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国内体育院校双语教学的冷思考

2020-11-02

体育科学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双语语言

林 伟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从2001年至2007年间国家教育部曾多次出台相关文件,要求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鼓励国内各高校创造条件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与公共课教学,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1-2]。2008年至2010年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还先后批准了403门高校课程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3]。这些文件和举措从政策上推动着国内高校积极实施课程双语教学。体育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也在不断尝试开展双语教学,其初衷之一是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其初衷之二是响应国家教育部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号召,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然而,从十几年来的体育院校双语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出:目前双语教学在我国体育院校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双语教学的要求和标准,也未能实现实施者和学习者所期望的“双语”学习效果。因此,有必要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审视我国体育院校双语教学的现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性设想,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我国高校体育双语教学的效果。

1 相关概念的厘晰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据权威的《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LongmanDictionaryofLanguageTeaching&AppliedLinguistics)的释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s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4],即在学校运用第二语言或某种外语进行学科教学。该教学模式的终极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目的语进行思维,并能在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不同自由地进行切换[5]。目前国内基本采用英语作为目的语。

据上述对“双语教学”概念的厘析,“体育院校双语教学”可以理解为:在体育院校课程教学中,教师以英语作为媒介语言,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使学生在获取体育学科技能和知识的同时,充分学习英语,并逐步学会用目的语进行思维,能在母语和目的语之间进行自由切换。

实际上,双语教学是在国外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催生的: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不同语言和多元文化在同化和异化过程中逐渐交融成一种有共识、可理解的新文化,这一过程的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便是移民和移民教育。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移民热潮从客观上促成了多元的教育取向,于是“双语教育”应运而生,美国和加拿大是其间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国家。在美国,双语教育是帮助移民学生过渡并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和社会的重要途经;在加拿大,双语教育是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语言文化政策[6]。可见,“双语教学”是西方一些移民国家旨在通过双语或多语教育达到多元文化的共存,最终让移民们适应并习得有环境基础和文化底蕴的主流语言的现实需要而出现的。随着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深入和各国文化的多重交融,这一“现实需要”已逐渐渗透到的语言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和国外许多国家不同的是,目前英语在我国尚未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和交际功能、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而只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门课程和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进行交流的工具,语言自然习得所需要输入的质和量都难以达到相应的水平。可见,包括英语在内的任何其它语言及其教学在我国只能称为TEFL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即把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7]。

2 国内体育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的背景

自本世纪初国家教育部颁发了有关“加强高校教学改革”和“推动高校双语教学”的相关文件后,双语教学在我国各地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此大背景下,各地体育院校也掀起了“双语教学”热潮。事实上,双语教学在国内体育院校的实施,是多方因素促成的结果。

首先,体育的国际化交流和社会对高层次体育人才的需求是体育院校掀起“双语教学热潮” 的内在动力。自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和2014年南京成功举办第二届青奥会以来,我国承办的世界级体育赛事和体育学术活动日益增多,2022年我们又将迎来第24届冬季奥运会,这意味着既精通外语,又拥有过硬的体育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将是未来我国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向。从这个意义上看,在国内体育院校通过双语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体育双语人才是无可厚非的。

其次,教育部“对本科院校教学水平的评估”是体育院系实施“双语教学”的外在压力。2002 年教育部发文,规定双语教学将作为课程设置评估的主要观测点之一[8]。对于参评的高校,可谓“评估压倒一切”,为了在评估中达到“优秀”,一些不能“以质取胜”的高校往往采取“以量制胜”的策略,要求各院、系、专业要开设一定比例的双语教学课程,并以此作为学校预评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和学校进行扶持的依据[9]。迫于评估的压力,面对扶持的诱惑,不少体育院系也增加了双语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此举是在“教育部对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评估”等高等教育改革和行政压力下的一种自上而下的“下达行政指令”式行为,与国外的双语教学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力量交融方式”和对文化的“自觉认识和接纳”行为是完全不同的。

再次,“盲目跟风”是不少体育院系大肆实施“双语教学”的助推力。客观地说,少数拥有外教的名牌体育院校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开展双语教学是一件好事,但也有不少地方体育院系在不具备客观办学条件的情况下,盲目开办课程,乐此不疲地掀起“双语教学热”,这只能说是一种“跟风从众”的过激举措。据调查,国内拥有外教的普通体育院校不多,缺乏语言使用的大环境,自然谈不上语言思维和语言文化,双语教学也就形同虚设了。有教育评论家认为:国内体育院校的双语教学是行政指令下的双语活动;用汉语组织教学都不易保证教学质量,何况平添了一门师生都尚未熟练掌握的外语,想不降低学科的教学质量都难;国内体育院校的双语教学只是强化外语学习的权宜之计。总之,由于存在种种缺陷,国内体育院校的双语教学在语言学、教育学、体育学方面,都留下了足以让人质疑的空间[10]。

3 双语教学在国内体育院校的实施现状

在国家教育部有关高等教育改革文件精神的引领下,双语教学工作在我国体育院校虽有十几年零散的实践历程,但客观地说,至今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依然处于较低层次的探索阶段。除了几所设有体育英语专业的名牌体育院校外,只有极个别体育院校在选修课或讲座中用英语介绍一些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或开设初级的体育英语口语课程,至于用双语讲授体育课程,还只是处于理论上的提倡阶段[11]。不少学者认为我国体育院校的双语教学徒有虚名,因为一些任课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偶尔讲几个常用单词或简单的动作指令,就是所谓的体育双语教学;学生方面同样认为能用一些基本的词汇进行日常口语交流就可以接受双语教学[12]。有学者甚至一针见血地指出,双语教学在国内一些体育院校俨然是吸引生源或提高知名度的手段。这种所谓的“双语教学”注定是失败的,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其缺乏规范的双语教学标准。

也有一些持乐观态度的人认为国内体育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体育教学具有直观的动作语言和情景,教学语言刺激强度大,口令和裁判用语等发音特殊、信号刺激强,可以降低学生理解语言的难度,达到快速进步的效果;而就师资而言,目前体育院校师资结构朝着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的趋势发展,大量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已经成为教学一线的中坚力量,这些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都比较高,应该能够胜任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然而,规范的、优质的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绝非学生在课堂教学用语和情景的刺激下,习得几个简单重复的口令和裁判用语。事实上,体育院校不少高学历教师的英语听、说等交际能力十分有限,难以给予学生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和指导,师生间的双向双语表达和交流受到严重限制。高学历教师也只能说明其在所研究学科领域具有较深、较广的知识积淀,而无法确保其能够运用流利地道的目的语、正确的语法、规范的语言文化和转换自如的思维方式。笔者在多年的双语实际教学中还发现不少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第一,双语师资匮乏。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流利的双语表达能力是授课教师实施双语教学的前提条件。授课教师不仅要熟悉媒介语的文化思维方式和具体的体育专业知识的表述,而且要具备有效驾驭双语教学活动的能力,使双语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一种跨语言、跨学科、跨文化的交互过程。[13]然而,对于本身就是外语学习者的绝大多数国内体育教师而言,这显然绝非易事。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翻译或象征性地采用英语发出课堂指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自然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教学的目标不明确。课程双语教学目前在我国体育院校尚处摸索阶段,这一事实说明体育院校上至教学主管领导,下至教学一线教师对该项教学改革的宏观目标尚不明确,工作自然难以开展。虽然该项教学改革旨在培养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又拥有丰富的体育赛事工作经验和坚实的体育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当今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加速中国与国际的接轨,但这所谓的“目标”对体育院校的师生来说太模糊、太幻化,不少师生甚至陷入了进退两难的迷茫境地。教育改革主导者对目标缺乏共识,而受教育者也看不到学习的目的和希望,这种教学改革注定举步维艰。

第三,教学模式错位。关于双语教学模式的认可与采用,目前国内各体育院校也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有些授课教师侧重于目的语的强化,耗费大量时间用目的语对专业词汇、术语进行解释,置专业知识的传授于从属地位,使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向外语语言知识和能力的传授,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相反,一些授课教师则过多地使用母语对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讲解,目的语却鲜有涉及,同样也阻碍了学生外语交际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4 体育院校双语教学的原则

4.1 双语文化规范原则

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理解、习得和使用以社会文化为基础,脱离了语言赖以依附的社会文化环境,忽视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心理和语言文化规范,缺乏言语交际的互动成分,一切语言交际活动都是肤浅的。双语教学不仅牵涉到两种不同语言,也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从理论上说,体育院校的双语课程,同样应体现规范的学术性、逻辑性、思辨性和教育性等特点[13]。因此,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师应该是“双语人”,即具备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身份,能在两种语言文化的思维和习惯中进行自由切换,做到目的语的运用和体育学科教学的规范统一。遗憾的是,这是当前国内体育院校双语师资普遍存在的短板。

4.2 信息输入原则

根据美国著名语言学家Stephen·D·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人类语言的习得是通过理解语言信息或凭借可理解性输入获得的。[14]体育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通过生动的双语形式、丰富的语言信息和灵活的语用技巧,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习得效果。但由于专业特点特殊,体育院校学生习得第二语言普遍显得被动,即使付出一定的意志和努力,收效往往也不高。因此,教师应根据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双语环境和使用第二语言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获得较多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信息,并在教学中进行感悟、吸收、内化,达到积极地、探索性地参与教学过程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第二语言的习得效果。

4.3 双语运用比例原则

实施双语教学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母语因素对目的语的影响和迁移。因此,体育院校实施双语教学,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科学、合理、有效地调配双语的运用比例,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动机等非语言因素的参与,变“被动输入”为“主动吸收”。至于双语在教学中的使用比例,无需量化规定,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课程的实际情况按层次、分阶段逐渐过渡、切换[15]。具体可通过如图1示进一步说明:

图1 双语在教学中的使用比例的过渡、切换

图1所示的层次与阶段符合目前国外双语教学采用的三种教学模式,即:“维持母语”式(Maintenance Model)、“双语过渡”式(Transitional Model)和“完全浸没”式(Immersion Model)[17]。在教学的第一阶段,宜采用传统的单语教学,即“维持母语”式的全汉语教学,向学生说明课程计划、在专业知识和目的语学习两方面应努力的目标,让学生做好思想上的准备,此阶段时间跨度不宜过长,以1~2周为宜;随着学生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熟悉,并做好双语课程的学习准备,可逐渐切换为“双语过渡”式进入教学过程的第二阶段,此阶段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内容多、难度大、跨度长,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双语的使用比例,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保持住学习热情;当学生通过努力,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明显提高,语用错误明显减少时,可逐渐过渡到“完全浸没”式的第三阶段教学,这一阶段教师还应尽量避免使用生僻、超纲的词汇,尽量用简单句与学生交流,等学生建立起较为稳固的学习定型后再考虑适当增加内容难度、扩大词汇量等事宜。

5 体育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导向建议

5.1 关于双语师资建设

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是体育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前提和根本保障。建议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相关的课程专家、英语专家召集申请授课的教师进行说课与试讲,考核授课教师使用目的语的文化思维方式是否符合语用习惯、体育专业知识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否规范、是否具有引导和培养学生在不同语言转换之间感知社会文化的能力、是否具备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互过程的能力等方面。对考核优秀者给予双语教师资格认定,建立长期、科学的双语教师准入制度,杜绝滥竽充数。另一方面,可以考虑“请进来,送出去”的人才培养机制,既引进“海归”人才落户高校,也派送本土教师出国留学深造,或在师范院校及其他高校启动双语教师培训工作,长期、系统 、扎实地输送双语教学的合格师资。

5.2 关于教材与教学资源的创建

双语教学工作在我国体育院校的持续、健康、稳步实施,必须依托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优秀教材。目前,国内体育院校普适性双语教材不多,多数以自编教材为主。然而,自编教材良莠不齐,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建议国家教育部组织相关学科的国内外专家对国外原版教材进行甄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编写普遍适合我国体育院校学生知识结构的优秀双语教材。教材的选编应体现语言规范性、内容实用性和信息前沿性等特点,并配以专业词汇和准确的汉语译文,这样既能突出编排体系逻辑性强、条理清晰的特点,也能帮助学生克服听课与阅读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5.3 关于教学质量监控和课程考核体系的构建

没有“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就无法确保高校课程质量。为此,相关体育院校应成立双语教学指导小组,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长期有效的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拟实施双语教学的课程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对已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师应进行定期听课、评课,对达不到要求或预期效果的,可暂时取消相关教师的双语教学工作,经整改合格后,再恢复该项工作。在课程考核方面,应本着“考试成绩构成多元化和考试形式多样化”的原则,着重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可适当增加口试的比重,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此外,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发言次数和质量也应计入考核成绩,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6 结束语

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是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历史性产物,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当前,教育的国际化趋势、社会对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外语教学改革等现实情况从多方面呼吁双语教学在国内高等院校全面实施。但就国内体育院校而言,目前双语教学的实施能力有限,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和理想的中、远期目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其还不具备全面推广的条件。相关体育院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理性地审视和权衡实施双语教学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师资水平与学生素质、“语言教学”和“教学语言”等几组关系,根据自身实际条件探讨双语教学的规律和实践路径,合理地制定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案,推动我国体育院校双语教学工作早日走上正轨。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双语语言
语言是刀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我有我语言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体育院校(系)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试论高等体育院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