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

2020-11-01程建军

康颐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护理

【摘要】目的:评估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17年04月~2020年04月收治的110名下肢深静脉血栓为本次调查的研究人群,在无其他意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将其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55名),经由术后护理后,对比2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血栓消失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明显,(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在临床疗效的比较中观察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骨科创伤手术后辅助临床护理能有效改善治疗效果,临床疗效显著,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骨科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687.3;R54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1.181

大多数情况下在骨骼创伤后,血液中会激增许多血小板,处于长期高凝状态下,因为血流变化导致创伤易造成血液循环缓慢,静脉常处于下肢静脉回流受阻的状况,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而导致出现深静脉血栓:为了防止骨科创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产生,可采取有效的临床护理针对性的控制病情发展,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主要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我院2017年04月~2020年04月收治的110名下肢深静脉血栓为本次调查的研究人群,在无其他意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将其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55名)男性31名,女性 24名,年龄;65~81岁之间,年龄均数69.18±3.9岁;对照组(55名)中男性32名,女性23名,年龄:67~78岁之间,年龄均数71.21±3.1岁;手术类型包括骨盆环双处骨折复位固定术30名,人工髋关节置换为29名,胫腓骨骨折复位内固定21名,人工髋关节置换30名。以上人群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数据整理后,差异性较小(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诊断

下肢静脉血栓发作的过程时并无其他不良并发症,一旦发生可能诱发肺栓塞、静脉曲张、足部肿胀等,需要结合有效的诊断措施,才能保证病情治疗的顺利。在参考病情诊断的特征与其他症状时,可辅助影像学诊断,对病情特征、症状等采取诊断措施。通过彩超诊断病情时,可实时观察血流量、流速与方向,也可采取螺旋CT诊断对静脉深造影后,观察盆腔与静脉内的静脉状况。

1.2.2 治疗

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术后临床护理。主要内容为:(1)基础预防,手术过程中,需要保障动作轻柔,有效保护患者盆腔周围与四肢的静脉,防止伤及静脉内膜,手术后需要抬高患侧肢体,确保静脉能正常回流。指导患者增强下肢功能锻炼,提高下肢肌肉的收缩能力,促进肌肉的肉泵功能,指导患者深呼吸,让其胸腔负压,促进静脉回流。(2)用药管理:手术完成后对患者采取低分子肝素钠经皮下注射,如果发现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或凝血障碍,可予以维生素K拮抗剂缓解症状。

1.3 疗效分析

显著:说明术后5d内的下肢疼痛效果有所改善,皮表温度下降,肿胀消失。有效:术后10d内患者下肢疼痛改善较好,温度基本恢复正常,肿胀有所消退。无效:患者为达到以上描述,经临床干预后病情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调查数据首先采取Excel软件整理录入,之后利用软件SPSS19.0条件分析,在整个资料分析中计数部分采取卡方检验,计量部分采取t检验,2组数据差异性显著,则P&lt;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血栓消失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明显,(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在临床疗效的比較中观察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诱发的原因多种多样,大多是由于血液高凝状态下造成的静脉血流阻滞,有关文献指出,静脉血栓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多个因素协同造成。骨科创伤后患者患处血液的血小板集聚出现高凝,术后患者活动受到局限,肌肉收缩力显著降低,下肢静脉回流不畅,久而久之形成下肢静脉血栓。下肢静脉血栓的病情急促,但血栓脱落后对病情影响极高,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手术过程中需要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减少止血带的应用,防止重物积压对患者造成二次创伤。手术前血液表现为高凝的病人,可提前使用抗凝药物改善患者体内的粘稠,促进血液流动,可适当激励白蛋白检测较低的患者,在护士与医务人员的辅助下多进行下肢锻炼,促进下肢静脉回流。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较为急促,为了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临床上多采取物理康复治疗、介入治疗辅助临床护理的方式预防脑梗塞。

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主要预防策略: ①止血过程中需要注意止血带的佩戴时间不要太久,需要控制压力,避免手术损伤恶化,确保手术时间控制在一个最佳的时间段内。②若发现病人在手术前便合并了血液高凝,这时候需要控制粘稠度,需要采取抗高凝药物,尤其是白蛋白成分偏低者,必须采取用药控制,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③完成手术后需要指导患者多加运动,保障肢体内的血液顺利回流。在本次调查中,采取不同的方法对2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提示临床疗效与溶栓时间上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说明了采取预防措施与临床护理后有效避免了骨科创伤术后的恢复。

综上所述,为了避免骨科创伤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次数,采取必要的临床护理是十分有效的方案,在此过程中需要对下肢静脉重视预防与保护。

参考文献:

[1]惠菲菲,郑楠.AngioJet机械吸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设备,2019,34(S2):165-166.

[2]李兵.分析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措施[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24):34+36.

[3]周树敏,王芳,张冉冉,李娜.人工关节置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体会[J].心理月刊,2019,14(24):127.

作者简介:

程建军(1987.7-),男,汉族,四川内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本科,护师,研究方向:骨科临床护理。

猜你喜欢

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护理
老年髋部骨折中运用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分析
骨科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加味桃红四物汤口服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钙用量的临床观察
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应用效果观察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
高海拔地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彩超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部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万迈舒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