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实现精准教研的转型
2020-10-30李华
李华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的教育体系下,“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究竟应该怎样培养人”已成为广泛关注的课题。基于这样的背景,作者认为开展“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精准教研”,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摆脱应试教育的培育思维和标准化培养模式的束缚尤为重要,这是信息化时代实现精准教学、个性学习的重要基础,对培养未来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大数据;精准教研;教研数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0)19-0100-03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优化教学模式”,“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情分析、个性化教学的能力”。
以信息化为基础教育体系更关注个体的精准指导,更注重个体思维的纵深发展,更需要科学的教学分析,这些无疑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尤其是以大数据分析能力以及数据结果对优化教学实施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现有的教研机制如何适应大数据主导的未来?基于大数据的运用如何创新校本教研思路和策略?如何依托大数据平台探寻到最佳的校本教研转型路径?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究并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笔者就大数据如何促进学校教研工作改革进行了多番探索和反复实践,并基于教研对教师的教有何促进、对学生的学有何帮助、对学校的管有何作用的思考,逐步提出了“大数据支撑下的精准教研”这一教研方式。在此基础上,笔者主要研究了三个方面:一是教研数据的实践价值;二是精准教研的实施方式;三是学校教研的工作转型。
● 教研数据的实践价值
1.教研数据具有方向性价值
教研数据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它能引领科学的教师教学行为的产生和学生发展的方向。教研数据能科学地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再是盲目的、仅凭经验主义的教学活动,而是通过不同维度的数据支撑,选择最合适于教学对象的教学活动,从而使教学行为更加科学。而学生发展,不再是盲目地跟随教师提供的经验性发展路径进行的教学活动,而是依据大数据,将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数据支撑,找到最好的发展路径,从而提供相应的学习路径。
大数据支撑下的精准教研要求教师具有“反思型”理念,即从4W(是谁?是何?为何?如何?)要素对学生情况、培养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反思,设计学习方案,准备学习资源,上传学习平台。教师通过课前的教研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重难点所在、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值等,进而反思学习方案,重新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形成优质的学习方案、直击重难点,分层设计学习任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教研数据具有实践性价值
每一个教研数据展现的都是思维层次,指向的是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起点、思维路径、思维逻辑等。所以,教研数据能对推动理性的教学改革进程起到一个支撑作用,教师和学生都能通过相应的教研数据,在“教”和“学”中走向科学、理性的改革方向。
根据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基本阶段和回答层次描述,可以看到每一个认知阶段所呈现的“思维层次”和“SOLO层次”是不一样的,而且呈螺旋上升趋势,如数学课堂中常见的“每一步是根据哪些信息想到的”,通过学校“智慧学习平台”对大量科研数据的分析,得到了下表所示的数据。
这样的数据反映了学生的思维现状:平时的教学,这个板块是说解题思路“求的是什么”。今天 一反常态,要学生去寻找自己思考的起点,也就是分析问题的“入口”,学生几乎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无旧经验可循。因此,学生思维结果呈开放与多元的状态。如果学生经过长期大量的思维逻辑训练,经历了寻找分析问题的“思维入口”的探索过程,积累了数学思维活动的经验,那么,后续的“问题解决”就有了基础。学生对自己思维路径进行整理,能促进个体将数学直觉转化为数学认识,使“水面下”的思维能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
3.教研数据具有专业性价值
有效的科研数据不仅能反映学生的思维水平,还能准确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值,准确反映每一位教师的优势和短板。基于数据提出的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可以为教师发展提供科学的意见,为提升教研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提供数据支撑。学校一方面在学习培训、课题研讨、主题化教研、课题研究等方面,针对每位教师的成长实行按需培训、差异培养,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个别化;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绩效考核,对教师在教学资源创生量、教育技术使用率、学生能力提高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按等级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从外驱力上给予教师成长的空间。
● 精准教研的实施方式
面对教学的信息化,如何提高教师素养、如何把握教学重难点、如何发挥大数据在教学中的最大效值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通过几年的探究,笔者所在学校形成了一个大的教研活动的实施形式。
1.教学数据分析,确立教研主题
通过日常课堂教学的数据分析,发现常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难点和教师的教学误区。依据数据分析,找准师生的教学需求,从而确立教研主题。这样的教研主题的确立方式,让教研视角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与解读保障,为学情的研究与预判提供了更为鲜活的素材,使教研活动更有针对性。
2.精选课例样本,提供教研素材
科学的教研主题,要有对应的研讨样本。所以,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将每一个主题对应的课例进行分析,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感觉比较难的课例作为研究样本,找准经典的课例样本来进行研究,做到科学精准,有的放矢。
3.课前自学观测,了解教研起点
在课例研究前,利用前测练习、调查问卷、自学行为数据分析等方式,对学生学前情况进行了解,从而对教研中学生的学习情況有了前瞻性认识,有助于了解教研的起点。
4.课中实证采集,获取教研依据
教学中,教师深入到学生学习活动中,利用前期准备的评价量表和学生的学习终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性数据、学习行为数据等进行实证采集。这样的数据采集后,为教研活动提供了真实的教研依据,使得后续的研讨活动,言之有物,言之有据。
5.课后汇总分析,可视数据引领
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研讨主题所涉及的问题,我们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将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并以可视化的直观图进行呈現,从而将冰冷的数据变成活跃的图像。通过这样的数据分析图,对整个教研活动的研究成果以数据图表的方式进行示范性引领;还可以利用流媒体视频和数据分析等手段,帮助教师跟踪学生的即时学习情况,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等级水平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并调整策略方案,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研究。
6.学效价值探究,提升教师能力
通过对各项数据的采集、汇总、分析、研讨,将数据呈现出的课堂中的优势方式或环节进行升华。同时将数据反馈出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剖析,从而有效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真正使教研成为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支撑手段。
● 学校教研的工作转型
1.教研主题的选择,基于常规教学数据分析
教研主题的选择,依托常规的教学数据分析。只有找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才能使教研活动真正贴近一线教学,从而解决一线教师的教学困难,对教学改革真正起到推进作用。正如魏忠博士在《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一书中所说:“教育将继经济学之后,不再是一个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和道德良心的学科,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2.教学研讨的依据,基于课中真实数据采集
教学研讨以课堂教学中及时采集的数据为依据,而不是以教师听课后的主观判断为素材进行后续研讨活动,从而使教研活动的效果做到有据可依。教研参与不再只是几个经验丰富的教师大谈特谈,其他教师做笔记。数据的支撑,使每一位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都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
3.教研指向核心,基于课后达成效果数据
教研的目标是通过教研活动解决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所遇到的问题。通过课后达成教学效果的数据分析,能更加科学地反馈出教学中新的策略、方式和手段的达成效果,为教研活动最后的成效提供了更加科学地依据,使教研活动更加科学,也真正引领了学生教学科研的方向。
借助大数据的运用,教研有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教学研讨有了一个全新的视点,站在学生学情分析与预判的角度去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已经成为可能。目前,“大数据支撑下的精准教研”只是我们的初探,但是笔者希望可以成为信息化教育时代校本教研的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魏忠.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卜忠飞.网络:创新数字化校园校本教研新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08):33-36.
[3]赵利萍,周先进.云课程的内在理路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5(02):34-38.
[4]谢凡.一所小学在大数据时代的“云管理”变革[J].中小学管理,2013(09):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