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六步教研法助推4+N流程式教与学实验研究

2020-11-02黎雪

广西教育·D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教研流程情境

黎雪

作为一名身兼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教研工作的城区教研员,笔者始终认为,教研活动必须务实才能见实效,务实则必突出“真研究”三字,而“真研究”强调研究活动中的科研思维。教研员不仅应自己践行“真研究”,而且应带领辖区内相关学科的教师开展“真研究”。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真研究”必须立足于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做到研课与研教并重。在三年研究实践的基础上,笔者初步摸索出可以优化理综三科课堂教学的4+N流程式教学模式,并于2015年立项了柳州市教育科研课题“柳北区初中物理和化学学科4+N流程式教与学的实验研究”,开始将以上教学模式推向整个柳北区的物理和化学学科一线教学,带领130多名教师专注于4+N流程式教与学的实验研究,同时发挥教研组力量,用六步教研法助推4+N教学流程优化,促进了两个学科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一、4+N流程式教与学实验研究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这是很多初登讲台的教师都会碰到的问题。一节好课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成熟教师见仁见智、教无定法。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各种各样的“模式热”此起彼伏。笔者也曾思考:能不能给大家建立起一个常模,既给初登讲台的教师一个“怎么上课”的参照,又给全体教师一个“集体教研”的参考?于是,笔者开始了对教学模式的学理思辨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

(一)教学模式辨析

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曾经提出了一个“五步教学法”,将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步骤作为课堂教学的“通用模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教师。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这套模式不断被突破,在中国本土涌现出许多影响深远的新模式,有主体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导学型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模式热”乍现,模式满天飞,似乎没有模式就指定是教学落后,课改仿佛就是“搞模式”。对此,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明确指出:“教学有效性是追求的目标,模式是一种必要的措施。采取哪种模式是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有效性的,模式也是可变的,有效性才是我们的追求。”

作为一名奋斗在一线的学科教研员,笔者始终认为:如果教师不遵循学科知识规律,不遵循教与学的认知发展规律,而一味地去展示所谓的教学模式、教学艺术,这种教学对学生来说就不是艺术,而是灾难。目前教学一线最缺的并不是什么教学的艺术性,而是教学的科学性。因此,创建任何模式,都必须能够回应学科教学的科学需求,也就是学科教学的有效性需求。

“教师一开始需要模式,等熟练掌握模式达到一定境界后,就可以抛开模式。正如武功高手修炼到最后,可以将一切招数融会贯通,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然而在达到此境界之前,我们还必须老老实实地一招一式地学习。”江苏昆山前景教育集团总校长张磊说。的确,“教无定法”的前提是“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在“有法”“得法”之后方有可能创造“无定法”的教学境界。

(二)对4+N流程式教与学的初步建模

新课改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构建一个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真正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教学流程范式,成为每一个中小学教师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在对“五步教学法”进行继承和改良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4+N流程式教学模式:以“提出目標→目标逐个达成→目标检测→小结”4个流程为基本流程推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目标引领下,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课堂学习;“+N”是指在基本流程不变的情况下,教师根据自身个性或教学需要自主添加“辅助”流程或辅助教学元素来优化教学,比如适时增加情境创设、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选择合适的检测题目当堂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布置适合本班学生的课外作业,以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加生动、活泼,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也就是说,4+N流程式教与学的实验研究,着眼于探索一种简便易行,既可以让青年教师尽快掌握又能让成熟教师从中实现自我提升的教学操作范式。

(三)4+N流程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操作例说

在4+N流程式教学模式中:“4”为基本流程;“+N”是附着在基本流程之上的灵动元素,旨在追求教学效益的灵动提升。

1. 4个基本流程的实践操作策略

(1)提出精准学习目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自主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表述都必须体现学生立场、学生视角,因此称为学习目标。由于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有待发展,课时学习目标通常由教师代为设立,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能够对学情进行准确研判,能够“为了学生的发展”提出精准的学习目标,且学习目标的表述清晰、具体,既可操作又可检测,比如目标表述多使用“能描述”“会作图”“清楚地解释”“找出”“区分”“能用”等指向性明确的行为动词,让学生一目了然本课学习要达成什么目标、能完成什么任务。教师代为设置学习目标,要避免出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使用一些模糊的不具备操作性的词汇,如“了解”“认识”“理解”“培养”等;二是在所有学校、所有班级给所有学生设定统一的学习目标,缺乏针对性。

教育部颁发的各学科课程标准是一种业界标准,面向全国同级学生,不仅具有导向功能,而且兼具评判功能,它使我们的课程和课程内容设置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及教学评价更具可操作性。课时学习目标的提出对教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有了它,就可以明确师生双方在一节课中所应做的事:目标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制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期待,学情不同,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也应有所不同。通常来说,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不在多,而在于是否做到了校本化、班本化,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确保学生能够达成。在推进课题实验的过程中,笔者要求教师为学生代设学习目标时,务必精读课标、熟读教材、细读学生。

例如,教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师为提出精准学习目标,必须做好如下备课工作。首先是精读课标,厘清课程标准对该内容的学习要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原子构成的学习要求如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其次是熟读教材。教材分为三大块:一是原子的构成,二是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三是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本节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基于学情的重新整合。再次是研究学情。学生从前两个单元的宏观物质学习进入本单元的微观学习,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缺乏感性认识,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成为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最后便是基于以上备课工作明确课时学习目标,将课标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在一节课中应该达成的、操作性较强的学习目标。比如针对《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可确定如下学习目标:第一,知道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会看并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第二,清楚地知道并能够解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第三,知道离子的形成过程,会书写常见离子符号。

(2)目标逐个达成。虽然教师们都知道,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建构都不可能是空中起楼阁,然而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大包大揽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提出了一个“让学”理念,被国内的教师们在课改的过程中发展为“让学于生”理念,即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教师便可以尝试用布置任务或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自行解决或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之后再到班上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方便教师检测学生自学、对学或群学的效果。笔者在推进课题实验时,针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提出了任务驱动和问题中心的操作策略,强调“教师站准位置,让学于生”,先自己布置任务或提出核心问题,再让学生自行完成任务或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以上教学过程,倡导教师智慧性地提出问题,尊重学生的原认知;凡是能够交由学生解决的问题,一定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或群学习得知识与技能;教师只需适时点明知识点即可,旨在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意义或发展新的认知方式,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将学生导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习通道。

例如,执教沪科粤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一课,教师带领学生逐一达成有关“汽化”的学习目标,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师:经过小学科学的学习,同学们对汽化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来逐一达成本课有关汽化的学习目标。先看目标1,请大家安静地阅读课本第87至88页,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这三个问题(课件呈现目标1中的3个小问题,如图1)。

[  目标1:

(1)什么是汽化现象?举例说说你认识的汽化现象。

(2)蒸发的定义是什么?

(3)蒸发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用实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

图1

师:刚才大家都认真阅读了课本,谁来谈谈第一个问题?

生: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如烧水时水的蒸发。另外,常温下水也会蒸发。(师板书汽化定义,略)

师:你是个生活的有心人!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烧水至沸腾时水也会汽化。(师板书汽化的两种方式:①蒸发,②沸腾)

师:那什么叫蒸发呢?请全班一齐把它读出来。(生读课本上的定义,师板书)

师:读得响亮又整齐!(鼓励)那么,谁来说说,蒸发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再用实例证明你的观点。

学生纷纷举手作答,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证明影响蒸发的因素包括温度、表面积、空气流速等;师相机板书影响蒸发的因素(过程略)。

师:厉害!厉害!大家分析得有理有据。现在,大家把这个结论齐读一遍。(生齐读课本上的结论)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知道了什么是汽化、汽化有哪两种方式,还能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这两种方式汽化现象的客观存在。现在我来考一考大家的分析能力,请接招……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把目标达成的过程变成引导学生为核心问题求解的过程,尊重学生的原认知,把“教”减到最少,尽量加大“学”的分量,切实做到了“让学于生”;而“考一考”的说辞,很自然地把教学带入了下一个流程“目标达成检测”。

(3)目标达成检测。目标达成检测可以检验教学的效度。目標达成检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口头问答,也可以是纸笔检测,还可以是探究实验。教师设计检测问题时,要考虑问题质与量的均衡,方法是“检测课堂化”“检测问题校本化、班本化、梯度化”。通常情况,要求当堂检测的题目至少包括必做题(易)、选做题(中)、思考题(难)三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比如上完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课“综合计算之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的复习”之后,教师安排了下面3道难度递进的填空题。

第一道为必做题,是一道最基础的计算填空题。题目如下:计算C2H6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该质量分数是         ;现有CH4和C2H6(乙烷)组成的可燃性混合气体,该混合气体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可能是(   )。题目给出了4个选项:A.18%;B.20%;C.22%;D.25%。

第二道为选做题,是一道中等难度的计算填空题,没有给出选项,需要学生运用整体观察法进行计算求解。题目如下:现有Na2S、Na2SO3、Na2SO4组成的混合物,经测定,其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该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第三道为思考题,是一道难度较大的中考真题,考查学生对整体观察法的灵活运用。题目如下:有FeSO4和Fe2(SO4)3组成的混合物,测得该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用适合的题目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需要教师对海量的题目进行恰当的取舍或改编,这就倒逼教师必须对题库里的题目进步真研究。笔者在带领教师们进行课题实验的过程中,已经安排10个子课题学校分别建立了各自的题库,柳北区三大集团校也已初步完善了集团校的题库。

(4)知识内化小结。“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在每节课中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自主小结并消化吸收新学的内容,是谓知识内化小结。该流程具体要求是“对照学习目标,静心梳理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实施过程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提升,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做到学有所获。

2.灵动的+N策略

(1)情境创设。情境创设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学习动机,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情境创设的原则是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最为关键的是,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能够引领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改造。

例如,课题成员在执教沪科粤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第二节《怎样用电才安全》一课时,就地取材创设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那天是上午第一堂课,天色有些阴暗,班上只开了三盏灯,全班学生都在静悄悄地等着老师来上课。物理老师(女)没有像往常那样直接走上讲台上课,而是站在教室门口,柔声问道:“为什么不开灯呀?”生答:“坏了。”再问:“哦!有谁愿意帮忙把灯修好吗?”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吱声。终于有一个男生犹犹豫豫地举起了手,说:“老师,可以让我试试吗?”老师没有马上应答是否可以,而是抛出了下面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修呀?”男生说:“我先拉下闸刀,再检查线路,找出原因后再修理。”老师又问:“为什么你要先拉下闸刀?”男生答:“防止触电呀!”老师夸赞道:“你真是有勇有谋啊!”接着,老师转向一个看起来比较怯弱的女生,柔声问道:“你愿意帮助班级修好灯管吗?”女生不好意思地回答:“当然愿意,可我不敢……”全班学生发出了一阵哧哧的笑声。女教师追问:“为什么不敢呀?”女生答:“怕触电。”女教师接着表扬女生:“谢谢你,你乐于服务集体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怎样用电才安全》。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和全班的同学都能掌握用电的安全知识,不再害怕触电。上课!”全班学生都发出了会心的笑声,抖擞精神进入上课状态,一节生活中的物理课就这样愉快地开始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情境创设通常设在一节课的起始。真实的情境创设,可以巧妙地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当中。上面的情境创设可遇不可求,它源自此时此地“真实的生活情境”。然而,即便没有此时此地“真实的生活情境”,只要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不难找到“类似的生活情境”,把类似情境巧妙地植入课堂当中,一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既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结构化所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学生每节课所学的内容基本都是某个专题知识的零散知识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逐课归纳,对知识进行结构化,一方面加深对每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能从整体上把握各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拓展学习。

以沪科粤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密度知识的应用》一课为例,在学生学完本课两点内容“学查密度表”“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以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这两点内容放到单元知识的框架之中,构建《我们周围的物质》单元知识网络。图2展示的是一个学生的学习作品:因为只学到了第三节,该生并未全面阅读本单元知识,所以,其所构建的知识框架便截至第三节知识点上。

图2

需要说明的是,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图,包括单元知识内容的读取与归类、知识图谱构建的方式与方法等,都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来完成。学生遇到困惑时,可以寻求同伴或老师的指导、帮助,也可以借鉴同伴的经验,但严禁照抄照搬。建立知识框架图是训练学生系统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方法:无论学习哪一门学科,学生都必须先掌握一个个知识点,再尝试由点到面再到体地梳理和建构本学科的知识体系,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各种关联,进而建立起对一门学科的整体认知。

二、用六步教研法助推4+N教学流程优化

在進行课题实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带领广大一线教师,坚持走“教科研一体化”发展之路,探索出一条“科研、教研一体化”运行的技术路线——六步教研法(如图3),确保了课题实验的规范化、常态化运行以及集体教研活动的科学化、“接地气”操作。具体说来,便是以4+N流程式教学模式为抓手,用六步教研法助推课题实验的科学研究,让课题研究进课堂、真正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所谓六步教研法,指的是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的六个具体步骤,依次为“上课题研讨课的教师说课→上模拟课→教研组内第一次教研整合,授课教师通过教学反思调整教学设计→授课教师上研讨课→教研组内第二次教研整合,授课教师通过教学反思调整教学设计→授课教师第二次上模拟课(或上课)”。

图3

为了让六步教研法和4+N流程式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撬动教研组的常态教学科研,笔者开发了课堂观察即时评价表(如表1),确保成熟教师的研课指导程序化、具体化、精细化、质量化、常态化,不断优化一线教师的教学实施过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一体化的科研、教研真正成为一线教师的一种职业方式、生活方式。

表1 4+N流程式教与学课堂观察即时评价表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内容 观察的项目 (填写选择的项目) 目标的

设定 1.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  )。A.合理;B.不够合理 2.目标的操作性(  )。A.强;B.一般;C.不强 目标达

成方式 1.目标1的达成(  )。A.由学生独立完成;B.由教师独自讲解;C.由师生共同完成;D.其他方式

2.目标2的达成(  )。A.由学生独立完成;B.由教师独自讲解;C.由师生共同完成;D.其他方式

3.目标3的达成(  )。A.由学生独立完成;B.由教师独自讲解;C.由师生共同完成;D.其他方式

4.其他目标的达成(  )。A.由学生独立完成;B.由教师独自讲解;C.由师生共同完成;D.其他方式 目标达成

检测的方式 1.题目的选择梯度( )。A.很合理;B.比较合理;C.不够合理

2.题目的量的控制( )。A.很合理;B.比较合理;C.不够合理

3.学生能完成检测题目的人数( )。A.超过半数;B.半数学生;C.少数(可通过观察和抽查的方式掌握数据) 总结提升 1.是否有总结( )。A.有;B.无

2.总结的情况( )。A.非常精准;B.比较精准;C.不够精准 板书 1.是否有板书( )。A.有;B.无

2.板书可有呈现知识体系( )。A.有;B.无 情境创设 1.情景的创设是否必要( )。A.必要;B.可有可无;C.不必要

2.创设的问题是否已解释或解决( )。A.解决;B.没有解决 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 )。A.当堂布置;B.没有当堂布置;C.过后布置 课堂效度 你认为该课的效度等级为( )。(可选填A+、A、B+、B、C+、C) 教学亮点及课后建议

听课教师签名:]

针对4+N流程式教学模式中的一些重要教学流程,笔者建议教师们要学会反思关键细节。比如创设情境时,要反思所创设的情境是否有必要,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目标时,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标、读透了教材;目标逐一达成时,究竟是教师包办,还是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适时适当点拨;目标检测时,是否每个目标都已检测,检测题目是否体现了梯度性,课本上的题目是否已经解决,教师所呈现的题目是题库原题还是改编过的题目;在学生进行小结内化时,教师是否对所有学习目标进行了基于学生立场的全面反思,包括是否对本课重难点进行了有效点拨,学生能否将知识建成框架放到知识树上,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否自己做过、梯度如何等。

三、课题实验的成果和下一步努力方向

本课题经过数载实验研究,取得了扎实的研究成果:2015—2017年,课题组成员先后在《广西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文章;研究成果接连获得多项荣誉,2018年获柳州市教育改革创新奖一等奖,2019年获柳州市第十二届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2020年获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有3个子课题研究项目获柳州市第七届科研成果二等奖,10个课例获全国赛课一等奖,25个课例获自治区赛课一、二等奖,大量课例获市级奖项;课题组先后15次在自治区、柳州市学科教研活动中做专题介绍,多名主研成员应邀在自治区、柳州市及区内其他市进行课例展示近50次;在2018年10月柳北区主办的一次网络直播课活动中,理综三科教师用4+N流程式教学模式展示的三节课,点击量超过了150万人次……

正如袁贵仁教授所说:“任何一种有效教研模式的开展,最终都要通过一个关键的基层组织——教研组来实现。它需要教师间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同时不断学习,开阔视野,达到理性思考的境地。”

虽然本课题的研究已然结题,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结束,而是预示了一个崭新的开始。六步教研法与4+N流程式教学模式的确立,已经激活了柳北区各集团、各学校物理和化学两个学科教研组的常态教研。下一步,笔者将以城区教研活动的形式,继续组织柳北区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4+N流程式教学模式研究以及各集团校相关内容研究,以课题的推广应用为抓手,分层分批培养三个学科基层教师队伍的教科研热情和研究能力,逐步建立起一支区域性的优质教师队伍,并以动态管理方式推进三个学科区域性智能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积累更加丰富的教案和题库等教学资源,让各类教育资源在优质教师队伍的教学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教研流程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