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10-30王朝辉
王朝辉
摘 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而言,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也即在脱贫攻坚战中,由一线的“三农”工作队伍,决定最终成败。由于脱贫致富的具体工作在基层,所以,基层“三农”工作队伍存在的体制机制、人才结构、专业需求等问题直接影响着脱贫攻坚战的成败。也只有针对现有问题从健全机制、稳定队伍、提升专业层次等方面加强政策落实,才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关键词:三农,工作队伍,脱贫攻坚
在今年3月6日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这是一场硬仗,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顽强奋斗,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一、决战核心
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历次讲话形成的“一二三四五六”讲话精神,其中最核心的一点是——人,也即脱贫攻坚战的由一线的“三农”工作队伍决定成败。
一是“三农”工作队伍是实践主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而言,实践是基础,实践形成认识,实践检验认识,而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也才能够正确的指导实践。而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三农”工作队伍,“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是“三农”工作队伍立足本地实际。一支“三农”工作队伍,如果脱离本地实际轻于实践甚至无视实践,而只是盲目的学习政策,不但流于形式而无助于脱贫攻坚,而且会贻误良机,措施发展机遇;甚至会适得其反更加加深贫困化。所以,一支“三农”工作队伍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在客观分析贫困根源的基础上,灵活贯彻国家政策,主观符合客观的开展工作,才会不断取得脱贫致富的胜利。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脱贫致富的具体工作在基层,所以,存在的问题主要在基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才机制不完善,与个人成长规划脱节。由于基层工作队伍中干部和人才待遇及晋升渠道的长效机制还不完善,年轻干部和人才在基层成长条件受到局限,优秀人才尽管能引进来,能培养成熟,但长远来看留不住,农村工作往往最终只是人生经历中一个跳板,这是基层培养“三农”队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瓶颈。以潍坊昌邑市为例,多年来,虽然公开选拔年轻干部充实到乡镇工作,但其中很多人由于考选上级部门、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追求个人发展等原因离开了基层,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与农村实际需求不符。现有“三农”工作队伍中的人才,其主力还是以精通传统工农业、老式村级管理为主,从事种养、加工等初级生产的低层次人才较多,而能够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及懂得与“互联网+”融合的高层次人才仍然相对较少,农业生产附加值偏低;农村一线干部中掌握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人才明显短缺;乡村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服务仍多在表层和数据支持,且信息更新也较为缓慢;乡村经营能手的经营管理水平还处于初中级阶段;大部分村级管理人才对于社区式服务仍然十分陌生。仍然以换届前的昌邑市为例,该市迁村并区前共690个行政村,村党支部书记的平均年龄为47.2岁,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82人,仅占12%,第一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有311人,占比高达40%;而且其中大专以上的学历也往往多为党校管理类或大学全日制体制外社会办学的函授文凭。在村级日常财务管理中,由于新型财务软件的使用,大部分村缺乏懂电脑的会计人才,面临“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短时间学不会、学会的留不住”的尴尬局面,这样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与当前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要求已经十分落后,对脱贫致富而言显然是滞后的。
三是农业转型升级加速,人才需求大幅增长。由于近幾年城市化速度的加快,进入城市意味着更广、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社会基本服务。很多从农村走入大学的高科技创新人才,由于专业不对口,重回农村几乎没有个人发展事业和施展才华的平台,包括农村普通高中毕业生、有力气或技术的农民工等也想到城市通过劳动来改变命运,最终导致农村呈现出智力和体力的“双重输出”,普遍出现农村“三留守”(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状态。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越来越重视农业转型升级,在大力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过程中,原本极缺人才的农业农村对相关人才更加渴求。中央组织部、农业部、人社部、国家统计局在2015年共同对全国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统计和调研结果预测,至今年即脱贫致富最后一年,我国农村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总量在1800万人以上,缺口高达1000万人,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由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进一步加快,人才需求缺口越来越大。
三、政策落实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应密切联系基层实际,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根据本地特色灵活制定“三农”工作队伍策略。
一是健全人才和管理机制,打造完善的三农人才体制。探索构建有利于农村人才成长的管理体制,基本形成由农业局牵头,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全市上下协调联动,各种社会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格局。深入推进“县管校聘”、干部教师交流轮岗等工作,鼓励引导优秀教育干部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农村青年教师安居工程、农村教师岗位津贴补贴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农村教育的稳定和提升,为基层农业转型升级建设提供相对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同时,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的“蓄水池”作用,完善农村基层人才服务相关政策,解决好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制约问题。
二是优化待遇和晋升渠道,打造稳定的农村干部队伍。
通过打好年轻干部公开考选进基层、发放基层工作补贴、补贴城内安家的乡镇干部职工上下班交通费用等政策支持“组合拳”,积极整合农村资源,释放供给侧改革“红利”,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投身农村农业发展,实现人才集聚。同时研究试点农村干部队伍晋升渠道和干部交流平台,把扎根基层、能力突出、群众满意、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农村干部人才留下来,强化政治激励、物质奖励、精神鼓励,建立完善农村基层人才吸纳机制,稳定农村基层人才队伍。
三是加强培训和培养力度,打造专业的实用人才队伍。根据基层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方向,制定中长期农村实用人才引进和培养规划,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数量,严格保证人才选拔考评质量,积极开展农业带头人培训,通过培训提升农业带头人水平,实现农业龙头带动发展作用。仍以昌邑市为例,其2017年6次举办了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班,共培训500余人次,培训后的农业带头人将“互联网+”等新技术和新视野融入到原行业中,极大提高了生产水平,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基层党支部书记进党校”的进修培训班次,同样提升了广大基层一线“三农”工作队伍带头人的基本素质,大幅开拓了视野,提升了发展脉络与思维空间。与此同时,将农业人才培训列入镇街区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健全农业人才培训培养规章制度,努力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鼓励通过城乡人才资源交流、人才信息共享、劳务协作等方式,从各地引进急需的优秀三农人才,充实三农人才队伍,也是急切而有效的策略。
总结:
立足本地实际,查找广大基层一线“三农”工作队伍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整改,是夺取脱贫攻坚战胜利的关键。特别是针对人才机制、人才结构、人才需求这三大环节,制定适合本地的“三农”工作队伍管理机制、培养机制、提升和招纳机制,是夺取脱贫攻坚战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