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嘹啰山歌承文化之魂
2020-11-02龙飞张雪群
龙飞 张雪群
“每次表演结束,观众都会给我们热烈的掌声,这让我非常感动。我是真的很喜欢嘹啰山歌,应该把它传承下去。”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中心学校(以下简称南晓中心校)学生农颖说。农颖是该校晓莺合唱团的一员,从最初不敢开口唱到如今成为合唱团主唱,她在学唱嘹啰山歌的过程中成长很快。
“嘹啰山歌是壮族的歌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好的育人价值。因受网络快餐文化冲击,目前面临断根的危险。”南晓中心校校长石国宪说。为了传承这一文化,该校一方面寻求高校的专业支持,一方面聚集社会相关人士、志愿者,组建了南晓乡土文化育人工程师团队——“晓蜜蜂”,提出“一采二酿三融”的工作思路,不断推进嘹啰山歌的发掘和传承工作。
乐采:采集山歌,把根留住
在良庆区的乡村地区,过去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可三日不吃肉,不能三日不唱歌。”其中的“歌”就是嘹啰山歌。以前,嘹啰山歌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老一辈的人几乎都会唱,但如今年轻一辈更喜欢流行音乐,嘹啰山歌的传承便出现了“断层”。
“要避免嘹啰山歌断根,首先要做好发掘、整理工作。”石国宪说。为此,南晓中心校“晓蜜蜂”团队提出了“乐采”理念,在南宁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等高校的专家的专业引领下,汇集民间知名艺人和文化传承志愿者,采取“寻访+挖掘”的采集方法,收集相关歌曲及图文资料,然后在学校组建了晓莺合唱团,组织学生学传唱嘹啰山歌。
“山歌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把‘根留住是山歌传唱人的职责所在。”被当地人誉为“嘹啰山歌歌王”的班继联说。班继联是南晓中心校“晓蜜蜂”团队的一员,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将那些逐渐被人们淡忘的嘹啰山歌挖掘出来,并传授给该校师生,让师生了解什么是嘹啰山歌,以及山歌背后深层的文化意义。
南晓中心校教师唐冬告诉记者,以前她不是很理解为什么叫“嘹啰山歌”,经过班继联的讲解,她才知道:在对山歌前,一方为了引起对方的注意要先喊“嘹”(同“瞭”),即叫对方看过来,向对方发出对歌邀请;对方受到邀请,要回应一声“啰”,即“知道了”。“我覺得这个特别有意思,班老师讲解后,我们知道了嘹啰山歌的由来,对嘹啰山歌的文化意义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们打心里喜欢上了嘹啰山歌。”她说。
近年来,南晓中心校“晓蜜蜂”团队多次走访嘹啰山歌专业传承人,举办数十次“寻访南晓嘹啰乡土文化的‘根”活动,先后深入良庆区那兰嘹啰山歌基地等10个地方,撰写采访手记1 000多篇,参加相关活动人数累计达2 000多人次,采集了嘹啰山歌的曲调、形式、唱法等丰富的资料,编撰了成果集——《南晓嘹啰乡土文化宝典》,作为该校的校本教材。
“有了校本教材,我们传承嘹啰山歌就有了基础,教学工作就成体系了。”南晓中心校教师陶思彤说。
精酿:去粗取精,加工创新
采集来的山歌能否直接使用呢?
“当然不能。传统嘹啰山歌的题材以爱情和农事为主,反应的生活面比较窄,而且其中有些内容已经过时,不利于学生学习。”石国宪说。为解决这一问题,该校“晓蜜蜂”团队采取“去粗取精+加工创新”的精酿法,对采集来的嘹啰山歌进行筛选,删去存在封建观念的部分,保留弘扬真善美的内容,再进行加工创新,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在对嘹啰山歌进行“精酿”的过程中,南晓中心校紧扣时代主题,为嘹啰山歌注入了时代韵味。该校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时代主旋律,利用“爱国”“友善”“中国梦”等时代元素创作嘹啰山歌,让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养成爱国精神、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近年来,在南晓中心校“晓蜜蜂”团队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该校通过重新谱曲、填词,创作了不少新作品。该校原校长李盛成与教师黄珍珠合作,创作了“嘹啰山歌体”歌曲《复兴中国梦必圆》:“屹立中华天地间,文明灿烂五千年。历尽沧桑又崛起,国富民强看今天。十八盛会谱新篇,核心价值是箴言……”他们还合作了《圆梦》《中华圆梦更欢怀》《美丽广西奋腾飞》等歌曲,这些歌曲不仅贴近时代生活,而且反映了该校师生的新时代追求。“传承嘹啰山歌,最重要的是发展创新,让它符合师生的需求和喜好,这样才会有生命力。”李盛成说。
目前,南晓中心校的教师已创编45首具有时代韵味的嘹啰山歌。“晓蜜蜂”团队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另外创编了《迈向辉煌的明天》等53首具有“校园味”的嘹啰山歌。“我们都特别喜欢这些新的山歌,因为它们不仅旋律好听,而且歌词有意义。”该校学生黄君琳说。
巧融:嵌入课堂,浸润校园
采集了丰富的资料、创作了许多新歌之后,如何发挥这些素材的育人价值,就成了南晓中心校的重点工作。该校“晓蜜蜂”团队提出了“巧融”思路,即探索“嵌入式”教学方式,将嘹啰山歌融入各学科教学,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进行有机融合。这不仅丰富了国家课程的育人内涵,还让嘹啰山歌文化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思想品德课是南晓中心校传承嘹啰山歌文化的一个“阵地”。据该校教师黄伦芳介绍,该校有80%的壮族学生,这些学生经常听祖辈、父辈唱嘹啰山歌,对嘹啰山歌有一定的了解。“我们把嘹啰山歌的历史文化渗透到思想品德课中,让学生了解它的文化含义,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怀。”黄伦芳说。
如今,南晓中心校已经将嘹啰山歌与语文、音乐等学科进行融合。例如,语文课上,语文教师会带领学生学习嘹啰山歌的歌词创作方法,引导学生尝试创作;音乐课上,音乐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嘹啰山歌的曲调、唱法。
南晓中心校还将嘹啰山歌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做出了详细的规划:开设专门的课程,邀请班继联、壮文作家钟希增等到校担任辅导员,为师生讲解嘹啰山歌的历史、唱腔和唱法;成立晓莺合唱团,培养一批致力于传承嘹啰山歌的师生;立项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嘹啰山歌走进乡村小学校园,传承壮族民俗文化的行动研究”,以课题形式推进传承工作走向“深水区”;开展山歌PK赛等活动,营造“人人唱嘹啰,处处咏嘹啰,时时歌嘹啰”的校园氛围。
“能够上舞台表演,是我的梦想,加入晓莺合唱团后,我实现了这个梦想。”南晓中心校学生曾妙玲说。加入晓莺合唱团以来,她和队员们有不少机会外出参加各种比赛和文艺汇演,她们表演的《复兴中国梦必圆》曾获第十届南宁市中小学校园影视奖评选活动二等奖、中央电化教育馆校园影视优秀节目银奖。
“下一步,我们要更多地和兄弟学校交流、学习,向他们展示和推广‘一采二酿三融合的文化育人模式,把我们的嘹啰山歌传扬出去。此外,我校现在还在传承另一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香火球。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任重道远,我们还要继续努力!”石国宪说。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