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阴山文化研究现状及其在古代诗歌中的文学寄寓

2020-11-02高业贾慧张永刚刘丹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1期
关键词:古代诗歌区域文化

高业 贾慧 张永刚 刘丹

[摘 要] 区域文化研究可以挖掘区域文化、经济资源,也可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新的素材和动力。从文学视角看,中国古代诗歌特别是历代边塞诗中,寄寓着大量的阴山地域文化因素,但是专门针对阴山文化的挖掘、文献收集整理不够,在区域文化的感知上存在零乱感和断代感。文章对阴山文化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并以古代诗歌为切入点,对阴山文化进行文学视角的初步梳理。

[关键词] 阴山文化;区域文化;古代诗歌

[中图分类号] I2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1-0321-02   [收稿日期] 2019-11-09

一、引言

区域文化的研究可以挖掘区域文化、经济资源,也可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新的素材和动力。在内蒙古西北部,挖掘、提炼阴山、河套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其成为区域文化的旗帜,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阴山沿线有阴山岩画、秦长城、赵长城、新忽热古城、鸡鹿塞石城等历史遗址,目前均未得到有效挖掘和开发利用。将阴山文化进行专门研究,还是近二三十年的事。目前对阴山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对阴山岩画在历史考古、人文起源、民族民俗、神话宗教、艺术美学等视角下的时间轴横向拓展研究;二是对阴山文化在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等史学视角下的时间轴纵向延伸研究。中国古诗词的研究文献中,阴山出现的频次以边塞诗为最,但是将古诗与阴山地域文化相联系的研究内容甚少[1]。

二、阴山文化研究现状

阴山文化的研究重点的是阴山岩画。阴山岩画的记述最早出现在《水经注》。20世纪30年代,“中瑞科学考察团”在阴山西段狼山脚下发现岩画是近代对阴山岩画发现、研究的开始。以盖山林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将阴山岩画的研究提升到了专门学科研究的高度。

盖山林先生1986年的著作《阴山岩画》和1995年的《中国岩画学》是阴山岩画里程碑式的文献。从此,关于阴山岩画的研究文献陆续公开发表,阴山岩画作为西北地区的一面历史文化旗帜受到关注。阴山岩画散落在阴山山脉悬崖、岩缝、凸石各处,笔者曾沿山实地寻迹,有动物、人形,有原始部落生活场景等等,体会了阴山岩画中劳动人民的祥和生活与智慧。由于阴山岩画零散各处,目前亟待收集整理并加以保护和研究。

史学上关于阴山地区先民的活动,很早就在古文献中有所记载,如《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赵世家》《匈奴列传》都有关于阴山地区史实的记载。当代与阴山地区历史文化相关的著作基本与阴山岩画的研究成果同步,1980年代以后才先后公开发表,并且大部分文献的研究范围都大于阴山,更侧重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或者民族文化的传承,对阴山历史文化的论证比较零散。如宝力格主编的《草原文化概论》,扎戈尔主编的《草原物质文化研究》,王天顺编著的《河套史》、牛敬忠所著的《近代绥远地区的社会变迁》,赛音德力根编著的《成吉思汗与蒙古文化》等[2]。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主办了《阴山学刊》,旨在对阴山文化从整体上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近年的研究成果是2011年1月1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由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管理学院王炜民编著的《阴山文化史》。该书以阴山地域多民族文化交融为视角,初步系统梳理了阴山地域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

三、阴山文化在古代诗歌中的文学寄寓

阴山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融地和分界线,从秦汉和匈奴对峙到明代与蒙古之争,一直属于边塞重地。阴山文化在古代诗歌中的主要传承载体是边塞诗。目前,学界对边塞诗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边塞诗的系统性研究、边塞诗的划时代研究、边塞诗人个案研究、边塞诗意象审美研究等,没有将阴山文化或其他区域文化在诗歌中进行专门挖掘。

薛宗正系统研究了从先秦到清代30余位诗人及其边塞诗作,分析、引证了边塞诗的历史演变及其思想和艺术特色。胡大浚专门研究了唐代诗人的边塞诗,从诗人生活背景和从军边塞的经历,对唐边塞诗进行论述。对边塞诗人及其边塞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岑参、高适、李白、王昌龄等诗人及其边塞诗上。以岑参为例,王国琦、姚春梅分别从岑参边塞诗美学特征、异域情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寻岑参边塞诗中所反映的唐代西域民族融合。从审美文化角度研究边塞诗,以盛唐边塞诗为主,着重分析盛唐蓬勃酣畅的时代精神和美学风貌,论述盛唐边塞诗歌所焕发的盛唐魅力和戍边将士悲苦、思乡之情[3,4]。

在不同时代的诗人笔下,阴山有着多重情感交织和寄寓,形成了阴山文化特有的传承。在和平时期,处于民族文化融合阶段,边塞诗中的阴山有其壮美祥和;在边关战争时期,边塞诗中阴山充满了慷慨悲凉、肃杀凄伤。

在乐府诗中,《敕勒歌》表达的是北朝时期阴山富饶美丽的草原风光和游牧民族牛羊丰盛的富足生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的艺术概括力和文学表达力受到了历代文化研究者的好评。此时的阴山在北方政权的辖区范围,远离了战争。而晋代诗人陆机在《饮马长城窟》[5]这一乐府诗里,写出了“驱马陟阴山,山高马不前。往问阴山侯,劲虏在燕然”的诗句,反映的是汉武帝反击匈奴的军旅生活,表达的是将士征战沙场、立功报国的抱负和情怀。

在隋唐时期,阴山成了中原王朝与以突厥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征战区域,此时关于阴山的边塞诗大多充满了军旅苦寒、立功报国、思乡心切等情感色彩。隋朝开国功臣杨素在《出塞》诗中咏道:“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写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七绝压卷之作。这个时期的边塞诗和诗中的阴山气势磅礴。

宋辽金夏对峙时期,处于中原的宋王朝未曾将阴山纳入辖境范围之内,阴山山脉在长时间内为辽夏、金夏的对峙之地。对于宋人,阴山诗作包含的多是山之奇险和对过去中原王朝盛世的缅怀。北宋刘敞使辽,经阴山云:“阴山天下险,鸟道上棱层”,然又表达了“更觉长安远”的双关情感,一是远离宋王朝土地,二是远离盛世唐朝(长安)。

在明代,阴山虽属关外之地,但是在“土木之变”后,中原王朝与西北游牧民族维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友好关系。明诗中有冯琦的“红妆一队阴山下,乱点酡酥醉朔野。塞外争传娘子军,边头不牧乌孙马”,歌颂的是三娘子维护民族友好团结的丰功伟绩。到清代,形成了疆域包括长城内外的多民族大一统王朝,诗人吟咏阴山的情感也远离肃杀、凄苦之情,更多的是怀旧之感。清人余正酉的“去去天山吊青冢,此行端只为明妃”“此生梦断封侯想,也到阴山敕勒川”,表达的是对王昭君和亲远嫁的怀悼和对敕勒川祥和生活的向往。

四、小结

区域文化的研究可以挖掘区域文化、经济资源,也可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新的素材和动力。阴山文化的研究主要围绕阴山岩画和阴山文化史展开。然而,区域文化的研究需立足于时代的纵向传承和视角的横向延伸进行深入剖析。从文学视角看,中国古代诗歌特别是历代边塞诗中,寄寓着大量的阴山地域文化因素,但是没有专门针对其中阴山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在区域文化的感知上存在零乱感和断代感;因此需要以古代诗歌尤其是边塞诗为切入点,捕集寄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阴山要素,根据诗歌中阴山主要意象的变化与传承,对阴山文化进行文学视角的时代纵向梳理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炜民.浅谈研究陰山文化史的意义[J].阴山学刊,2011,24(04):32-35.

[2]王炜民.阴山文化文献与研究概述[J].阴山学刊,2010,23(01):86-92.

[3]范武杰.唐代西北边塞诗山川意象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4:5-10.

[4]阎福玲.汉唐边塞诗主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10-24.

猜你喜欢

古代诗歌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视野下的油画风景表现语言研究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区域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三步曲
论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