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疼痛管理模式在脊柱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0-11-01王兰兰

康颐 2020年11期

王兰兰

【摘要】目的:研究脊柱外科护理中应用疼痛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随机分组法将2018.1-2019.1我院收治的100例脊柱外科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与实验组(采用疼痛管理模式),每组各50例,对比两组护理前、护理后3d及护理后一周疼痛程度。结果:两组疼痛评分在护理前对比无差异,P>0.05;实验组护理后3d与护理后一周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临床脊柱外科护理中采用疼痛管理模式可取得良好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程度,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疼痛管理模式;常规护理管理;脊柱外科;骨折患者

【中图分类号】R473.7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1.174

疼痛属于人体生命体征之一,与体温、血压、脉搏及呼吸被称为人体五大生命体征[1]。随着我国医疗水平不断发展进步,疼痛逐渐引起医学界重视[2]。而对于临床中脊柱外科患者疼痛主要来源于神经压迫、手术以及外伤导致,患者不仅承受剧烈疼痛,还极易产生暴躁及焦虑等不良情绪,对自身恢复效果以及睡眠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从而降低其生存质量[3]。故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对缓解脊柱外科患者疼痛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脊柱外科护理中应用疼痛管理模式进行探讨,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纳入2018.1-2019.1我院收治的100例脊柱外科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女各24、26例,年龄20-60岁,平均(47.45±4.45)岁;实验组男女各23、27例,年龄20-62岁,平均(48.46±4.86)岁。所有患者均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自愿参加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性别及年龄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遵医嘱为患者进行中药口服、消肿止痛以及活血化瘀等治疗,并及时为其给药、清创及消毒,监测其生命体征、进行日常查房。实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以疼痛管理模式,其措施如下:(1)疼痛宣教:为患者进行口头宣教或发放宣教手册等方式为其介绍疾病及疼痛。为其普及止痛药物与麻醉对自身有何影响。根据病情程度,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与叮嘱。(2)心理护理:积极鼓励与引导患者對个人身体情况进行阐述,耐心聆听其建议与意见,通过对患者的细心观察,详细掌握其身体状况。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及时掌握其不良心理,并适当给予鼓励与安慰,安抚其暴躁且焦虑的不良情绪,帮助其克服疼痛。(3)饮食护理:在日常饮食中以易消化且营养均衡为主。(4)中医护理:对患者腰、枕、颈椎坐骨神经、肾上腺、皮质门以及神门等相关穴位进行埋豆按压,取关元俞、腰阳关、肾俞、足三里以及曲池等穴位进行穴位敷贴。将白芍、茯苓、吴茱萸、丹参、肉桂以及丁香等药物碾碎后用姜汁将其调成稠状,敷于穴位处,进行定向药透护理。(5)疼痛护理:通过个体化镇痛,遵医嘱为患者采用药物疗法,摒弃既往按需给药原则,对其进行按时给药。同时通过对患者进行物理疗法来缓解疼痛程度,在手术后对其下肢部位进行适度、缓慢以及均匀按摩。在患者术后麻醉作用消除后,为其摆放正确体位,同时对不同部位进行多次按摩,缓解其疼痛反应。

1.3观察指标

根据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对两组护理前、护理后3d及护理后一周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4]。该评分法分值范围在0-10分间,分值达到10分则表示疼痛程度为剧痛,0分则表示无痛。分值越低疼痛程度便越轻,则表示护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疼痛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3d与一周实验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临床目前暂未普及疼痛诊断,主要通过医护人员观察以及患者自我感受来判断其是否存在疼痛症状。过度疼痛不仅能够引起患者出现烦躁以及焦虑等不良情绪,严重者还会引起其出现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其病情预后存在一定影响。故对此采取合理且有效护理措施是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必不可少的一步。

经本次研究证实,两组根据NRS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护理前对比无差异,P>0.05;实验组在护理后3d以及护理后一周与对照组对比,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而证实将疼痛管理应用于脊柱外科护理中能够获得显著效果,通过为患者进行疼痛宣教,能够使其充分了解疼痛对疾病以及自身存在哪些负面影响,使其认识到疼痛对于后期恢复存在一定阻碍,从而正确认识疼痛。消除患者在接受治疗中对用药所产生的顾虑,进而提高其治疗依从性。通过对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其不良情绪,引导其正确面对疼痛,建立其战胜疾病信心,从而以乐观且积极的态度配合护理与治疗,缓解其疼痛程度以及促使医患关系发展。另为患者采用中医护理,通过活血化瘀、穴位贴敷以及耳穴压丸等方法,可起到活血化瘀和通经活络的功效,从而降低其因自身血脉淤堵所造成的疼痛,同时可预防患者关节与肌肉退化及萎缩发生。

综上所述,对脊柱外科护理中采用疼痛程度护理效果确切,能够有效缓解其疼痛程度,为患者良好预后奠定基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慢性病管理护理专家建议(2019版)[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20,24(5):292-296.

[2]满孝云,宋砚坤,孟静.四等级功能活动评分法在胸腰椎术后患者早期疼痛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20,20(9):681-684.

[3]徐慧萍,赵辉,李东哲,等.腰椎术后患者疼痛管理智能化方案的制订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20,55(10):1465-1470.

[4]方青,叶浬利,史凡凡,等.组合可调式头颅-骨盆牵引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的护理干预[J].骨科,2020,11(1):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