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古而知新
——论紫砂“高石瓢壶”的造型变化
2020-10-31伍海兵
伍海兵
在紫砂壶的世界里,有众多风格各异的作品,这些作品共同组成了一个绚丽的紫砂壶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当中,品种、形式、内容逐渐衍生出一条条独特的分支,在近现代紫砂创作者的手中,新的紫砂壶造型可以说呈几何级数的出现,发挥自身的风格魅力成为了紫砂创作者们共同的追求。
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整个时代的潮流就充满着变化,多元化和个性化是时下最流行的词汇,做出适应这个充满变化的新时代的紫砂作品既需要临摹和钻研前人的制作经验,付出时间和毅力;也需要洞悉时代大潮下隐含的分支潮流,主动地去追求新时代的审美变化。当然,主动的追求并非是单纯的迎合,紫砂陶艺有着自身本源的魅力,为了迎合潮流而抛弃本源那就是舍本逐末,这就需要创作者对创作的作品具有独立分析的能力,在传承紫砂文化的基础上,不拘一格,推陈出新,眼前这件作品“高石瓢壶”就是这一思考下的一次尝试。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传统石瓢壶的造型是经典之中的经典,在很多老一辈艺人看来,这样的造型早已经经历了时间的检验,是无限趋于完美的造型,在此基础上做出任何改变,都是得不偿失的。笔者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在历史上,人类所获得的很多成就都是建立在打破常规之上,我们要做的并非是颠覆或者推倒重来,而是换一种思考方式,用当下的眼光来重新审视“石瓢”这一壶形的特点,从中发掘出新的审美要点。
紫砂“高石瓢壶”从整体来看,显然带有石瓢壶造型结构的影子,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各个部位均作出了改变,这种变化不是单一而局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变化,这样的创作思路实际上沿袭了传统石瓢壶的塑造方法,就是根据自身结构的比例来进行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把壶与传统石瓢最大的不同在于壶底的制作上,省略了三足底,直接在壶身上制作圆形圈足,这样的结构显然降低了壶身高度,但为什么偏偏这把壶称作“高石瓢壶”呢?这是由于缺少了壶底三足,原本经典的石瓢造型结构被打破了,为了重新获得形体上的平衡,紫砂“高石瓢壶”的壶身线条被塑造得更长,并采用略显夸张的切肩处理,将壶颈独立出来,高升的壶口拉高了壶形整体的高度,弥补了去掉壶足以后产生的高度差,不过要想实现整体的形态变化,仅仅是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在传统石瓢造型的壶盖处理上,壶盖往往与壶口的大小相互对应,不会过小也不会超出,但由于“高石瓢壶”的壶颈拉高了整体的高度,倘若依旧如此处理,那么壶盖在壶体整个所占的比例就会偏小,给人的观感就会形成一种底大头小的不协调,所以这把壶在壶的处理上也采取了相应的变化,让壶盖大过壶口,形成一种下压封口的态势,壶盖上的桥钮则以壶口作为自身形态的基准,壶口的直径有多大,壶钮的长度就相应的有多长,壶盖超出壶口的部分,正好能够构成壶钮的外缘,当然这种扩大并不是无限的,隐然同壶颈以下的切肩相适应,切肩的大小正好是壶盖的大小,这种内外相互对应的组合构成了壶体结构的上半部分,让壶盖和壶身的比例重新形成一种平衡。
从“高石瓢壶”盖、口、身的处理上可以看出,整把壶依旧是延续了传统石瓢壶的制作思考方式,用整体的比例协调来主导各个部位形体的变化,由此也可以顺势推导,壶钮的大小与壶流、壶把相互对应,三者本身需要处于同一轴线上,三者的质量影响着茶壶的重心,所以壶流的长度,壶把的上下镶接部位是以平衡作为考量来进行设置,遵循这一原则,“高石瓢壶”虽然在整个形体变化上同传统石瓢壶风格迥异,但却是切切实实的从“石瓢”这一造型发展衍变而来的,这就是所谓的习古而知新。
结语:学习传统紫砂造型,继承紫砂成型技艺不应该浮于表面,能够重现经典并不是一个紫砂创作者的终点,相反这更像是一个起点,通过对这些传世之美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发掘出美的真谛,并通过自我的语言加以重新塑造,紫砂的创新并不意味着颠覆过去,而是塑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