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贫困的人家
2020-11-02戴国斌
戴国斌
俄罗斯先贤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许许多多的贫困家庭,他们都是不幸的,但致使他们贫困的原因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姚安县光禄镇梯子村委会土窝铺自然村上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自顺家就是众多不幸贫困户中的一户。他家的不幸是源于一次谁也想不到的意外。在一瞬间, 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就一下子沦落成了贫困户。但值得欣慰的是,他家赶上了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大好时光。通过各级多年坚持不懈的帮扶支持,不仅走出了不幸所带来的贫困和阴影,而且还实现了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当地致富带头人的历史性嬗变,这又是十分幸运的。
初次听到他家所居住的村名叫土窝铺时,我脑海中浮现出的便是“遥远”和“山旮旯” 两个词语。我想那里的人们可能是住在山坡上挖出的土窝洞里吧,或许就是住在彝族民居中常有的土掌房一类的建筑中。不然怎么会叫这样一个名字呢。为做足实地采访的准备工作,我还专门查阅了下《云南省姚安县地名志》一书。里面的土窝铺条目说:“位于梯子乡西北、康熙年间牟定李小黑迁此,用松枝搭棚,铺土为房居住得名。”
我从县城出发,直接驱车 30 公里奔着梯子村而去。到时已是约 9 点左右,村里的其它同志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早已下村入户开展工作去了。只有事先约好的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鲁德清和县委政府派驻梯子村的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王家宏两位同志还在村委会里等我。他们向我简要介绍了一下采访对象李自顺家的基本情况后,又找来了他家的一户一档给我查阅。我从他俩的介绍和档案记载中了解到,李自顺户原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已经实现脱贫摘帽退出。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依然以贫困户的帮扶要求进行帮扶和管理,处于巩固提升和扩大脱贫成果的阶段。全家人口 5 人,分别是户主李自顺、妻子李发存、儿子李春华、儿媳鲁其凤以及还在义务教育阶段读书的孙子,在校生李银才。2019 年家庭经济纯收入为 61781.78 元, 家庭人均纯收入 12356.356 元。鲁德清书记问我是否还需要到李自顺家实地采访一下。他说,梯子村委会是光禄镇的唯一一个边远高寒山区村委会。土窝铺又是梯子村最边远的自然村,离村委会驻地还有 11 公里。水泥路是铺通了,但有些路段坡有点陡,个别地方弯还急。我想了一下觉得, 他们介绍的情况和一户一档上记录的内容主干线条是有了,但似乎离我想像中的采访要求又还少点什么。就像有树干但缺少点枝叶, 有骨头缺少点肉一样。于是我对他俩说,鲁书记、王队长,既然来了,我们还是到他的家里实地看一看,听一听吧。
从村委会出发去土窝铺,沿线的风景很美。一旁是青翠欲滴的群山,另一边则是波光粼粼的白鹤水库。路边黄色、红色、紫色、粉色的许多各色野花在浓浓的绿色草地里绽
放着,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显眼。一些山坡箐旁还不时能见着几群牛羊和骡马在悠闲自得地啃食着食物。这山光水色,真如想像中的世外桃园一般。诚如鲁德清书记所说的一样,这条路有些路段确实坡有点陡, 个别地方弯还很急。每当车辆转弯或与沿面而来的农用车等车辆错车时,我的手总会潜意识地紧紧抓住坐在身旁鲁德清书记的衣服。他半开玩笑地说,看来你是在坝区的高速路上跑惯了,走山区公路还不是很习惯。土窝铺自然村原来只有一条土路,村民们出行全靠人背马驮。这条公路还是扶贫工作开展以后,用脱贫攻坚的项目修建的,托脱贫攻坚这项好政策的福了。山区山高坡陡箐深,修路的难度很大。能把村组公路修到这个水平, 而且水泥路已铺到各家农户的门前,这已经确实很不错了。
不知不觉间,土窝铺自然村到了。跟我事先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样,根本没有什么土洞窝铺,土掌房之类。这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村落,房屋结构多数为土木结构的青瓦房。李自顺家座落在寨子中部,属土窝铺自然村上组。我此前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从事的也是驻村扶贫工作,也许是“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这些指标要求在脑海深处镌刻得太深,职业习惯使然的缘故吧。我首先就关注起了他家的住房来。他家的住房也和寨子中大多数民居一样,是土木结构的瓦顶彝族民居,很宽敞,有两个院子。看上去建蓋的年代不是很久远。墙体很结实周正,连接柱、梁、枋等部件的隼口也比较严实,房顶的布瓦较为规整。看来住房安全保障没什么问题。况且大门外的墙壁上还钉有县住建部门鉴定后专门制作发放的房屋安鉴定牌。我们到时,户主李自顺正准备出门去喂牛,妻子李发存在院子边的水龙头下洗菜,说是刚
从烤烟地里回来,准备做饭了。儿子李春华跑车运货去了,儿媳鲁其凤还在自家的养殖场里打理着猪;孙子李银才住校没有回家。见我们到来,主人家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把我们迎进堂屋。堂屋的布局很紧凑,有沙发、茶几、电视机等。李发存给我们泡茶后,又端上了核桃、瓜子和水果糖;李自顺在给我们传烟后,又去打来了自家刚出锅的小灶酒, 要按彝族人待客的礼节给我们敬酒。我们一再解释说开着车,不能喝酒;而且上级有明文规定,上班期间不允许饮酒,他才作罢。从屋内摆设,主人精神面貌和言谈举止,我一点也看不到他家曾经作为贫困户的影子。同行的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王家宏同志问他家养殖场近期的运行情况。李自顺说不错,自从去年非州猪瘟疫情过去后,生猪价格一直很好,前几天又出栏了一批,现在存栏还有 100 多头。鲁德清书记问烤烟长势如何?回答说还行,就是今年有点干旱,天天都要浇水,下午还准备请几个人一起去浇。就这样,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谈中,我全面了解了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李自顺一家从当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到今天不仅脱贫摘帽退出,还成为了当地致富带头人的整个历程。
他家就是许许多多生活在山区里的农户中普通一户。家庭人口素质和智力能力在当地群众中并不算低。李自顺人很勤劳,还有酿制当地小灶酒的技术,传统养牛经验也有一些;妻子李发存不仅是村中为数不多的几名女党员之一,而且还长期担任土窝铺自然村的妇女主任和本组的村民代表;儿子李春华接受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学习,思想活跃, 很有头脑,也有些想法。要不是那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也许他家也就和众多的山区普通农户一样,守着几亩薄地,种几棵核桃,养点猪鸡之类。再烤点小酒自已喝,打点零工
什么的买点油盐酱醋茶。接过先辈们早已习以为常的生活轨迹,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在平静如水的岁月长河中把日子一天天過下去。虽然不可能大富大贵,但解决温饱,吃饱个肚皮也没什么问题;要不是赶上国家实施脱贫攻坚的扶贫好政策,得到党和政府的全力帮扶,他家也不可能这么快就从生活的低谷中爬出,又重新站立起来,还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事情还得从 10 年前说起。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1 年 4 月的一天,儿子李春华驾驶手扶拖拉机在梯子村境内行驶时,突然发生了交通事故。连人带车从 50 多米长的高坡上滚下,车辆直接落入箐底报废。所幸人在滚落过程中被甩出,捡了条性命。命是捡回来了, 腿骨却多处骨折, 造成重伤。经州县医院全力救治接骨,虽治疗全愈出院,但数万元的各种费用使一个原本就不富裕、没有什么积蓄的家庭一下子债台高筑,跌入了无助和贫困的深渊。就在他家借贷无门、陷入困境的时候。
2013 年,派来了驻村扶贫工作队。鉴于李自顺家的特殊困难和实际情况,经群众反映, 在镇、村两级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反复调查摸底核实情况的基础上,第一批贫困户识别纳入过程中,通过“三评四定”等程序,将他家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管理和帮扶。并落实了中国人民银行楚雄州分行干部和志军同志作为他家的挂包帮扶责任人。开启了他家从贫困走向脱贫富裕、从低谷走向发展的一段新路。
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村委会党支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多次深入他的家中,分析家庭情况、资源条件、人员素质特长等,因户施策地制定工作计划,帮助他家寻找脱贫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反复调查研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发展烤烟种植。因为烤烟是姚安的支柱产业,是全县大多数农民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发展烤烟种植投资少, 周期短,见效快。有固定的销售渠道,风险几乎为零。但问题来了,土窝铺村群众从古至今没人种过烤烟。栽种、烘烤、分级等技术全无不说,当地作为高寒冷凉山区,气候、土壤等是否适宜烤烟生长谁也说不清楚。在动员李自顺等农户同意试种一下后,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鲁德清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等到光禄镇烟叶站和县烟草公司请来专家,对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检测。得到肯定答复后,又争取了烤烟收购指标合同, 邀请了镇烟叶站枝术人员点对点地进行了栽种、烘烤、分级等各环节全方位技术培训。烤烟栽下后,烤房又成了问题。为此,村党支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挂包帮扶责任干部专题向挂点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楚雄州分行领导进行了汇报对接,争取到专项资金10 万元,为李自顺等 18 户种烟农户购置新建了新式烤房 18 座,解决了没有烘烤设施的难题。在各级各部门的全力关心帮扶支持下,终于翻开了当地烤烟生产发展的新一页。通过扶贫攻坚开展以来的多年努力,目前,烤烟生产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李自顺家的烤烟种植面积也由起步时的 3 亩,发展到现在的每年稳定 30 亩。
彝族中有句谚语说,酒解辛苦烟解闷。酒是彝族群众生活中比较常用的饮品。无酒不成席,婚丧嫁取、起房盖屋,设宴请客都要喝点酒。辛苦劳作一天回到家后也喜欢喝上两口。但土窝铺村没有酿酒的人家,群众用酒要爬山涉水到临近的大姚县七街等集镇去购买。村党支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在入户走访调研中,发现了群众有用酒需求,本地有市场。而李自顺本身又有酿制本地小灶酒的技术后,就动员和鼓励他办起了家庭酿酒作坊。目前,李自顺家的酿酒作坊年生产小灶酒 4 吨左右,日平均销售 10 公斤左右。不仅满足了本村群众的用酒需要,还销售到附近的村寨。规模虽然不大,产量也不算太高, 但它却解决了当地群众买酒路远的问题。同时,也给家庭增加了一笔小小的收入。
酿酒作坊办起来以后,酒糟的去向又出现了商机。村党支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挂包帮扶干部又动员他家增加几头猪的饲养数量,把酒糟转化掉、变废为宝。这时却遇到了阻力。李春华提出,增加几头小打小闹赚不了多少钱,没多大意思,想办个大一点的养殖场。了解李春华的想法和诉求后,村委会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及时进行了商量研究, 大家都认为李春华是个有想法,敢闯敢试的年轻人,这个事可行。决定帮助他实现这个梦想,并以此为示范,来带动全村养殖业的发展。但办养殖场也不是个简单的事。从编报项目,规划选址,环境影响评估、基础设施配套到真正养起来,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为了打牢工作基础,解决好养殖过程中的饲养、防疫等技术问题,安排他们全家 4 人全程参加了县畜牧部门到村里举办的贫困人口养殖技术培训班的培训学习。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鲁德清和时任驻梯子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等亲自帮助选址,协调解决用地过程中的各种矛盾问题;经过多次踏勘寻找、比较协调。最后,在离土窝铺村庄 3 公里的地方确定了养殖场选址。同时,还明确一名村委会干部和一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帮助编报项目, 办理环境影响评估等相关手续,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矛盾。为了落实好养殖场的基础设施配套,解决好水、电、交通等问题,镇党委政府和村委会领导,驻村扶贫工作队等还多次到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对接,争取支持。为他家的养殖场架通了 3 公里的动能电,铺筑连接与入村主干道之间的进场水泥路面 800 米,建设 70 米深的供水机井一眼。通过近半年的努力,一个养殖规模200 头的养殖场终于建成投入饲养。几年来,李春华养殖场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到 2020年 5 月,场内已养殖生猪 120 头,肉牛 20 头。在李春华养殖场的示范带动下,土窝铺自然村的养殖业也快速发展起来,目前全村养殖生猪数量 100 头以上的农户就达 8 户之多。随着养殖数量的增多,饲料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为解决饲料运输问题,节约养殖成本,李春华又购买了农用运输车一辆。除拉运自家养殖场所需的饲料物品和外运出栏生猪以外,其余时间还在村内外搞起了运输服务;同时,他还从山区土地资源丰富,当地荒坡、山箐面积大,自家养殖场里农家肥肥源十分充足,本村又有悠久核桃栽培历史的实际出发,坚持每年不断发展核桃种植。几年下来,全家已种植核桃 105 亩,1150 多棵。目前,部分核桃已开始挂果。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已种植核桃 3000 多亩 31000 多棵。
脱贫攻坚工作实施近 7 年来,通过各级持续不断的帮扶和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李自顺一家家庭经济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顺利实现了脱贫退出。不仅早已还清了原先欠下的债务,而且还一跃而成为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又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得到村民信任,被大家推选为土窝铺上组的村民小组长。采访结束时, 李自顺动情地跟我们说:“刚出事那两年,到处差钱,天天都有来要债的,这日子不想过下去了的心都有。要不是赶上党的扶贫好政策,我家那会有今天的好日子,感谢党 ! 感谢各级 !”我明显感觉得出来,他说这些话时, 真的是动情了,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