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形态学课程整合改革初探*
2020-10-31龚厚武刘冠兰
伏 辉 马 森△ 龚厚武 刘冠兰
(长沙医学院,1 形态学实验室,2 解剖学教研室,3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长沙 410219)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胚胎学从宏观、微观角度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学科,均属于形态学范畴,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文件中强调:“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胚胎学整合成正常人体形态学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在满足教学目标要求的基础上,淡化了学科意识,减少了学科之间的重复和脱节,促进了课程的融合[1]。本院教师从课程整合目标、内容构建、考核体系、保障措施方面初步对正常人体形态学进行整合,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1 课程整合前面临的问题
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本校临床医学专业系统解剖学总课时120学时,其中理论52学时,实验68学时;局部解剖学总课时48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验20学时;组织学胚胎学总课时84学时,理论48学时,实验36学时。人体解剖学是按人体系统、局部顺序安排教学,如: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9大系统,头颈部、胸部、腹部、盆部会阴、脊柱区、四肢;组织学胚胎学按基本组织、循环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感觉器、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胚胎顺序安排教学。课程教学内容分离、遗漏、重复、知识点衔接不合理等问题[2],学科间的教师缺乏交流,学生思维僵化,与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相违背,更是落后于国内一些医学院校现行的作法,可见,加快研究本校正常形态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刻不容缓。
2 新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及目标
国外医学院校热衷于临床基础拼盘,形态学课程成了临床课程的补丁,其目标片面定位于形态记忆是其问题的总根源[3]。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培养高层次、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关键。在教育思想和观念上由知识技能传授型教育转变为能力素质培养型教育,打破现行的课程设置体系,建立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化趋势的课程设置体系,探索能与国际接轨,又具有本校特色的正常人体形态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3 新课程体系内容的构建
融合与重组正常人体形态学课程,改变学科间自我封闭,自成体系的状况,体现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实践能力的思想。将现行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局部解剖学改革成:正常人体结构学(表1,第2学期)、神经解剖及神经生物学(表2,第3学期)、临床解剖学(表3,第4学期)。
表1 正常人体结构学(86)*
表2 神经解剖及神经生物学(86)*
表3 临床解剖学(94)*
4 考核体系
4.1 成绩的构成
正常人体结构学、神经解剖及神经生物学、临床解剖学,3科总分各100分,各科成绩由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30%,理论成绩50%构成。平时成绩包括综合考勤、提问、实验抽查考核、实习报告、小考试等,由带教老师给定。实验成绩通过实验考核给定,由带教老师交叉监考。平时成绩加实验成绩不得少于30分,否则不能参加理论考试。
4.2 教学过程跟踪考核
实验课抽查考核:在实验过程中,由带教老师随机抽查,保障每人2次被抽中机会。小考试:每学期2次,每次20 min,以固定的题型进行。
4.3 实验考核
标本及切片考核:适应于正常人体结构学等验证性实验,采取抽签,实物现场考核20个标本,20张切片的办法进行;操作技能考核:适应于操作性实验;实验设计:适应于设计性实验,教师指导,自由命题,分组进行,依据过程、结果及报告质量评分。
4.4 理论考试
统一命题,集中考试,基础知识类占70%,综合运用类应占30%。
5 保障措施
5.1 建立多级管理体系
形成学校—教务处—教研室—课题组多级负责管理运作体系。全面指导,协调管理,组织教材使用,教学计划,教学设备,试点班级管理等,为课程体系的改革乃至全校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5.2 新的教学计划改革
新的教学计划是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表现形式,通过教学计划,把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成果固化,通过整体优化,明确体现培养目标,体现知识宽度、应和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
5.3 成立跨学科教学组
在实施过程中,在不打破原教研室传统学科组织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将现有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教研室组织起来,统一规划,调整教学内容。按照既保证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促进功能上互补,内容上的交叉,渗透融合的原则,通过讨论构建学科群课程体系,编写教学纲要、教学指南,建立跨学科教学组,按教学指南的知识结构进行集体备课和授课,保证学科群课程体系的实施。
总之,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而是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核体系、保障措施有机的融合,更加有利于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