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族萨满音乐与东北二人转的渊源

2020-10-30张奕峥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0期
关键词:萨满满族东北

张奕峥

摘 要:满族是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的民族,从三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到之后的靺鞨人、女真人,满族用自己独特的魅力为中华儿女注入了鲜活的血液。由于满族人世代信奉萨满,在他们看来,万物皆有灵性。因此,萨满祭祀中的音乐,也就很自然的的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而作为东北的地方戏——二人转,是在清军入关后,许多八旗子弟入关,他们以娱乐的形式将汉族的音乐文化与满族的传统文化自然地渗透融合。由此可见,满族的萨满音乐那种集所有艺术形式于一身的表演艺术势必会对东北二人转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满族萨满音乐与东北二人钻的民族化

萨满音乐是一种集歌、舞、乐表演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唱着说,说着唱,歌中舞,舞中歌”这是萨满音乐的基本的表现形式,他们的颂唱曲被称为“神歌”,并以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为主。而表演者们的服饰、装扮也都与满族特有的文化相融合。与萨满音乐表演方式较为相似的二人转,都是以“唱、说、做、舞”附加各种绝活儿,如扇子、手绢等各种道具的配合加以呈现。再加上唱词幽默风趣,因其也受东北大鼓、三线、河北梆子的影响,二人转的民族特质也彰显的淋漓尽致。

在我看来,二人转是有着海纳百川秦淮的民间戏曲。有人认为它来源于莲花落子与东北秧歌;也有人认为它是东北民歌、东北民间传说以及各地小调的汇合。无疑,二人转之所以至今还广为流传,与它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密不可分的。

二、两种表演的戏剧性

东北二人转最初是在室外的空地来进行表演,不用任何的道具,只凭男女两人又说又唱,又演又跳,所以也就有了“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的说法。这也可以看出,二人转在中国这快撒满不同人文气息的土地上,所表演的形式也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可见二人转是一种表演形式五花八门的艺术。

东北二人转表演也运用了戏剧表演中——分包赶角的表演手段,演员们与剧中角色的对应关系并不固定,只凭男女两个人就可以转换成多种角色、多种场面的场景,即便“千军万马”的场景两个人就可以展现的淋漓尽致。

撒满音乐主要是以将自己的愿望传达给神灵,从而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萨满的角色是多元化的,这也正是二人转表演的雏形。所谓的神灵入体则萨满角色进入,神灵离去,则萨满角色走出。

在萨满仪式中,领神人与祝神人头戴神帽,身着法衣,系腰铃,执单股,边奏边唱,边舞边唱,完成各种仪式活动。萨满演出的排场是十分壮观的,萨满队伍按照事先约定进入有祈愿的人家进行各种仪式;神队返回,领唱者唱神歌,众人附和,边走边唱;表演者各显技能,表演庆祝;挑柳免灾,歌舞结束后,敬神宴亭,众人分食,欢快而散。

二人转在产生的时期,人们对艺术就有了独特的鉴赏和理解能力,表演的目的不单单是“我唱你听,我演你看”,而是上升到富有内涵的精神境界,因此,在我看来二人转的艺术性正是在萨满音乐创新与精神内涵的必然产物。

三、两种表演艺术唱腔的相互渗透

神歌为萨满活动中所演唱的歌曲,其结构、形式都较为固定,在萨满仪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满族萨满的神歌一般有两种歌唱形式,一种是“祝神”,又称“家萨满”,主要是人唱给神,有祈求、祝祷的作用,另一种是领神,即在神附体后,将神的旨意传递给人的歌。萨满的神歌有多种表演形式,如独唱、对唱、一领众和等。神歌的音域比较狭窄,旋律相对平直,可以分为叙述性音调和舞蹈性音调两种形式。

东北二人转的唱腔相对细腻、优美,同时受到东北大鼓、河北梆子、单弦的影响很大。极具感染力,也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二人转的唱腔讲究唱、扮、舞、说、绝等功夫,常用的曲牌一般为[胡胡腔]。主要用于开头,[武嗨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文嗨嗨]主要是描绘周围的景物,抒发感情。

东北二人转的唱腔曲牌是十分丰富的,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说法。二人转中的许多曲牌因素与萨满音乐都是十分相似的。二人转中也有许多歌曲与萨满神歌十分相似,例如二人转《二大妈探病》中的《神调》的音乐元素就来源于萨满音乐中的请神调。

由于东北这片黑土地上的人质朴、热情、乐观,所以也孕育了二人转高亢、俏皮的演唱特点,这一特点主要是二人转中“帮腔”的运用,。二人转的“帮腔”主要来源于“什不闲”、“莲花落” 和“旗香”的“合苏,所谓“合苏”即是满语,指接腔。在满族萨满音乐中,接腔、帮腔的特点也最为常见。二人转的许多歌曲也都是保留了萨满乐的旋律、节奏、以及接腔特点,

将东北二人转的演唱方式与萨满音乐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二人转实际就是对萨满神歌的继承。在东北这块神秘的黑土地上所孕育的萨满音乐,大神萨满击鼓颂唱,二神接力应答,这与东北二人转的主、旦两角的分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再加上,二人转也是一种博采众长的艺术品中,他在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将萨满音乐中唱腔的特色纳入其中,使之具有摄人魂魄的神奇魅力。

四、满族萨满乐器在二人转中的使用

满族萨满乐器有很多搜会在二人转的舞台上出现,例如嚓拉器、霸王鞭、萨满鼓等。嚓拉器,又称“拍板”,木质材料而制,在不同地区里,使用嚓拉器的板片数量也是不同的,在演奏过程中,萨满人右手持板,演奏时,通过木扳的碰撞而发出响声。然而,嚓拉器在二人转演奏中也被作是节奏型乐器,木扳的数量为2片或者4片不等。

霸王鞭,是一种竹制乐器,霸王鞭在萨满单鼓音乐中配合鼓点而舞,舞动时会发出响声。霸王鞭在二人转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名为小丑,装饰像京剧中的店小二一样,手中拿一根霸王鞭,有时还拿一副手玉子。二人时而对唱,时而轮流接唱,时而齐唱,且歌且舞,从不间歇。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东北二人转表演中的诸多因素皆受到了萨满音乐的影响,纠其原因,这与东北地区浓厚的文化底蕴是密不可分的,由于东北是满族的发源地,随着历史文化的相互渗透、融合,满族的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势必会给二人转曲艺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再加上东北这片辽阔土地上的人文情怀,使之二人转成为直到现在也深受欢迎,经久不衰的曲艺。

众所周知,清代是滿族鼎力中原的黄金时期,由于历史的轨迹,自然而然的也就形成了“满化了汉,汉化了满”这一客观现实,从而也为满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正所谓“辽阳成九座门,满汉都奉一个神,辽阳城九条街,满汉都唱呼呦嗨”,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满族萨满音乐这一神秘的艺术表演对于后于它产生的富有浓郁的人文气息的二人转有较大的影响,是符合艺术的发展轨迹的。

满族萨满音乐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其厚重的人文内涵,以及丰富的艺术形态,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者,和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者来说,对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与探析,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民族璀璨夺目的音乐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猜你喜欢

萨满满族东北
论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对自然的信仰与敬畏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何为萨满:人类文明史的眼光
大东北的春节
狩猎社会与熊崇拜的出现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