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体育教学的时效性
2020-10-30王珂
王珂
摘 要:体育课是一个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特别需要体育老师的激情,并以此来引领学生的激情,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在课 堂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发展,从各个途径来保障课堂教学中的时效性。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时效性;新课程
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体育课堂教学。随着体育教学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师们积极实施新课改的教学,努力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更新观念,改革方式,实行多元化的体育教学。不过由于经验不足,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出现了新倾向和新问题。不少教师只是追求新奇热闹,出现了重现象不重本质,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课程着似热闹,实则低效,老师虽然很尽力,但是学校学的效率并不高。随着新课改的持续进行,课堂教学的时效性逐渐成为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
一、全方位选择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没有按年级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却把教学目标写的比较具体,这就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比较有弹性,也为教师在教学中留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新课改更是增加了很多创新性的要 求,作为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就需要选择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容,真正能够使学生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学习到有价值的内容。
这么多年的传统体育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我们应该对旧教材进行反思,既不能全部否定以前优秀的结晶成果,也不能照搬以前的所有内容。应该以传统教材为框架,取舍、优化、组合,达到新课改的要求。改变旧有的学习方法,加入全新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够使学。
二、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可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为了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应该制定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并且遵循明确和难度适宜两大基本原则。
1、目标明确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达到课程的要求,我们应该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使他们能够掌握课程的重点知识,达到我们的课堂教授目的。比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运球的技能”和“学习抬头运球用手感觉控制球的能力”,前者就比较笼统,后者却比较具体明确,篮球运球的动作技能有很多种,后者更容易让学生知道这节课的重点。
2、难度适中
由于我们在课堂中教授的基本上是学生,他们的身体条件、个性各不相同,我们应该尊重个体差异,考虑他们的发展条件,并且在课堂目标的定位中体现出层次感,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都能通过课堂的教学达到自己的目标。比如“基本上掌握行进间运球的方法和技能”和“学习抬头运球用手感觉控制球的能力”,前者适合有一定篮球基础的学生,后者则适合一般的学生。我们只有考虑到学生的条件,为他们设定具体的目标,才能让他们集中注意力,进行切实有效的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也难让学生体会到达到目标的欣喜感。
三、灵活组织教学方法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延续已久的教育方法,但是俗语说的好,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是采用何种方法,关键都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1、增加多样性
对于很多体育活动,都有一些固定的形式,长此以往,学生必定觉得枯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长跑,学生听到后就会觉得乏味,但是我们可以在课堂中经常改变名称、场地、距离,甚至队形和练习时间,使得长跑形式富于多样性和新颖性。让学生感到了长跑的其乐无穷,也间接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精神,从各角度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2、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
由于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各有差别,我们应该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各个班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同一个班也存在着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班级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真正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
3、娴熟运用常用的教学组织方法
为了省时、省力、安全有效的实施教学,我们还应该娴熟运用常用的教学组织方法。
(1)教学队形的组织:二、四列横队,二、四路纵队,方队,圆 队、散点队。
(2)教学信号的组织:抑扬顿挫、坚定有力、行之有效的口令、哨声、手势、数数,再加动作正确、熟练优美的多面示范。
(3)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下肢搭配,动、静搭配,单调与兴趣的搭配,安全与危险动作安排。
(4)教学器材的组织:小、多器材的发放,大器材的摆放,器材的安全检查和管理。
四、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由于学生的自尊心比较强,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应多关注学生的差距和不足,更应努力发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绩和长处,对不同的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和评价目的的激励化。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态度、过程、努力程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兴趣,让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切实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 严士健,张奠宙.《体育課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 许斌,许晓音.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广东工业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