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教育合力,关爱进城民工子女心理健康
2020-11-02古健玲
古健玲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规模庞大,且渐渐成为比较发达城市的常住人口。这种流动人口“家庭化”的现象使得进城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凸现出来。进城农民工子女很多处在学习知识、发育身体的时期,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但他们却远离了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致使学生的学习出现断层,影响其学习生活。
我们学校地处城市化的番禺,这些学生不如原居民的学生接触外界的东西多,使得他们刚来此地有很多陌生和不适应地方。所以,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身边实际情况出发,探讨我校进城民工子女学习心理健康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为更好教育进城民工子女得到一些启示,让我校进城民工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1.研究思路
2.研究步骤
① 运用问卷调查、个别或小组式访谈等方法对我校进城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调查。
② 通过网络、杂志、期刊等途径收集有关民工子女性格方面的资料。
③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对我校进城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分析。
④ 访问进城民工家长,了解民工子女学习的态度。
⑤ 了解民工子女与原居民子女学习上的差异。
二、我校进城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情况
我校进城民工子女有些比较害羞和胆怯,不够大胆融入集体活动中,缺少热情,以至于不轻易向人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太愿意向教师说出心里话。遇到不愉快或心事,可能内心想努力改变,但仍然显得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感兴趣,导致学习活动经常受阻,注意力难以集中。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情况,我们准备向全校的进城民工子女进行调查,发出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64份。调查结果如下:
通过64份有效问卷的调查,我们将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根据整理的结果,我们了解了我校进城民工子女学习心理健康的情况:
1.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欲望不强,学习缺乏动力和进取心,主动性和自觉性差,较散漫,表露出了满不在乎的态度。
2.有一成多的学生不够重视学习,家长忙于一日三餐,没有多少时间监督或是监督不到位,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也有几个学生认为学习不是自己的意愿,是家长和老师强迫的,所以什么都觉得无所谓,爱学不学。
4.有很大部分学生不够自信、乐观,认为自己是民工子女不如原居民的孩子,难于大胆活跃融入集体。
三、通过访问我校进城民工子女的家长,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情况的了解
我们除了向民工子女家长问卷调查外,还趁着放学的时候,在校门口随机选取几位民工子女家长进行采访。访问内容包括:“您了解孩子学习的方向吗?您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什么样的期望? 您的孩子会经常和您交流学习的体会吗?”等一系列的问题。
最后我们统计访问的数据和结果如下:(以下均以人数表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所有家长的愿望,虽然家长是民工家长,但每位家长都还是尽力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生活、学习条件。当然,家庭环境的熏陶和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非常关键,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从调查问卷中了解到,家长与孩子间缺乏科学合理的心灵沟通,加上采用不当的教育对策,加重了他们学习心理的负担,使得有些学生与家长处在对立的紧张关系中。家长很期望孩子“理解”的同时,又很想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作为家长,真的进退两难。
四、民工子女与原居民工子女学习上的差异
1.价值判断:(调查对象:五、六年级31人)
民工子女中首选“功课棒,成绩好”的占民工子女总人数的36%,首选“当班干部”的占18%;原居民子女首选“功课棒,成绩好”的占原居民子女总人数的67%,选“当干部”的占23%。
选择“对目前的一部分事情不满意,想加以改变”原居民子女的比例是34%,民工子女是62%。而选择“愿意保持目前的一切,不作改变”的,民工子女中有31%选此项,原居民子女有69%选择此项。
首选“刻苦学习,认真读书”民工子女的比例35%,原居民子女的比例是68%,首选孝顺父母的民工子女占66%,原居民子女占63%。
在什么“最令你难过”一题中,选择“父母不同意你的看法或行为”民工子女的比例是30%,原居民子女的比例是37%。
从本项内容可看出民工子女选当班干部比选成绩好的比例低,进而选孝敬父母的比学习好的比例高,可看出民工子女具有非常可贵的品质:孝顺父母,很强担当意识。只是,民工子女想改变目前的一部分事情认为比原居民子女难。从这几个问题分析,民工子女的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的,应该可以比较容易改变他们内心的自卑,融入班集体大家庭。
2.性格特征 (调查对象:三 四年级18人)
“你在学校有朋友吗?能在课堂上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吗?”选择“很多”民工子女比例是52%,原居民子女比例是76%;选“很少”的民工子女的比例是38%,原居民子女的比例是24%。
“你经常和同学说心里话吗?”选“经常”民工子女的比例是25%,原居民子女的比例是38%。
民工子女选择“你在学校有朋友吗?能在课堂上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吗?”及选择常和同学说心里话的比例比原居民子女低。说明民工子女有个性比较内敛,不善于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可见,民工子女大多属于内向型和倾内向型。
3.家庭学习教育情况(调查对象:三—六年级49人)
“你掌握的书本以外的知识是从哪儿得来的?”选“家长教的”民工子女的比例是22%,原居民子女的比例是66%。 单单就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民工子女家长把孩子交到学校就行了,平时比较少关心孩子的学习,更是很少和孩子讲些生活知识性的事情。要改变他们认为孩子“有书读就好”的觀念,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使他们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健康地成长。
五、结论与建议
1.家长要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
由于来自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开始时民工子女的弱势就比较明显,在语言、学习基础、生活习惯、服装等方面都有体现,与学校要求及城市孩子有一定的距离,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他们会出现种种问题,家长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家长要先帮助学生从地理上认识新环境,消除陌生感。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适应学校學习生活。平时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有了成功的体验,才会意识到自己内在的力量,这是自信心的源泉。其次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告诉学生: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尊重自己,别人才会尊重你。别担心被排斥、否定而不去和人交往。
2.教师要与农民工子女真诚相处,注重培养他们的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他们放下敏感与戒心。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每一个农民工子女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此外,教师在生活和学习上要多关心和鼓励这些孩子,给他们表现的机会,给他们转变的时间,使学生不断努力;并通过“帮扶式”融入班集体,相信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一样能够学好。
3.家长为学生提供比较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必要的学习条件
学生上学后,父母尽可能找比较稳定的工作,不要频繁流动。变换住所,变换学校,学生难以静下心来学习,易养成散漫的性格;又因为各地的教育进度、内容、方法不同,学生无所适从,久而久之,会消极应对,很难学好,变得没有信心;转学去到新环境也不大容易与人建立较深的关系,小朋友会显得落落寡合,对他们的成长很不利。另外,家长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如,做作业的地方,买课外书,有能力的话,最好能辅导学生的功课。
4. 家长要注意自身形象
因为民工的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普遍较低,“重生不重养”,不大注意自身言行对子女的影响,有些显得极为随意,这给学校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学校教师深感无奈。家长注意自身形象,首先要改变观念。孩子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他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孩子,不能随意训斥、辱骂甚至殴打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易产生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形成反社会人格,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其次,要注意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避免说脏话、粗话,仪表要“整洁”,尤其到学校一定要给孩子“面子”。如果衣着整洁,对人有礼貌,人家反而会看重你。因为现在社会对民工有一定了解,包容度高多了,所以,民工自己也不要有太多的顾虑。三是生活上要注意“自我约束”。避免酗酒、赌博、吵架、小偷小摸等不良行为,有空带孩子出去增加见识,也有益于性情的培养,家庭的和谐。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社会越来越开放,身份界限越来越模糊,供人们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只要学生有良好的素质,将来在城市立足、创业不是幻想,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参考文献:
[1]沈茹.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黄小燕.小学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初探[D].西南大学,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