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如何塑造思维品质

2020-11-02高杨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37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高杨

摘  要:结合高中语文课程的学科特色,要将塑造思维品质作为核心素养教育的重中之重,在语文听、说、读、写每个环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语文课堂模式,提升教育实效性。为了打破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制约,应灵活开展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手段,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创新发展,提升语文综合素养。那么结合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思维品质?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分享几点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思维品质

想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语文的过程,真正能够读懂课文、把握内涵,这些都离不开良好的思维能力。新形势下,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打造开放性、个性化、多元化的课堂结构,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尽情地联想、想象与创新,自由地表达观点、抒发情感,融入全新教育情境,综合锻炼语文思维,提升语文核心素养,顺利完成打造高效课堂的发展目标。那么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如何塑造思维品质?以下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创设生动情境,拓展思维空间

进入高中阶段之后,语文课程的知识密度增加,课文内容的理解难度加大,这让语文“教”与“学”双方都感到困惑,再加上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语文课上气氛沉闷,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维。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多创设生动、灵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眼前一亮,被所学内容深深吸引,拓展思维空间,增添学习乐趣。以柳永的词《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为例,我在课前收集相关背景资料,利用PPT课件呈现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再现秋蝉鸣叫、云雾缭绕、友人告别的诗歌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朗读古诗,逐字逐句地揣摩情感,获得视觉、听觉、感觉的多重体验,在脑海中想象意境、用语言描述场景,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二、指导深度阅读,启发思维意识

文本阅读的魅力在于深刻的内涵思想,因此阅读指导不能停留于文字表面,而是启发学生深度阅读,从不同层面去思考问题、把握情感,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积累深厚的语文知识,启发思维意识。以《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为例,我以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循序善诱地激活学生深度阅读的兴致,如“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主人公被‘装在套子里?”“文中的‘套子意指什么?为什么会被‘装在套子里?”由浅入深的设问让主人公“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大家通过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再加上结合当时俄国资本主义的时代背景,别里科夫就是妥协封建专制、循规蹈矩的典型代表,他被“装在套子里”,惶惶不可终日。通过深度阅读,从个人角度、社会角度分析故事背景与深层原因,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发散思维[1]

三、创新教学形式,优化思维过程

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整合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合理规划教学方案,从过去“师本教育”转向“学本教育”,加上适当的点拨与引导,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让他们在质疑、思考与探究中锻炼思维品质,提升学习效果。以《林黛玉進贾府》教学设计为例,让学生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林黛玉初次到贾府,贾府中每个人都有什么不同的表现?你如何看待社会百态?”“为什么在荣华富贵的贾府,每个人都绞尽脑汁想要讨好贾母?”“假如你是林黛玉,进入贾府这个全新的环境之后,你会怎样处理与每个人的关系?”围绕这些问题,既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也可以进行现场角色扮演,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起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着学习发展。

四、挖掘情感要素,促进思维发散

语文是一门创新性、发散性的学科,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产生了不同的想法与感受,也能获得心灵体验和情感熏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学科特色和学生认知规律,创设多样化教学方案,以激起语文思维。以《劝学》教学设计为例,这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课程,首先让学生初步阅读,借助学习工具扫清字词的理解障碍;其次,以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为切入点,进一步了解荀子,思考问题:“为什么荀子要‘劝学?”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分析荀子劝学的目的,了解文言文的“古今异义”,整合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句式等含义和用法,把握课文的核心点。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独立思考及互动讨论的机会,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挖掘更多的学习资源与情感要素,通过阅读产生共鸣。

五、组织课后实践,推动思维感知

塑造思维品质、形成综合素质,单靠语文课堂内的时间还远远不足,应将教育视角延伸到课堂外,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后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多参加诗歌朗诵会、征文比赛、话剧表演、辩论赛等活动,既能增添学习乐趣,也能调动语文思维,加深对文字的感知与情感的把握[2]。以《窦娥冤》教学设计为例,这是我国戏剧领域经典的悲剧作品,让学生在了解基本戏剧知识的同时,深刻领悟“窦娥冤”背后蕴含的人生道理,传递真善美的情感。通过课上讲解故事片段、分析人物形象,课后拓展阅读关汉卿的《望江亭》、《单刀会》等剧本,并让学生自己组成合作小组,编排《窦娥冤》话剧,再现窦娥的悲惨命运,探究戏剧冲突与情感波动。通过课上学习与课后拓展相结合,学生不仅更深刻、更全面地掌握了课文知识点,也增强了思维品质。

由上可见,将塑造思维品质的教学任务贯穿到语文课堂的每个环节,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采取趣味有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时间、更多空间去探索、去思考、去实践,在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利于促进语文思维品质的发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俊峰.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的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3(1):98-103.

[2]何静.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对策研究[J].语文课内外,2020,(17):368.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