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数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
2020-10-30张丽芳
张丽芳
学生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生的,并随着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学生只有亲自参加活动,在自主探究中不断地积累感性材料,才能促进观察、试验、猜测、验证及推理概括能力的发展。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进行了基于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思维的数学学习活动策略的研究。
1.设计精当问题,引发深度思考
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由此可见,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设计精当问题,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例如,《打电话》这节课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学校有15名学生要在“六一”参加教委组织的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学生。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本节课主要通过自主探究、交流研讨使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教学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探讨交流的方式。面对众多的设计方案,学生会无从选择。针对学生的困惑,教师设计精当的问题——时间省在哪了?从第几分钟出现同时打电话的?这一分钟有几个人在同时通知?抓住了最优化的关键点。三个精当问题的引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助力学生找到最优的解决问题策略。
2.巧设认知冲突,开放思维空间
课堂的活动来自于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学生的一些正确答案、精彩的见解、独特的解题方略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认识的障碍等,为师生、生生有效互动提供丰富的互动性资源,引发认知冲突并及时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学生用12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测量不同长方形的面积。我提供给学生一个面积超过了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这就给学生制造了认知冲突:小正方形不够,该怎么办?经过一番思考与操作,学生生成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完成了似乎看起来完成不了的操作任务,并悄然建立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模型。小正方形个数从20到12、8、6、5,最后到1个,学生经历从数面积单位到用面积单位去量,再到用长方形的长乘宽计算面积的过程。就这样,通过巧设认知冲突,助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3.开放探究空间,延展思维路径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是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转变学生“要我说”为“我要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因此,教师要先丢掉自己手中的那根指挥棒,让学生表达。
例如,在执教《植树问题》一课时,把课前探究问题抛给了学生:选取一段路,观察马路一侧的植树情况,看看有几棵树,有几个间隔。把你見到的植树情况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如画示意图等。课上针对各种方案,给学生时间交流,让学生自由表达。有的是两端都种,有的是只种一端,还有的是两端不种。在交流中越辩越明。学生发现:树起树终,树多1;间隔起间隔终,间隔多1;两端不一样的,那一定是间隔数和棵树一样。把课堂前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进入课堂,让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在课堂上自然地流淌到每个学生的心中。教学中,多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把数学教学中的一些知识设计成学生可以探讨研究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感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力。
数学学习活动的关键是启迪思维,采取上述策略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编辑 _ 李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