ 没有直接涉及中国的内容。《简史》 引证了许多 《大纲》 没有论述的内容。诸如,“如澳洲美洲的土人,女子先能造屋作灶,男子甚以为奇,非常崇拜女子。又因为当时的人只知有其母而不知有其父。所以他们自小至大都服从其母。十七世纪时,据莫尔根考察在南美洲还有族长社会,发展几千年了,其族长为女子,即现在的西藏也还是女族长社会……往往形成一妻多夫制(如现在的西藏)……”k“在这期因为技术的进步影响于各方面的发展,譬如建筑,在中国有秦始皇时阿房宫的建筑之类,就是贵族的服饰至此时亦极繁荣。”①
其实,张伯简写作《简史》过程,主要还是受到了东方大学有关讲义的影响。如前所述,张伯简在莫斯科东方大学时学习过《社会形态发展史》 和《社会发展史》这两门课程。“译制”《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元素表》 (下称《元素表》),足以证明张伯简带回了东方大学的这些讲义。很遗憾,这些讲义具体内容现在已经无从查考。不过,《元素表》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元素表》将人类社会进化的历程划分为“原始共产社会”“族长宗法社会”“封建社会”“奴隶及农奴国家”“城市手工业制度”“手工工场制度”“资本主义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财政资本帝国主义”“过渡时代”“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11个阶段。毫无疑问,“译制”本身足以证明《元素表》中的11个阶段的划分方法就是出自东方大学的有关讲义。值得注意的是,《元素表》也是将“封建社会”置于“奴隶及农奴国家”之前。经过仔细比较,笔者发现《简史》中8个阶段的划分实际上是对《元素表》11个阶段划分方法的简化。
由此看来,《简史》实际上是张伯简在东方大学讲义的基础上,参考波格达诺夫的《大纲》,又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创作而形成的一部重要著作。当然,张伯简写作《简史》,肯定力求避免米勒利尔《社会进化史》和蔡和森《社会进化史》的不足,从这个意义上看,也是对这两部著作的借鉴。
三、张伯简《简史》文本话语体系的构建
了解张伯简的心路历程,对我们解读《简史》很有帮助。张伯简在日记写道:1919年5月11日,“看新闻纸数张,内有留英学界《敬告国人书》,意重语长,言之痛心……”②5月19日,“日间看《史文忠尺牍》一本。悲歌慷慨,令人发指。”③6月10日,“今日广东学界中学以上学生……往军政府请愿,取消青岛各条件,一时男女学生共千余。可谓热心国事。若滇省学界,尚犹在睡梦中也。”6月12日,“数日来广东以政党意见不调,各方戒严。吁,和会失败,犹尚内争不已,中国前途,可堪问耶?!”6月13日,“今晨见报纸所载,风潮甚烈。广东学界又因青岛问题,全体罢课。军政府亦表同情,然皆纸上谈兵,未见实际,殊可叹矣。”④从他对广东爱国运动的高度关注来看,五四时期的张伯简已经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青年。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后来才会毫不犹豫地加入共产党。对入党后的张伯简,赵世炎这样评价:“伯简信仰坚定,诚实而有见地。”⑤其他战友们这样评价:“说话不多,简明扼要,工作勤勤恳恳……”⑥“为人谦和,言语虽然简约,但十分热忱,实为难得的良师益友。”“他对革命事业忠诚、坚定,既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亲身投入革命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对于传播革命战力,扩大党的力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⑦“广东区委办了一个新老党员参加的训练班,由伯简等同志给大家讲课……他说话不多,但很有水平,是党内不可多得的理论家。”⑧经过反复推敲,笔者发现张伯简《简史》的话语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其一,《简史》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如前所述,《简史》不止一处公开引用马克思的话语。可惜,张伯简没有注明引文出处。笔者反复查找,最终发现两处直接引语均出自《资本论》。原文为:“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 tool- making animal),制造工具的动物。”①“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在劳动资料中,机械性的劳动资料(其总和可称为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比只是充当劳动对象的容器的劳动资料(如管、桶、篮、罐等,其总和一般可称为生产的脉管系统)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后者只是在化学工业上才起着重要的作用。”②应该承认,《简史》中的引文与《资本论》的原话存在一定的误差。尽管如此,仍不失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大众化的一个有益尝试。值得注意的是,蔡和森《社会进化史》在引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时都刻意隐去出处。应该说,蔡和森的这种写作方法和他的著作脱胎于上海大学“社会进化史”课程讲义有关。上海大学是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大学,目的是培养适合国共合作需要的人才,以激进著称的蔡和森也不得不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技术性处理。在张伯简写作《简史》后,为适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的教学需要,共产党员廖划平编写的《社会进化史》重点论述“经济进化史”,回避了政治问题、文化问题,也没有引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任何论述。从《简史》首先在报纸刊发继而出版单行本来看,张伯简写作《简史》面对的就是普通民众。正因为如此,《简史》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同类著作,其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无疑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进化史理论旗帜鲜明地宣传。
其二,《简史》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在《简史》中,张伯简首先突出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进化的推动作用。例如“马克思派的学者以唯物的眼光去观察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果……就是社会上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都是根据劳动过程而发生的。”③“原始社会……生产力非常薄弱……”④“火之发现是原始人类的新纪元,同时引起了渔业的发展,生产力遂因之较前进步。”⑤“原始共产社会的经济,可以按照他(它)的生产工具发展的程序,将他(它)分作三个阶段……”⑥“大凡由这个社会变到那个社会,必定是他的经济基础变更,即生产技术进步的动力使之推进。”⑦“封建社会是接着族长血族社会来的,是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变迁,即技术的进步促成的。”⑧在《简史》中,张伯简还仔细分析了阶级斗争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⑨关于马克思的这一重要观点,蔡和森《社会进化史》只是一带而过:“阶级争斗随着国民收入之减低而愈趋愈严厉,乃为必不可免的事实。这就是现在社会冲突的症结。”⑩至于廖划平《社会进化史》,则根本没有提及阶级斗争这一重要概念。与蔡著和廖著不同,《简史》明确写道:“我们已经看见,除原始共产社会外,其余一切社会底形式,都建筑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抗上面。但压迫一阶级,至少总还要给他们维持奴隶生存的条件……资产阶级已不配再当社会的权力阶级,已不配再强要社会维持他的存在了。他不配做支配者,是因为他那种奴隶制,不能保障奴隶底存在……社会已经不能在资产阶级底下生存了,换言之,已不适应于社会了……”①不仅直接论述阶级斗争,而且从阶级矛盾的极端尖锐化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结论。
其三,《简史》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与当时其他社会进化史著作不同,张伯简强调:“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到马克思始集其大成:大旨就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废除所有财产,消灭一切不平等阶级,解放全体被压迫的人类。”②为此,《简史》大声疾呼: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凶恶的帝国主义”③,“这个战爭(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上,必然要变为被压迫的劳动群众反抗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革命,至推翻了资本主义为止”。④《简史》充满激情地写道:“实现共产主义之第一步:当生产力尚未充分发达之时,社会上的生产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共产主义的意识,还没有十分发达,资本主义的恶习,也没有绝根的消灭,一定要有国家的政权机关,就是要在无产阶级革命后,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还是带有强迫性质的组织……这个共产主义的第一步时期,即谓之社会主义,现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已经做到这一步。”⑤张伯简意在告诉读者,“共产主义之第一步”在俄罗斯已经实现,激励革命者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张伯简之所以选择“从原始共产社会到科学的共产社会”为题并在报刊上公开连载,就是要以鲜明的立场告诉人民群众: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一定会胜利。毫无疑问,以此为标题正是张伯简精心选择的结果。由此推断,在出版单行本时改选“社会进化简史”作为书名很可能是出于出版社的要求。
其四,《简史》充分肯定共产国际的历史作用。有研究者认为,“他(张伯简)对共产国际所领导的阶级斗争是持赞赏态度的”。⑥《简史》中说:“阶级斗争日趋激烈。无产阶级在各地组织了他们本阶级,作很猛烈的推翻资产阶级的运动……自从共产国际成立之后……各国的革命运动,一天一天的增长,阶级斗争一天一天的更剧起来。工人的奋斗,于是一变而为消灭资本主义的决死战。在共产国际旗帜之下,工人阶级必能消灭资本主义,而引人类到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⑦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支部,充分肯定共产国际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告诉广大民众:共产党一定能够在中国建立“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大家应该跟随共产党一起奋斗。
其五,《简史》尝试用列宁的相关观点分析中国社会进化的历史。1912年7月,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列宁这样写道:“中国这个落后的、农业的、半封建国家……”⑧只要仔细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张伯简对列宁的这一观点极为推崇。请看《简史》:“中国古代的社会我们可以照历史的记载分为庖栖氏(伏羲氏)以前的原始社会。自庖栖氏至尧舜为族长血族社会(这期的材料在易击辞古及马素通史中可以找得出),自禹至秦为纯半封建社会,秦以后至欧洲资本主义的侵入为特别封建社会。”⑨在列宁“半封建”的基础上,张伯简提出了“纯半封建社会”和“特别封建社会”的概念,虽然有明显的简单套用的痕迹,但仍不失为灵活运用革命导师理论分析中国社会的初步尝试。
其六,《简史》并不认同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有关观点。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强调:“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人口若不加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长,而生活资料仅仅以算术级数增长。只要稍微熟悉一点算数知识,就能够看出,后者的力量没法同前者相提并论。”①马尔萨斯人口论当时在中国很有市场。“在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引进初期,知识分子们大多对他的人口理论表示赞赏……”②在《简史》中,张伯简这样写道:“大凡由这个社会变到那个社会,必定是他的经济基础变更,即生产技术进步的动力使之推进。但是由原始社会过渡到族长的血族社会的动力,还要受‘绝对的人口过剩律的支配……”③张伯简之所以引用这一术语,实际上是强调马尔萨斯这个观点至多在解释由原始社会向族长的血族社会过渡时有一定合理性。
《简史》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进化史观,并据此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行客观分析,充分肯定共产国际的重要作用,断言共产主义必将胜利,实际上宣传历史将会选择中国共产党。由此可见,《简史》实际上已经形成了适合中国革命需要的社会进化史的话语体系。
四、张伯简《简史》文本的社会影响解析
《简史》用大众化的语言阐明了社会进化的客观规律,产生了非常深刻的社会影响。根据有关资料分析,笔者认为《简史》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其一,《简史》为农民运动讲习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好教材。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时,曾经聘请张伯简担任教员,但因为张伯简工作繁忙,又患有肺结核,所以未能到所上课。④不得已,农讲所将《简史》列为学员课后阅读的课本。“本届(讲习所)设专任教员一人,除讲堂授课外,指导学生(为)上堂(课)以外之理论研究。专任教员萧楚女,毛泽东参与之。发给下列各种书籍每学生一全份……”⑤在下发的31份课外读物中,《简史》排在第八位,仅列于《三民主义》 《建国方略》《建国大纲》《汪精卫先生讲演集》等少数“重量级”著作之后。农讲所要求极为严格:“凡重要书籍,在阅看之先,由专任教员于每书要紧部分列出问题,公布出去,然后命学生看书,根究所问,随看随作答案,限期交卷。由专任教员于答案中择出数份,加以改正,缮好张贴墙壁,名曰‘标准答案。然后将所有答卷一律发还学生,令照标准答案自行改正其错误。用此方法,助益学生之理论研究颇不小。”⑥因此,这一届农讲所学员都认真学习过《简史》。由于《简史》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后来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将“社会发展史”列入必修课程。查阅当时的授课计划:“三民主义”16课时;“国民党史”6课时;“国民党宣言及议决案”8课时;“帝国主义与中国”18课时;“社会进化史”18课时;“农民问题”25课时。⑦“社会进化史”的课时仅次于“专业课”——“农民问题”。正是因为《简史》在农民运动讲习所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对它念念不忘。1943年12月20日,毛泽东致信胡乔木:“请你就延安能找到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不论是翻译的,写作的,搜集若干种给我……张伯简也翻过(或是他写的)一本《社会进化简史》,诸如此类,均请收集。”①在已经出版许多类似著作的情况下,毛泽东特地要求胡乔木寻找,足以说明毛泽东对《简史》的重视程度。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在解放后还向工作人员推荐:“读书要博览中外,不能光读翻译的外国人的书,中国人写的马列主义书一定要读……李达著的《社会学大纲》、艾思奇著的《思想方法论》《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张伯简著的《社会进化简史》等书……”②
其二,《简史》还被革命同志作为对工人、士兵进行宣传的教材。在《回忆张伯简同志》中,赵适然这样写道:“我在广州所见者还有《社会发展史简表》(《社会进化简史》)一书,缩编为表,以简明通俗的文字,扼要地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各时期的特点。此一著述,对工人、农民、青年学生涵濡甚大,如我即曾以之为教材,向工人、士兵进行政治宣传工作,收益匪浅。”③不难看出,《简史》在青年学生中也同样很受欢迎。正因为受到一致好评,恽代英才会予以郑重推荐:“要认识现在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世界……明了从古以来社会经济进化的原理事实……我介绍……《社会进化简史》,张伯简编……”④正因为受到广泛好评,继上海国光书店之后,上海长江书店也于1927年正式出版了《简史》。后来,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中央苏区仍然重印了張伯简的这部《简史》。
其三,《简史》促成了“社会进化史”论著相继问世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在《简史》的影响下,廖划平于1926年编写了一本《社会进化史》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此后,陈翰笙撰写的《人类的历史》于1927年由北新书局出版,黄凌霜撰写的《社会进化史》于1932年由神州国光社出版,库斯聂撰写的《社会形式发展史》于1930年由上海光明书店出版,陆一远撰写的《社会进化史大纲》于1930年上海光明书局出版,黄菩生撰写的《社会进化史》于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王子云撰写的《社会进化史》于1930年由昆仑书店出版,邓初民撰写的《社会进化史纲》于1932年由言行出版社出版,王云五撰写的《社会进化史》于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邓炳藜撰写的《社会进化史》1935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外,李达在北平大学撰写了《社会进化史讲义》,杨堃撰写了《社会进化史讲授提纲》。
其四,《简史》促成了波格达诺夫著作在中国的传播。在《简史》 的影响下,波格达诺夫的《大纲》 被译成中文出版。“ 《经济科学大纲》……在中国有过四种译本……曾经风靡一时……”⑤一般认为,《大纲》最初译本出自周佛海之手,书名为《经济科学概论》,该书“1926年初版”。⑥据笔者查证,周佛海译本实际上1926年9月20日完成翻译,1927年4月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该书。施存统在其1929年大江书铺版译本中强调:“全书脱稿约在十二月初。于是一九二七年一月,才有初版的本书与读者相见。”⑦由此看来,《大纲》的译本最早出自施存统之手。此外,波格达诺夫的《新经济学问答》(又译作《政治经济学之基本的程序》)《新艺术论》《社会意识学大纲》等相继被译成中文出版。
毋庸讳言,《简史》也存在明显不足:
其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尚显不足。在 《论国家》一文中,列宁就已经明确写道:“世界上各国所有人类社会数千年来的发展,都向我们表明了它如下的一般规律、常规和次序:起初是无阶级的社会——父权制原始社会……然后是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社会……在绝大多数国家里。奴隶制发展成了农奴制……农奴制被资本主义所代替……”①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清晰地写道:“当氏族制度、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成为人类生产力发展之障碍的时候,也就是他们临终的时候;这时候现在又轮到了资本主义的社会。资本主义的大生产,不仅为将来共产主义社会准备了各种必要的经济条件,而且为它自己养成了最大多数的掘墓人——近世无产阶级。”②张伯简在苏联系统地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却没有根据列宁的社会形态理论及时调整其论述体系,而以波格达诺夫等人的著作为依据,说明作者社会进化史的基本观点主要来自教材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换言之,张伯简在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学习上存在明显欠缺。
其二,在论述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够严谨的细节。张伯简一面强调“人类的群居是有组织的集合体,换言之,就是社会”,③一面又使用了“生物社会”④这一术语。此外,“没有历史以前”⑤这个表述也存在问题,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没有历史的时期”或“有史以前”“史前”。再如,“马克思对人类下的定义是:人类所以高出于其他动物,唯一的特点,就是能使用生产工具……”就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误读。《简史》 将“自禹至秦”划分“纯半封建社会”,将“秦以后至欧洲资本主义的侵入”划分为“特别封建社会”,却没有对采用这种划分方法的原因加以解释。从《觉悟》特地声明“为阐明本篇意旨及便利读者起见,特译制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元素表……”来看,《元素表》 实际上是《社会》(《简史》)的补充。根据东方大学讲义译制《元素表》,这无疑有助于读者了解苏联流行的“社会进化史”,却忽视了《元素表》 与《简史》存在明显不够协调之处。例如,《简史》 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划分为8个阶段,而 《元素表》则将人类社会进化历程划分为11个阶段。《元素表》从19个方面分析人类社会每个发展阶段,而《简史》并没有从这么多的角度进行阐释。《简史》单行本將《元素表》作为“附录”收入,却没有注意到这些自相矛盾的内容。毫无疑问,这些疏忽难免会给读者无所适从之感。
五、结语
“他对革命事业忠诚、坚定,既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亲身投入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对于传播革命真理,扩大党的力量,引导……青年参加革命活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⑥在《简史》中,张伯简旗帜鲜明地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鼓舞广大民众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告诫国民革命大潮中的共产党人,不忘实现共产主义的初心。正因为如此,《简史》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同类著作。尽管存在某种程度的欠缺,《简史》仍然堪称中国共产党人论述社会进化史、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文献。只要简单比较,不难发现后来的《社会进化史》(《社会发展史》)大多是在《简史》基础上的充实与完善。《简史》作为中国“社会进化史”(“社会发展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同样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王建国,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政治工作系教授)
①关于张伯简及《社会进化简史》代表性论著有赵衍荪:《白族第一代共产党员张伯简》,《社会科学战线》1977年第5期;潓川:《张伯简》,《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康东福:《白族第一代共产党员张伯简》,《云南档案》1998年第2期;陈曦:《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有关问题的考证》,《广东党史》2000年第3期;胡一峰:《张伯简:“社会发展史”的最早宣传者》,《炎黄春秋》2018年第4期;徐继涛:《张伯简》,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少数民族人物传》第1卷,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76页。
③〔德〕米勒利尔著、陶孟和等译:《社会进化史》,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1~2页。
④〔德〕米勒利尔著、陶孟和等译:《社会进化史》,第4页。
①王建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独特路径——蔡和森〈社会进化史〉文本构成解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4期。
②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张伯简文辑》,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113页。
③栾景河主编:《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3页。
④胡一峰:《张伯简:“社会发展史”的最早宣传者》,《炎黄春秋》2018年第4期。
⑤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张伯简文辑》,第127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第75页。
②《肖劲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页。
③〔俄〕波格达诺夫著、施存统译:《经济科学大纲》,上海大江书铺1929年版,序言第3页。
④胡一峰:《“社会发展史”珍贵版本拾零》,《博览群书》2013年第2期。
⑤〔俄〕波格达诺夫著、施存统译:《经济科学大纲》,第7~8页。
⑥〔俄〕波格达诺夫著、施存统译:《经济科学大纲》,第1~9页。
①〔俄〕波格达诺夫著、施存统译:《经济科学大纲》,第125页。
②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上海国光书店1925年版,第44页。
③〔俄〕波格达诺夫著、施存统译:《经济科学大纲》,上海大江书铺1929年版,第36页。
④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第19页。
⑤〔俄〕波格达诺夫著、施存统译:《经济科学大纲》,第516页。
⑥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第1页。
⑦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第3页。
⑧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第14页。
⑨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第71页。
⑩〔俄〕波格达诺夫著、施存统译:《经济科学大纲》,第509页。
k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第28页。
①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第34页。
②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张伯简文辑》,第80页。
③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张伯简文辑》,第82页。
④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张伯简文辑》,第88页。
⑤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张伯简文辑》,第123页。
⑥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张伯简文辑》,第126页。
⑦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张伯简文辑》,第131页。
⑧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张伯简文辑》,第132页。
①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页。
②《资本论》第1卷,第151页。
③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第14页。
④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第17~18页。
⑤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第7~8页。
⑥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第3页。
⑦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第19页。
⑧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第32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0页。
⑩蔡和森:《社会进化史》,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231页。
①张伯简:《社会進化简史》,第65~66页。
②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第71页。
③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第67页。
④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第68页。
⑤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第74~75页。
⑥张茉丽:《20世纪上半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原始社会研究探微》,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第46页。
⑦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第70~71页。
⑧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29页。
⑨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第32页。
①〔英〕马尔萨斯著、陈小白译:《人口原理》,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5~6页。
②陈功、张吴璠:《争鸣中前行:马尔萨斯人口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人口与发展》2016年第4期,第67页。
③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第19页。
④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共党史少数民族人物传》第1卷,第435页。
⑤《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9页。
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第70页。
⑦《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第123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95页。
②何载:《怀念与回忆——教诲与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③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张伯简文辑》,第130页。
④恽代英:《计划一九二七年的工作》,《中国青年》1927年第148期。
⑤华岗:《社会发展史纲》,生活书店1946年版,第40页。
⑥胡一峰:《波格丹诺夫在中国: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沉没的声音”》,《学术研究》2012年第4期。
⑦〔俄〕波格达诺夫著、施存统译:《经济科学大纲》,第1~2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29页。
②蔡和森:《社会进化史》,第220页。
③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第1~2页。
④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第1页。
⑤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第2页。
⑥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张伯简文辑》,第1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