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医案古籍腰痛症用药规律研究

2020-11-02李兆勇张晨阳郭彦涛杨少锋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牛膝杜仲医案

李兆勇,张晨阳,郭彦涛,聂 颖,杨少锋*

(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410208)

腰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常可放射至腿部。腰痛临床常见于骨科系统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其他系统病变亦可引起腰痛,如泌尿系结石、肾小球肾炎等[1]。中医方剂在治疗腰痛症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2-3],不同时期的中医大家均对其有着较为深刻地阐述,但由于学派众多,后世学者常难以清晰地发现其一般用药规律。医案是记录医生诊疗时辨证、立法、处方的连续记录,其处方可体现出医生的诊疗思路。因此,本研究团队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古代中医医案,以期从中寻找规律,为临床治疗腰痛症提供思路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中华医典》第5 版是一本以中医古籍为主的电子丛书,共收录了中医历代医籍1 156 部。其中医案类古籍127 部。本研究主要检索《中华医典》医案部分。

1.2 纳入标准

(1)清代及以前的中医医案;(2)医案信息完整,包含患者症状及处方用药;(3)方药剂型为丸、汤、散、丹;(4)症状包含“腰痛”“腰痹”“腰腿痛”等词条。

1.3 排除标准

(1)重复的医案;(2)外用药医案,如使用贴敷膏药、外洗剂等;(3)医案有方药无剂量;(4)医案有方名无组成。

1.4 数据处理

参照《中药学》[4],统一古代医案中的中药名,将符合标准的中药进行二值量化处理,“有”赋值为“T”,“无”赋值为“F”,并整理录入SPSS 24.0 中。

1.5 数据挖掘

每味中药性味归经出现一次为一个统计单位。使用SPSS 24.0 软件对301 味中药进行使用频次、频率、性味归经、功效的统计。对频次≥20 的中药运用SPSS Modeler 14.1 中的Apriori 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最小支持度20、最小置信度70%。对中药进行二项关联分析,找出常用药对。

2 结果

2.1 纳入资料

在《吴鞠通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何澹安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51 本医案古籍中检索出221篇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

2.2 用药频次分析

对符合标准的221 篇治疗腰痛症医案进行药物统计,共涉及301 味中药,频次≥20 的有16 味,详见表1。 其中,前10 位分别是:杜仲、当归、茯苓、甘草、生地黄、牛膝、桂枝、枸杞子、白芍、熟地黄。

2.3 功效分析

按照《中药学》分类法,可将301 味中药按照其功效分为15 类,其中前3 位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 见表2。

表1 治疗腰痛症使用频次≥20 的高频中药

表2 治疗腰痛症中药功效分类

2.4 性味归经分析

高频中药的归经以肾经、肝经、脾经为主,详见表3;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以甘味为主。 见图1。

表3 治疗腰痛症高频中药(频次≥20)归经

图1 治疗腰痛症高频中药(频次≥20)药性药味分析

2.5 关联规则分析

一般认为,提升度≥1 时,药物之间呈正相关,提升度越大,药物之间的关联性越强;提升度≥3时,成强关联,得到的关联规则很有价值[5],按提升度,将各规则降序排列,其中“杜仲-牛膝”“人参-白术”呈强相关。 见表4。

表4 治疗腰痛症药物关联规则

3 讨论

在现代医学中,腰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医学“腰痛”既是症状,亦是病名,因此,历代医家对“腰痛”都有着深入地研究。 秦汉到隋唐时期,认为肾虚是腰痛的主要内因[6],即不荣则痛,这一观点持续至今;宋元明清时期,朱丹溪提出瘀血、痰积等病因,即不通则痛。临床腰痛多以肝肾亏虚、气滞血瘀二证常见,故以补虚、活血为主要治法[7]。

对符合标准的中药频次进行排序可知, 杜仲(76 次)、当 归(59 次)、茯 苓(55 次)3 味 药 用 药 最多。杜仲归肝、肾二经,具有荣筋壮骨、健膝强腰、补肝肾、强筋骨之功效,《神农本草经》云:“杜仲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现代临床研究发现,杜仲对腰椎间盘突出症[8]、腰椎管狭窄症[9]、骨质疏松症[10]等疾病引起的腰痛均有很好的疗效。 当归属肝、心、脾3 经,具有养血活血、气血双补之功效。其气正,柔而厚重,能引血入肝,养血荣筋,善治气滞血瘀之腰痛[11]。 茯苓归心、脾、肾三经,腰痛外感多以风寒湿为主,茯苓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且祛风湿药物大多具有辛散的特性,长期应用后会对脾胃功能造成影响,茯苓可健脾益气,以弥补脾胃之伤,达到双管齐下的作用,故使用频次较多。

中药功效分类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为主。《景岳全书》认为:“腰痛之虚症,十居八九”,腰为肾之府,先天不足、房劳不节或年老体衰等均可引起肾虚,导致腰痛的发生,故遵循“不荣则痛”的思想,治疗时多以补益肾虚的药物为主,肾虚得补,肾精得充,则腰痛自愈。活血化瘀药次之,瘀血既是病理产物,也是病因。 瘀血阻滞腰部经络,导致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则产生腰痛,气为血之帅,气机不畅则血循失常,更易导致血液停滞,如此循环往复,则腰痛缠绵难愈,即“不通则痛”。

中药归经以肾、肝、脾3 经为主,这与“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这一藏像理论相符。“腰者,肾之府,摇转不能,肾将惫矣”论述了腰与肾的关系。腰痛,病位在肾,随着年龄增长或耗竭过多,皆可导致肾精不充,精血同源,肾精亏虚则肝血不足,肝肾两虚则筋骨失去濡养,久则经气不行,脉络瘀阻,致使筋骨疲弱,经络气滞,产生疼痛。 脾为后天之主,治中央,主四肢肌肉,具有宗筋束骨的功能。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以甘味为主,温性药物善温里散寒、温经通络。 甘能补、能和、能缓。

从关联规则来看,“杜仲-牛膝”“当归-人参”两组药对提升度分别为3.95、3.23,为强关联。 “杜仲-牛膝”是治疗腰痛的常用药对[12]。 两味药均归肝、肾两经,均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此外,杜仲补益之力直达下部筋骨气血,牛膝偏重于引血下行,两者同用,对于肝肾亏虚所致腰痛,能增强治疗效果。现代研究表明,“杜仲-牛膝”中的有效成分抗炎、镇痛的作用在治疗腰痛中不容忽视[13]。当归配伍人参,当归补血养血,人参大补元气,两者配伍,既补气,又补血。 配合理气药,多用于治疗气滞血瘀腰痛。

本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医案古籍治疗腰痛症的方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古代医案治疗腰痛病多以补肾活血为主要治疗思想,为临床治疗腰痛提供理论参考。但由于分析医案的数量有限,故可能难以将古代医者的治疗思想尽数体现,加之现有算法尚不能完整体现腰痛症处方用药规律,其结果并不能作为“经典”去使用,应从己知的中医药理论出发,在临床中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牛膝杜仲医案
外来入侵植物粗毛牛膝菊研究现状及防治对策
数据库技术在古代中医医案整理中应用研究进展
基于中医“五辨”思维探讨医案研读方法*
入侵植物牛膝菊研究进展
读中医医案应去伪求真*
基于ITS 序列鉴别特色民族药材土牛膝及其混伪品的研究
牛膝鸡爪/明·冯梦龙《广笑府》
略阳杜仲
殃及池鱼
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