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创意情境释放个性表达

2020-11-02汪清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3期
关键词:自我认知美术课

汪清

[摘 要] 探寻研究、创意表达是儿童的本能性内驱动力。鼓励启发创意思维是美术教学特别是小学美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本文就当前儿童美术教学法中如何更好的实现创意表达目标,提出相应的观点与具体的做法,通过美术课前、课堂、课后相应的贯穿式探究活动、创意思考、培养儿童对美术的感受与体验、创作与表达的能力,启发儿童能够专注自己的研究、创造自己的艺术品、表达自己的理解,在美术实践中研究创新,感悟美术带给生活的精彩。

[关键词] 美术课;创意表达;自我认知;艺术创造

[作者简介] 汪 清(1986—),女,江苏淮安人,本科,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3-0136-02    [收稿日期] 2020-03-11

美术的创意表达学习教育其实是延续了科艺综合活动的融合形式,作为强调打通学科壁垒,学科知识融合运用的现代教学理念,更多地注重学生学习中的实际经验积累后的再思考、再表达。促使美术研究学习走向更深、更有创意、更实用的层次。

在教学中,学生查找资料、展示资料,小组讨论汇报,种种研究总结的方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但学生在美术实际创作时的问题提出、方案建立、资料收集、解决问题、交流汇报等需要足够时间,一些课堂研究沦为过场,仅成为一种体现新教学观念的形式,而留给孩子创意、表达、陈述、展示的时间远远不够,美术活动的创意表达实效性值得教育者思考。

下面以《美丽的园林》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展开美术创意表达研究活动,启发学生真研究、真创意、善表达,提高学生热情,从而达到提升综合能力和美术素养的目标。

《美丽的园林》是苏少版六年级下第10课内容。本课一般教学方式为欣赏评述,请学生对比出中西方园林的不同风格,但学生接受起来较为生硬,理解也浮于表面。在融入贯穿性研究学习的想法后,将本主题教学内容扩充设计成集“综合探索”“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于一体的四课时美术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做”,在“做”中创意,在“创意”与“做”的过程中的理解园林精神、提升综合能力、涵养美术素养。

一、营造创意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本课设计了以下教学总目标:

1.通过欣赏图片、走访园林、查找文献,感受中西方园林的不同风格,知道园林的必要元素,感受园林意境之美。

2.创意地运用材料,通过团队合作制作一件自行设计的园林模型,并在建造中创意地表达出你对园林的设计与理解。

活动一:储备知识

1.突破作品形式,创设真实情境

从一名小学生化身成一名园林设计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①告知学生本课的作业呈现,突破以往欣赏、绘画模式,以观赏性、陈列性更高的建筑模型来替代。

②与学生一起制定一本“园林设计书”,即主题研究活动记录册。鼓励学生跟随“园林设计书”中的问题指引,通过课堂欣赏图片、课后走访园林、课间询问查找资料,研究出园林的必要组成元素(建筑、山石、绿植、水体等)以及不同风格园林的理解,体验一名园林设计师着手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2.做好知识积累,聚焦实际问题

创意表达是美术活动的目标之一,而生动有趣的研究学习能够促使学生在好的创意产生前努力学习,积淀知识。

依据“园林设计书”,课堂中追问学生比如,亭子的分类、园林桥梁的常见构成;园林常用地面植物、灌木、乔木的品种和生长特性;水体布局等专业知识。通过研究,加强学生从追寻美的角度对园林布局的理解、对园林绿化种植的理解,明白为何园林能得以处处有景、四季有景。

学生在“有兴趣”“有收获”“有启发”的研究过程中主动学习,主动成为美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面多不同复杂问题时,超越学科,完成心智自由转化,为有深度有广度的创意表达做准备。

二、引导创意思维,培养学生设计能力

设计,是一种创新性的、可以协助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在本课的第二板块中,“设计”性思维从课堂开始时就已经被学生启用。

活动二:整体设计

1.结合研究问题,贯穿设计思维

①小组制定方案,确定园林性质,确定要表现的季节。

②设计园林图纸,确定园林布局及建筑、绿植的比例关系、水体面积等大小,探究合理的数据。

③设计规划材料,呼应园林性质,体现园林要素。

2.建立全局意识,明晰任务分配

由组长统领小组成员,分析每一位成员所擅长的能力并分配工作,促使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各抒其长。

通过引导与相互配合,学生们产生一套独特的设计性思维,并采用相应方法,以促进园林模型完美有创意的建造。在研究设计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掌握了纵观全局的能力,从根本上成为创造者与维护者。

三、探索創意材料,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现有的教育实践和世界的教育趋势,对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追求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运用不断更新的追求美的思维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散思维,创造价值,是现实和必要的。

活动三:素材筛选

1.探寻美的过程,关注生活经验

①学生观察大自然,从自然中收集具有艺术价值、使用价值的树枝、石子、泥巴、青苔等“鲜活”材料。

②学生留意生活,总结生活中可以改用,或可以变废为宝的材料,用来做园林模型得场景道具。

2.跳出常规应用,材料创意无限

学生材料创意:

①弄碎的蛋壳,铺在设计好的路线上,可以模仿大理石路的效果。

②小仓鼠爬的楼梯,将它弯过来就是很好的一座木桥,大小刚好合适。

③将石头层次不齐的摆放,堆在一起,使假山更逼真,更能显出假山的自然感。捡来的枯木根块放在“假山”“空地”旁,有园林造景的感觉。

四、提高创意追求,增强学生实践素养

怀着对美的追求,在美术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更新知识、快速应对不断产生的新问题,锻炼学生融通思考能力、研究记录能力、合作分配能力、总结应用能力,以综合创新的建造力面向世界,落实学生始终站在美学的角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挑战制作

学生根据园林设计书上的设计内容,运用综合材料,尽可能美观的搭建亭台楼阁;建造结构合理的桥梁、有层次有布局的造水、造景。

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不断考虑整体与局部设计的科学性与美观性,面对建造过程中的错误、失败、不合理的前期设计,不断记录、修改,落实最优方案。

五、展示创意理解,释放学生独特表达

美术教育重在创新,利在表达。美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赋予富有创造力,善于在表达中体现创造力。在孩子成长中,由他的美术学习经验而获得的较高的創造力,能够用于实际,美术教育的目标便达成了。

活动五:欣赏感受

美术学科素养中“创新与表达”的提出,便要求美术教学中关注与提高学生研究与体验的过程,不仅使学生通过贯穿美术学习中的研究活动获得美术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知识融合。在《美丽的园林》这课学习中,学生探索、实践、创意,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学习到了新技能、运用到了新材料、了解到了新知识、产生了新思维、落实了新创意。

美术是情感、实践、表达相结合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有的可循,而又能驰骋想象的奇妙感受。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洞察、探究、再创造的产物,使人们受到美共鸣。因此,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以表达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独特优势,帮助学生开启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放飞学生的创造力,焕发一个个生命的活力。这是美术教学过程中创意表达研究性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自我认知美术课
动嘴美术课
美术课
一节有趣的美术课
趣味美术课
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具”角度看国内外校服的变革
大学生悦纳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