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新民
2020-11-02木易
木易
知道周继花的事,是因为县政协的杨海虹副主席是新民村的“挂包帮”领导。作为县委派驻的县级领导,她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和驻村干部一起把全村的贫困户情况作一次分析,针对新出现的问题制定工作措施。周继花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一直在她的笔记本上。新民,在姚安人的心目当中,历来就是
个苦寒之地。这里没有美丽神奇的传说,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松树林、木瓜树、水牛冲、牛拉苴、拉苴、大黑么……这些充满自然野性的地名。“拉苴”是彝语,意思是有老虎出没的地方,“牛拉苴”即有老虎吃了牛的地方,仅听听这些村庄的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怎样偏僻闭塞、山高林密的地方。
新民是一个行政村,下辖十六个自然村, 有近两千五百人,居住的全是彝族群众。十多年以前车子是开不到村里的,属于那种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世外桃源”。因为距县城很远,无论你从哪个方向出发都只能靠步行,清早摸黑出发,到晚方能抵达, 免不了都要在星星目光的深情注视下蜿蜒崎岖在山间的小路上。新民的彝族群众热情好客,旅人到家后,都会为客人端上一盆热气腾腾的洗脚水和一碗醇醇的烈酒。因为经过长途跋涉,每一个到家的旅人都已经疲乏至极。用热水烫过脚,一碗烈酒下肚后,旅人的疲乏就会在彝家的火塘边慢慢地开始消散, 暖暖的情感就会随着火塘里的火焰升腾,再升腾……
然而,这里勇敢勤劳、热情好客的彝家
人却由于地处高寒冷凉山区,土地贫瘠、霜期太长、水利设施落后,还经常遭遇低温灾害,地里的庄稼产量很低,不够果腹。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里,贫困、落后始终与他们如影相随。为了生活,人们伐薪烧碳换取钱粮,养牛养羊改善生活。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全村人的生活陷入了恶性循环。新民, 成了姚安县的深度贫困村。
每次走进木瓜树村,心里都是酸酸的有多少次,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彝族群众的艰辛让我们唏嘘。七十多岁的老人,还在为生活奔波,養着十几头牛,七十多只羊,还要照顾孙子孙女;八九岁的孩子,要独自行走在上学放学的崎岖上路上,陪伴他们的,只有一条狗……
在此,我要重点谈一谈周继花。从家庭来说,她是一个不幸的孩子,母亲早早亡故, 她都不知道母亲长什么样子。母亲的死,是因为当时生活贫困、山水阻隔、缺医少药。父亲因此精神上受到重创,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不仅没有担起全家生活的重担,反而借酒消愁,熬坏了身体。出生在这么一个偏辟的小村庄和特殊的单亲家庭,为了上学,周继花比同龄的孩子吃了更多的苦。
然而,周继花又是幸运的,因为她生活在一个好的时代。周继花在前场中学上完初中后,考入了楚雄州民族中学,享受少数民族学生生活补贴,在这里,她完成了高中学业,靠着自身的勤奋和努力考入了西北民族大学。因为新民是深度贫困村,父亲又是疾
病缠身, 奶奶年岁已大, 还要供她上大学, 通过三评四定,周继花家进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名册,成了重点帮扶对象。本以为没有着落的学费因为得到县里教育扶贫措施的帮助落实了,学校为她减免了学费,周继花顺利进入了大学,开开心心地开始了她的大学生涯。
但生活似乎还是要继续考验一下周继花。2019 年的 9 月,周继花刚到学校不久,传来父亲去世的消息,她匆匆赶回家,只看到了父亲的坟墓。在村干部及村里长辈的关心下, 在料理完父亲的后事以后,她返校继续上学。不幸的是,学期结束时,又传来奶奶去世的消息。半年内相继失去了父亲和奶奶两位和她相依为命的亲人,还在上学的她,就这样成为了家里的户主,而且,这一户,只有她一个人。周继花回到村里, 她是真的懵了, 家里只有她一个人了,以后的生活怎么过呢!家里刚建起的新房空空荡荡,没有亲人, 剩下的只有父亲留下的十几万债务。
走进周继花的家,是在一个雨天。因为很长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工作,所以我对遇到困难的学生会本能地关注,我想去看看这一个不幸孩子生活的地方。而县政协的杨副主席,则要去看看周继花的房子是否有漏雨的情况,看看两周前安排的遮盖楼梯口的工作落实了没有。她说“:孩子虽然上学去了,不在这里住,但这是她的家,我们得帮她守着。”
通过多年扶贫工作的努力,现在的新民已经修通了公路,人们到县城再不用经历摸黑跋涉之苦。车子过了芭蕉冲,爬上白沙河, 在三峰山自然保护区穿行。道路弯急坡陡, 车行云雾间,迎面山风吹来,寒意顿生。新民深山里的马缨花很多,红的、白的、大的、小的……虽然已经到了七月,但因为海拔高,
还有各种颜色的马缨花时不时从林子里探出头,惊艳地出现在我们的车前。到了村委会, 车子不能前行,驻村的一名工作队员与我们一起踏着泥泞的山路前行。遇到小学校长, 说起周继花,校长一声长叹:“这孩子真的不容易”。
周继花家所在的木瓜树村,村子不大, 二十多户人家,都建了新房。这几年村民们有劳动力的都外出找工作,大部分都去甘肃、新疆等地,虽然干的是一份体力活,但收入还不错。一些户不仅建了新房,添置了现代的生活用具, 还买了车, 在县城买了房子, 把孩子送到县城上学。不能外出务工的几户贫困户,因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农危改等项目的实施,居住的房子也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周继花的家也一样,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已经建起了一座新房。虽然小了一些,但安全、明亮、温暖。我们把所有的房间都推开看了一遍,各个房间里的陈设都非常简单,但一应的生活必需品还是有的。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客厅里一张简陋的桌子上码着一摞厚厚的书籍,仔细翻看了一下,杂志和教辅书籍为主,这也不难让我想象,周继花这么一株弱小而又饱经风雨的小树苗, 就是因为心中不泯的大学梦,才成了今天走出贫困山村的金凤凰。
杨副主席关注的是房顶漏不漏雨,敞开的楼梯间怎么做才能防止雨水进入。这都缘于她对周继花的一个承诺:“没事,还有我们呢。”那天,她到村里了解疫情期间学生们在家里上网课的情况。虽然每个村都有了网络, 但这毕竟在山区,不同的地点信号强度不一样。“不能让新闻中的那些上网课的悲剧在我们村的孩子身上发生。”这是她对挂包的移动公司和村干部的一个要求。
得知周继花在爷爷放牛的山上上网课的情况后,杨副主席决定去看看周继花。从村委会出发,车行半个多小时,到了牛拉苴村子。站在村口,远远可以看到山上有一小屋, 那就是周继花和爷爷住的地方。在正午的太阳下,她又走了半个多小时,才爬山到了小屋。拿着手机绕着房子转了一圈,她放下心来,还好,信号不错。站在小屋前,周继花局促地看着来人,忧愁还写在脸上。她半年前失去了父亲,三个月前失去了奶奶,父亲去世后她才知道,家里还欠着十五万元的债务。离开时, 杨副主席拍拍周继花的肩膀, “安心读书,没事,有我们呢”。
爷爷跟周继花在户口本上并不是一家人, 按农村的习俗,父母由兄弟们分别抚养,爷爷由叔叔抚养,爷爷的户口在叔叔家。爷爷平时靠给村里人放牛牧羊得一些劳务费来补贴周继花的生活,常年住在远离村庄的山上, 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周继花这些天都和爷爷住在这山上的小土屋里,是放牛牧羊人临时居住的地方,一来是要上网课,这里地势高,信号比村里好;二来也陪陪爷爷,爷爷老了,父亲和奶奶的去世,对爷爷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杨副主席的“ 没事, 有我们呢” 是什么意思,会有什么结果,她不明白,所以也没记在心上。
其实,周继花并不知道,为了让她能顺利完成学业,一次筹款行动已经在进行。杨副主席作为挂村领导,首先拿出了两百元。回到县城后,她联系周继花的学校和教育部门,核实了周继花所享受的助学金的情况。她知道,周继花所享受的两项助学金合计只有八千元,要用一年,确实有些紧张。在她的协调下,县妇联在有限的经费中拿出一千元打到了周继花的卡上。挂包新民村的县检
测中心,县、镇的驻村干部及村委会的干部纷纷响应,在周继花开学时,为她筹得了近四千元。带着大家的关心,周继花顺利返校继续她的学业。之后,她时不时会收到杨副主席通过微信发来的信息,告诉她家里有五万元银行贷款已经由县财政代还,也问问她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有时也跟她聊聊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但每次都不忘嘱咐她: “有什么事就跟我说”。端午来临时,杨副主席收到周继花的一条信息:“精准一对一扶贫,政府支持力度很大, 我受益很多。请放心, 我已经挺过来了。”
今天的新民,行路難已成为历史。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有三条公路通往县城及牟定县,大巴车也能行驶。村里更多的人买了车, 一年都不能到县城一次的情况已经成为了老人们讲的故事。村里的小学配置了各类音乐及体育设施,学生们在学校里就能与远在他乡的父母视频通话。村里的卫生所有了床位,不时还有县里的医生来为村民们检查身体。各个村庄通过卫生整治,过去垃圾遍地、人畜粪便随处可见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为了发展产业而种下的刺椿小苗已经发芽。农家小院里的各种各样的小花越开越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村低保的实施让村民脸上有了更多的笑容。新民村的彝族群众摘掉了多年的贫困帽, 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脱贫攻坚,攻的就是像新民这样的深度贫困村,抚的就是像周继花家这样的困难户。周继花去上学了,还有一年,她就将大学毕业,开始她新的生活。但扶贫,不是一时的事,村民的收入需要继续增加,村里的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美丽、幸福的乡村还在前方,帮扶的干部和脱贫的群众仍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