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茶·黄素可溶液剂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2020-11-02高小文王亚超孙剑华陆骏陶传荣
高小文,王亚超,孙剑华,陆骏,陶传荣
(1.镇江市润宇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江苏 镇江 212009;2.镇江应用生物科技开发研究所, 江苏 镇江 212009;3.镇江市润州区韦岗街道农业科,江苏 镇江 212000)
水稻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一半人口将水稻作为主粮。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产量占粮食总产的一半左右[1]。水稻稻瘟病(Pyriculariaoryzae)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病、吊头瘟、搯颈瘟等。世界各稻区均有发生,国内发生也较为普遍。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会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叶枕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可引起水稻产量和品质下降,其中以穗颈瘟对产量影响最大,严重时减产达40%~50%,甚至颗粒无收[2-3]。目前防治水稻稻瘟病仍以三环唑、稻瘟灵、稻瘟酰胺、吡唑醚菌酯等化学农药为主,防治面积约占90%以上,防治效果一般约80%左右。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易导致病害产生抗药性、产品农残超标和生态环境污染。
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是镇江市润宇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新研制的植物源杀菌剂,其主要成分为茶皂 素和黄连素。为进一步明确该产品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产品登记提供科学依据,本公司于2017~2018年进行了产品的登记的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和田间大区药效试验,现将试验情况与结果作如下综述。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20亿孢子/g蜡质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40%稻瘟灵乳油;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1.2 供试作物 水稻。
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1.3.1 试验单位 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单位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植保植检站、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福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田间大区药效试验单位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植保植检站和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1.3.2 试验时间、地点和作物品种 (表1)。
表1 试验时间、地点和作物品种
1.3.3 试验设计
1.3.3.1 田间小区药效试验[4]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植保植检站:两年试验均设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1 875、1 500、1 250mL/hm23个浓度,对照为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0g/hm2,清水对照共5个处理,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均为50m2。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试验均设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2 500、1 500、1 072.5mL/hm23个浓度,对照为20亿孢子/g蜡质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 875g/hm2,清水对照共5个处理,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17年为25m2,2018年为30m2。
福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试验均设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2 500、1 500、1 072.5mL/hm23个浓度,对照为40%稻瘟灵乳油1 410mL/hm2,清水对照共5个处理,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均为20m2。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两年试验均设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1 875、1 500、1 250mL/hm23个浓度,对照为40%稻瘟灵乳油1 275g/hm2,清水对照共5个处理,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均为20m2。
各试验点均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各用1次药。
1.3.3.2 田间大区药效试验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植保植检站:试验设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2 500、1 500、1 072.5mL/hm23个浓度,对照为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300g/hm2,清水对照共5个处理,每个药剂处理面积2 000m2,清水对照面积300m2。水稻破口期施药1次。
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试验设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2 500、1 500、1 072.5mL/hm23个浓度,对照为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450g/hm2,清水对照共5个处理,每个药剂处理面积2 000m2,清水对照面积333.3m2。水稻破口期施药1次。
1.3.3.3 调查方法 田间小区药效试验: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植保植检站:2017年于第2次施药后15d调查,2018年于药后20d调查,两年均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5穴,调查有效穗,统计各级病穗数,计算病指与防效。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均于第2次施药后25d调查,采用5点取样,每点50穗,计250穗,统计各级病穗数,计算病指与防效。
福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017年于第2次用药后23d调查,水稻处于腊熟期,采用平行跳跃取样法,每个小区调查20丛,调查记载总穗数,发病穗数和病级。2018年于末次施药后20d调查,水稻黄熟期,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调查≥50穗,调查记载总穗数,发病穗数和病级。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两年均于第2次施药后15d调查。调查方法:2017年每区调查5行,每行419株,计2095株;2018年度,采用5点取样,每点50株,计250株,分别统计各级病穗数,计算病指与防效。
田间大区药效试验: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植保植检站:于药后20d调查,对角线4点取样,每点4穴,调查有效穗,分别统计各级病穗数,计算病指与防效;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于药后50d调查,采用5点取样,每点40穗,计200穗,分别统计各级病穗数,计算病指与防效。
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每穗损失5%以下(个别枝梗发病);
3级:每穗损失6%~20%(1/3左右枝梗发病);
5级:每穗损失21%~50%(穗颈或主轴发病,谷粒半瘪);
7级:每穗损失51%~70%(穗颈发病,大部瘪谷);
9级:每穗损失71%~100%(穗颈发病,造成白穗)。
1.3.3.4 防治效果计算方法[4]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小区药效试验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植保植检站2年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显示,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3个处理浓度的防治效果均高于对照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用量300g/hm2防效。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用量1 875 、1 500 、1 250mL/hm2平均防效分别高于对照6.95、4.4和2.55个百分点,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各处理间与对照药剂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表2)。
表2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植保植检站田间小区试验结果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年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显示,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用量2 500mL/hm2和1 500mL/hm2平均防效分别高于对照20亿孢子/g蜡质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用量1 875g/hm2防效10.69和4.57个百分点;用量1 072.5mL/hm2的防治效果低于对照9.37个百分点;其中2017年,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2 500mL/hm2处理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 1 500、1 072.5mL/hm2和对照20亿孢子/g蜡质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 875g/hm23个处理,极显著高于7.5%茶·黄素1 072.5mL/hm2和20亿孢子/g蜡质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 875g/hm22个处理,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 1 500mL/hm2处理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20亿孢子/g蜡质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 875g/hm2和7.5%茶·黄素1 072.5mL/hm22个处理,20亿孢子/g蜡质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 875g/hm2防治效果显著高于7.5%茶·黄素1 072.5mL/hm2处理;2018年,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2 500mL/hm2处理的防治效果极显著高于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1 072.5mL/hm2处理,显著高于对照20亿孢子/g蜡质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 875g/hm2和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1 072.5mL/hm22个处理,20亿孢子/g蜡质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 875g/hm2防治效果显著高于7.5%茶·黄素1 072.5mL/hm2处理(表3)。
表3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田间小区试验结果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显示,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3个处理浓度2年平均防治效果均低于对照40%稻瘟灵乳油每公顷用量1 410mL处理的防效。但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2 500、1 500mL/hm2处理与对照40%稻瘟灵乳油1 410mL/h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1 072.5mL/hm2处理的防治效果,2017年显著低于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2 500mL/hm2和对照40%稻瘟灵乳油1 410mL/hm22个处理,2018年极显著低于对照40%稻瘟灵乳油1 410mL/hm2处理,显著低于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2 500mL/hm2处理,与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1 500mL/hm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表4)。
表4 福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田间小区试验结果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显示,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3个处理浓度2年平均防治效果均低于对照40%稻瘟灵乳油每公顷用量1 275mL处理的防效。且3个处理与对照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表5)。
从4个单位的试验结果来看,单位之间防效差异比较大,其中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植保植检站、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福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试验结果相对趋于一致,3个试验单位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3个剂量平均用量为:2 291.67、1 500、1 131.67mL/hm2,防治效果平均为72.80%、69.10%、62.82%。3个不同药剂的对照平均防治效果为67.0%,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2 291.67、1 500mL/hm2的防治效果分别高于对照5.8和2.1个百分点;1 131.67mL/hm2的防治效果低于对照4.18个百分点。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试验结果差异稍大,其原因有等进一步试验与探讨。
2.2 田间大区药效试验 根据2地试验结果统计,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对水稻穗颈瘟防治效果较好,两地平均,每公顷用量2 500mL防治效果达81.31%,比对照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0g/hm2高4.8个百分点;每公顷用量1 500mL防治效果达79.09%,比对照高2.55个百分点;每公顷用量1 072.5mL防治效果达71.76%,比对照低4.78个百分点。(表6)。
表6 田间大区药效试验防治效果
2.3 不同用药量对产量影响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植保植检站在两年的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和1年的田间大区药效试验中均对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实测,结果(表7)
表7 不同用药量对水稻产量影响
3次试验用药量、实测产量平均: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3个处理用药量分别为2 083.3、1 500、1 190.8mL/hm2,3个处理的产量分别为8 812.7、8 762.7、8 579.3kg/hm2;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300g/hm2,产量为8 654.3kg/hm2;清水对照产量为8 312.5kg/hm2。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用量2 083.3、1 500mL/hm2处理的产量分别高于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用量300g/hm2处理产量158.4kg/hm2和108.4kg/hm2,1 190.8mL/hm2处理的产量低于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300g/hm2处理产量75kg/hm2,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 3个处理分别较清水对照增产6.02%、5.42%,3.21%;对照药剂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较清水对照增产4.11%。不同药剂、不同剂量处理之间, 2017年,7.5%茶·黄素1 875、1 500mL/hm22个处理产产量显著高于7.5%茶·黄素1 250mL/hm2处理、极显著高于清水对照, 2018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与清水对照之间差异达显著和极显著。
3 小结与讨论
从各单位试验的结果可以看出,生物农药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对水稻稻瘟病有较好的防控效果,防治效果随着浓度的提高而提高。用量1 500~2 500mL/hm2,防效达70%~80%。该产品可用于水稻生产过程中的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的防治。防治适期,于水稻发病初期用第1次药,视病情发展情况隔一周再用第2次药。用药量可根据作物的不同生长期酌情调整,一般稀释300~500倍液喷雾,使稻株均匀受药,即能达到预期的防效,且增产效果明显。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安全优质农产品需求越来越大。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加大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力度,农业农村部提出了农业生产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实现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各地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大力推行作物病虫草害的绿色防控,大力推广生物农药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此同时,也促进了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据有关资料调查统计,我国目前已登记的生物农药有近百种有效成份,但植物源杀菌剂约数种,主要有蛇床子素、小檗碱、香芹酚、大蒜素、苯丙烯菌酮等,其中用于水稻稻瘟病防治的仅苯丙烯菌酮一种产品,植物源杀菌剂产品少的主要原因,与植物资源量少,加工成本高、产品稳定性差等有一定关系,但植物源农药中的部分产品即具有抑菌活性,又可以诱导寄主植物产生抗病性,可有效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是作物病害绿色防控的有效措施之一。7.5%茶·黄素可溶性液剂是新研制的用于水稻稻瘟病防治的又一植物源杀菌剂新产品,试验的结果证明,其防治效果可与化学农药相媲美,且增产作用明显,可在水稻稻瘟病的防治中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