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老波斯诗歌《阿维斯塔》的民俗传承研究及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2020-10-30赵菡菡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

赵菡菡

摘  要:《阿维斯塔》是伊朗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其作品主要以诗歌形式呈现,反映了古波斯人的英勇、果敢、纯洁、真诚的美德以及早期的民俗,并且部分民俗文化仍然传承至今,同时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民俗文化早期传入我国,并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属于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研究波斯民俗文化也为探求我国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措施,从而继续发扬中华民间民俗文化。

关键词:波斯民俗文化;阿维斯塔;中华文化

《阿维斯塔》是伊朗最古老的文献之一,这部波斯古经以诗歌的形式书写着古代波斯人的精神品质,他们积极乐观追求自由,热爱自己的的祖国。这部典籍是古老波斯民族的光荣历史,它颂扬纯洁、善良、勤奋和自由,在经历了数世纪之后的今天,依然吸引着世界学者的探求。本文从民俗活动诺鲁孜节中看《阿维斯塔》的传承与现状,分析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一、《阿维斯塔》文本的解读

《伽萨》(读音G?th?)是《阿维斯塔》中最古老的诗篇。G?th? 意为:“颂歌”,它是一种音节体诗歌。诗歌以充满诗意的语言、热情和深邃的思考,阐述了纯洁、真诚和自由是美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伽萨》中也描述了古老的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及其仪式。因此,信仰、仪式和生活习俗被作为一个整体一种传统代代相传延续下来。至今,伊朗仍沿用传统日历,伊朗新年诺鲁孜节仍延续着古代琐罗亚斯的教的民俗传统。

二、诺鲁孜节的传统习俗及现状

伊朗高原的春天十分迷人,一般在公历的3月初来临,它标志着严冬的结束,春天的温润给干旱的伊朗高原带来了怡人的空气,但春天非常短暂,很快酷暑就会到来。为了享受这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刻,传统的诺鲁孜节一直延续至今。诺鲁孜固定在春分时举行,最初是琐罗亚斯德教的圣日,后成为了伊朗的新年。

诺鲁孜节在旧年最后一个星期三的晚上,要举行跳“跳火”活动,人们带着欢乐跃过燃烧的“篝火”,在跃过篝火的同时口中念道 “黄色给你;红色给我”,意为赶走晦气,迎来来年的美好与光明,驱除病魔,祈求幸福、健康。传统波斯新年诺鲁孜节的第一天,拜年的人们来来往往。向亲朋好友们进行新年祝福,大家互致问候,交换礼物。礼物有染了色的彩蛋,阿吉尔(ajeel,各种混合坚果),糖果等甜点。摆放七鲜桌,在桌上(他们称作 Sofreh)摆放必须有七样以“s”字母开头的东西。Sabze绿芽(把小麦、大麦或者绿豆放在一个小碟子里用水泡出芽)、Samanu甜糕(一种用发芽小麦制作的糕点)、Senjed干果、Sir大蒜、Sib苹果、Sumac梅子和Serke醋。除了这七个S,桌子通常上还有其他东西如:蜡烛、镜子、彩蛋,一个玻璃缸(里面养几条金鱼)一本神圣的书(诗集《阿维斯塔》、《古兰经》或其他诗集)、一瓶玫瑰水。在诺鲁孜节的第十三天,伊朗人习惯于到户外踏青。一家人在户外玩传统的游戏,享用美味的野餐。

该节日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阿富汗、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等国也有这一节日传统,在我国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也有这一传统春节。在新疆,它被称作纳吾热孜节或者诺茹孜节(塔城),青海的撒拉族聚居区称其为“雅尼衮”。在中国这些少数民族相传至今的诺鲁孜节节日的仪式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每年的3月20日——22日夜晚零点击打节日鼓,欢庆节日的来临;在人们听到鼓声后开始唱歌跳舞,一直至第二天清晨,这是诺鲁孜节开始的标志。第二天民族乐手、琴师、歌手们开始施展才华。之后,人们换下冬装穿上春装,向亲朋好友,邻里乡亲们们送上祝福,一起吃新年的年饭。在这喜庆的节日里,要解除原有的误会或者恩怨纠纷,家人团圆。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要尽力帮助有困难的人,有需要的人。这个节日还有一个习俗是大扫除,如同春节一样,家家户户拆洗衣物被褥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孩子们为鸟雀筑巢,给鸟儿们安置小窝,在新的一年繁衍后代。成年人植树造林,春根工作,美化环境。这个节日也祭奠祖先,上坟,在祖先的坟头上施洒谷物。

三、《阿维斯塔》的民俗文化在中国的传承

《阿维斯塔》是琐罗亚斯德教的圣经,琐罗亚斯德教在当今的伊朗仍有一部分人坚持自己的古老传统,在故土延续。在我国的史书当中称为“祆教”或者“拜火教”。唐代时期中国国力强盛,大量的西域民族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当时萨珊王朝被阿拉伯人入侵,王室面临灭顶之灾,波斯人为避免灾难而移民至中原,他们带来了波斯民俗文化,但文献中很少记载这些民俗对中原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宋代时期,南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上就称 祆教“本起大波斯国,号苏鲁支”(音译)。宋朝的史书中虽然提到中国与波斯的关系,但之后这一历史被中断了。到了清末,一些学者逐步探究其本源。中国人所接受的琐罗亚斯德教主要是其民俗成分。丛宋代文献中可知祆教的寺庙已与城隍庙一样享受官方规定的祭祀标准,这说明了波斯琐罗亚斯德的部分民俗已经被民间接受,但其如何嬗变,汉俗化还需从古典文献中慢慢梳理。从我国民俗中的七星剑的使用等活动中可发现古波斯民俗的影子。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页面临很多困境。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了大量民俗文化的消失,文化趋同性加强,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部分地区城市改造不彻底导致地方民俗文化传承困境。民俗文化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和积累的渐进过程,保护民俗文化,实现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诺鲁孜节源自波斯,传入我国并逐渐成为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民俗,这些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所形成的认知、活化、传承在我们的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需要不断建设和完善民俗学,因为“建立民俗学的目的,对内主要是服务于民俗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让它成为一门更具阐释力和穿透力的学科。”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民俗学要回归生活世界,学术研究则要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在实践民俗学等概念的讨论层面,以及对非遗保护的深入研究与密切参与中,我们都能看到民俗学要介入社会、以自身力量为社会转型 做贡献的期许。”2社会各界应对民俗文化进行正确的方向引导,实习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霄冰王霄冰.民俗资料学的建立与意义[J].民俗研究,2020(03):13-23+157.

[2]  祝鵬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俗学:热点回顾与现状反思[J].民俗研究,2019(02):21-32+158.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
赖声川、黄磊获称中华文化人物
泰国侨领罗宗正:让文化成为民心相通的桥樑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疯狂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