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露井联采下煤层倾角对岩体运移规律的影响

2020-11-02

煤矿安全 2020年10期
关键词:露天矿岩层倾角

武 懋

(1.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朔州036002;2.中国矿业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随着煤矿井下支护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矿山压力知识的深入研究,露天井工联合开采方式逐渐在煤炭矿山发挥作用,并经过多年发展,已形式形式多样的特殊开采方式[1-2]。但究其根本都是为了使露天开采与地下开采的优势互补,增加矿企收益[3-4]。根据2 种开采方式的优势将露井联采分为2 类:其一为露天开采浅埋煤层,剥采比较小,发挥了露天矿采出率高的优点,井工开采深部煤层,避免了露天矿开采深部煤层剥采比经济不合理的缺点;其二为井工开采露天矿开采境界内,矿坑周围边坡下的压滞残煤,虽仍需留设煤柱,但能消除部分边坡压煤约束,增加资源回收量[5-7]。

露井联采模式下,露天矿边坡受到露天和井工叠加采动影响,其稳定性下降,威胁矿山安全生产,为此相关学者进行了研究[7-17],这些研究较为全面的分析了露井联采条件下,端帮下煤层采用井工开采时开切眼的合理位置,端帮边坡的渐进破坏过程及破坏机理,且考虑爆破和充填开采工艺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但所研究的煤层模型大多是水平赋存状态,考虑煤层产状对端帮边坡的稳定性影响的成果较少,缺乏露井联采应用于缓倾斜露天矿的研究。为此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井工开采不同倾角煤层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揭示出露井联采下煤层产状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规律,为缓倾斜露天矿应用露井联合开采模式提供理论指导。

1 露井联采概况

安家岭露天煤矿采用露井联采的生产方式,井工开采矿坑北端帮边坡下的压滞残煤,工作面终采线位于边坡下的煤层中,且边坡煤层产状为近水平,开采过程中煤层产状始终保持不变。边坡下煤层的产状不仅与煤层天然赋存有关还受露天开采工艺的改变而改变。露天开采水平煤层时,无论工作帮沿走向或是倾向推进,端帮边坡下煤层均为水平赋存状态,且开采过程中煤层的赋存位置不发生变化,端帮稳定性波动小;露天开采倾斜煤层时,一般从煤层露头处开始掘沟,沿倾向推进并逐渐降深,这时两侧端帮下煤层相对于端帮边坡的每个坡面来说是水平赋存状态,但随着工作面的向前推进,煤层的赋存位置不断降低;当工作面推进距离满足一定条件后,开始转向,转向后沿走向推进,留出内排空间,实现内排,这时煤层露头处端帮下的煤层为顺倾赋存状态,另一侧端帮下的煤层为逆倾赋存状态,开采过程中煤层的赋存位置不发生变化。综上所述,露井联采下边坡煤层产状可分为水平、顺倾、逆倾3 种类型,且露天开采倾斜煤层时,边坡煤层产状会随着工作面推进方向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2 露井联下边坡岩层移动角和位移量分析理论

露天矿端帮边坡下采用自然垮落法回收煤炭资源时,采空区煤层顶板跨落,上覆岩层发生不同程度的沉降,使边坡内部结构发生破坏,其破坏程度主要表现在顶板岩层的变形范围和变形位移2 个方面,变形范围和位移越大,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越大,反之影响越小。

1)岩层移动角。岩层移动角受顶板岩性、采厚、采深和煤层倾角等因素的影响,当工作面长度一定且上覆岩层厚度相同时,岩层移动角越大,顶板破坏范围就越大。根据岩层移动角与煤层位置关系可分为走向、上山和下山岩层移动角。

2)岩层位移量。岩层的位移是表征端帮采空区上覆岩层破坏程度的物理量,根据发生位移的方向分为水平位移量和垂直位移量。

上述理论分析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岩层走向移动角与煤层倾角无关;而上山移动角和下山移动角会随煤层倾角的增大而减小;垂直位移会随煤层倾角的增大而增大;水平位移随煤层倾角的增大而减小。

3 不同煤层产状条件下边坡稳定性模拟分析

3.1 力学计算参数与模型

为了研究不同煤层产状条件下边坡稳定性规律,建模过程参照安家岭露天矿真实开采条件。该露天开采范围内有3 层可采煤层,分别为4 煤、9 煤、11 煤,4煤、9 煤为主采煤层,全部近水平赋存。露天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北帮边坡下采用井工开采回收9 煤,回采工作面长度为850 m,开切眼位置距露天矿边坡面260 m。针对不同煤层产状条件,为了保证单一变量因素,将边坡上部排弃物和第四系保持原状,调整下部地层产状,且保证回采工作面长度、采高、开切眼位置与边坡面的距离相同。根据该矿典型剖面建立二维模型,模型内结构由钻孔数据得出。利用数值模拟软件GeoStudio 中的SIGMA/W 模块和SLOPE/W 模块进行分析,先将SIGMA/W 模块作为父项,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边坡的应力分布状态,然后将SLOPE/W 模块作为子项,根据父项的应力状态采用极限平衡法计算边坡的稳定性。计算时模型底面约束竖向和法向位移,模型两侧约束法相位移。模型尺寸示意图如图1。

3.2 水平煤层条件下边坡稳定性

图1 模型尺寸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model size

煤层为水平赋存状态时,边坡体中高应力区主要集中在工作面两侧的运输巷和回风巷附近,采空区顶板自然垮落,充填采空区,应力得到释放,逐渐恢复原岩应力,这一特点与单一井工开采规律相似。由于工作面顶板为露天矿边坡,所以其厚度是渐变的,地应力大小存在差异。矿井开采深度达到250 m,高应力区影响范围有限,高应力区与边坡最危险滑动面不相交,即最危险滑面的产生与井工开挖导致的应力重分布无关。

井工开采后采空区顶板跨落,由于开采深度较浅,且工作面跨度较大,边坡顶部产生明显的下沉现象,井工开采工作面推进后,后方采空区自然垮落,对边坡整体的完整性影响较大,边坡顶部和坡面的中上部产生明显位移,位移量由采空区中部向两侧大巷逐渐递减,中部沉降量最大。采空区顶板移动带与最危险滑面相交,即井工开挖使端帮边坡的整体性遭到破坏,采空区上方影响范围内岩石破碎,强度下降,主要表现在黏聚力C 值的降低,从而使最危险滑面的抗滑力降低,稳定性系数减小。最终由有限元和强度折减法耦合分析得出水平煤层条件下边坡稳定性系数Fs为1.219。

3.3 顺倾煤层条件下边坡稳定性

煤层为顺倾赋存状态时,边坡体中工作面两侧的高应力区范围都升高。上山侧高应力区距离边坡较远,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下山侧高应力区在渐变过程中,与最危险滑面的位置关系处于相离状态,即最危险滑面的产生与井工开挖导致的应力重分布无关。

沉积岩地层中不同层位交界面位置岩性强度较弱,当地层为顺倾赋存状态时,由于层间抗滑力的较小,端帮更容易发生卸荷变形,向坡面移动,这一位移矢量可分为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同时井工开挖引起边坡沉陷,2 种开采模式的叠加扰动,使边坡整体破坏严重,这与理论分析中垂直位移会随煤层倾角的增大而增大结果一致。随着倾角的增大,下山岩层移动角不断减小,此结果也印证了理论分析中下山移动角会随煤层倾角的增大而减小的结论。从整个位移分析可以得出,随着顺倾煤层倾角的增大,边坡岩体的破坏程度逐渐增大,范围不断扩大,使边坡强度降低。

由于边坡的整体遭到叠加扰动破坏,导致边坡强度降低,同时顺倾结构面也降低了边坡体的抗滑力,通过折减法计算边坡强度,稳定性系数减小。

3.4 逆倾煤层条件下边坡稳定性

煤层为逆倾赋存状态时,边坡体中工作面两侧的高应力区范围都升高。上山侧高应力区在渐变过程中,与最危险滑面的位置关系由相离变为相交状态,即井工开挖导致的应力重分布会影响最危险滑面的产生位置与稳定性系数的得出。

边坡体内地层为逆倾赋存状态时,井采工作面顶板岩层有沿煤层底板方向的运动趋势,这一趋势与边坡临空面卸荷变形方向相反,2 种位移相互抵消,有利于保持边坡的整体性,这一结果与理论分析中垂直位移会随煤层倾角的增大而增大结果一致。随着倾角的增大,上山岩层移动角不断减小,此结果同样印证了理论分析中上山移动角会随煤层倾角的增大而减小的结论。从整个位移分析可以得出,随着逆倾煤层倾角的增大,边坡岩体的破坏范围不断扩大,但破坏程度大小减弱。

煤层逆倾赋存时,随着倾角的不断增大,工作面上山侧高应力区升高、岩层破坏范围增大,这都不利于边坡的稳定,但破坏程度的减弱有利于边坡稳定性,通过折减法计算边坡强度,得出随着倾角增加稳定性系数提高,所以边坡破坏程度对稳定性计算起决定性作用。

4 结 语

1)利用井工开采模式回收露天矿端帮残煤过程中,煤层倾角越大,工作面两侧高应力区影响范围越大,当井工开采的煤层埋藏较深或合理控制开切眼位置与边坡面的距离,可有效减小应力井采高应力区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2)端帮下煤层倾角越大,井工开采后岩层移动角越小,即边坡的破坏范围越小,但由于位移的矢量叠加原因,煤层为顺倾赋存状态时的位移量大于水平赋存状态,而逆倾赋存状态时位移变化与之相反。

3)受露天开采与井工开采的叠加扰动影响,除煤层赋存状态不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端帮下煤层顺倾状态不利于边坡稳定,倾角越大稳定性系数越小,煤层逆倾状态有利于边坡稳定,倾角越大稳定性系数越高。

猜你喜欢

露天矿岩层倾角
高应力岩层巷道钻孔爆破卸压技术
地球轴倾角的改斜归正
备战铁矿露天矿与挂帮矿同时开采稳定性研究
爆破振动作用下某露天矿高陡边坡稳定性分析
车轮外倾角和前束角匹配研究
露天矿山土石方量的测量及计算
系列长篇科幻故事,《月球少年》之八:地球轴倾角的改邪归正
地球故事之复理石岩层
基于Delphi-TOPSIS法的露天矿采区接续方案优选
手持式乳化液压钻机在过地质构造岩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