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土壤须改善,家校社育应一体
2020-10-30吴甡
吴甡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对经济、政治、社会稳定乃至国际关系都造成了严重冲击,对教育的冲击更大。疫情暴发时,我们国家颁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才不过一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它聚焦了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明确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路径和育人方式。《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当下的中小学生寄予厚望,因为到2035年,他们正值二三十岁,正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但疫情的突然暴发,让我们对教育和教育现代化有了重新思考。
疫情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意识到了家庭元素在学生成长路上不可低估的作用。疫情暴发前,学生主要由学校来教育,总体还可以约束。疫情暴发后,不少家庭受到了冲击,因而使得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出现了极大的反差。以刚刚过去的中高考为例,有些学生的中高考成绩理应很好,但由于父母失业、夫妻矛盾等家庭问题造成了这部分学生成绩明显下滑。如果说新冠病毒刺穿的是人体的细胞,造成了健康的受损;那么,疫情刺穿的则是社会的细胞——家庭、让原本脆弱的、焦虑的家庭更显得无助,让这些家庭的孩子的健康成长也随之受到了威胁,乃至发生轻生等让人痛心的事件。
养鱼先养水,种树先改善土壤。如果把立德树人比喻成种树,那么,提升家庭教育就是改善种树的土壤,只有土壤肥沃了,才能种出好树。
当下不少家长缺少教育常识,为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提前报了很多课外班,而疏于对孩子倾听、认真以及在规定时间做好一件事等习惯的培养。在低年龄段,由于知识相对简单,孩子的成绩可能会不错,但隨着年级的升高尤其是上了初中,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以及家庭因素的影响就会凸显,他的分数很可能会逐年下降,他会怀疑家长说的话,甚至出现亲子矛盾。这些都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些规律,需要有专业人士对家长进行指导。
我们知道,优秀的学生大都出自和谐有爱的家庭,但对于出现问题的家庭,社会有责任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服务,并把它作为一种基本的配套覆盖到每一个家庭,像医院一样。这样,如果家长在孩子教育上出现问题,就有类似的门诊或急诊机构,有专业人士给家长提供服务。
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不能只局限于一两个或一部分家庭的问题,它应当成为一种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立足于当前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难点,促进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紧密配合,全面提高家庭育人水平,在立德树人工作中起到改善土壤的支撑作用。
2018年,北京市率先行动,成立了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明确两大目的:一是统筹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工作纵向衔接,解决大中小幼德育割裂和碎片化的问题,为推动全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提供必要支撑;二是统筹学校、家庭、社会横向协同育人,把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作为公共服务项目来抓。
今年7月,北京市首个“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性实践研究区——北京市东城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中心将主要做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培育一批家庭教育指导师,指导家长了解更多的教育常识。很多家庭教育出现问题,并不是缺少家庭教育理论,而是缺少教育常识。比如,教育的常识之一是大多数优秀孩子的背后有个和谐的家庭,大多数阳光孩子的背后有着和谐的亲子关系。如果家长整天对社会不满,对他人不敬,对父母不孝,甚至为名利不择手段,那孩子能健康成长吗?
二是帮助家长使用正确的方法跟孩子沟通交流。孩子和孩子不一样,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也有不同的特点,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家长该怎么跟孩子交流?最主要的就是要把孩子当独立的个体看,要尊重他们,要培养他们的精神。孩子不是家长的私人物品,也不只是会学习的罐装容器。成人第一,成才第二,成器第三,这三个顺序不能颠倒。
三是服务家长,实现家校社共育。有的家长过于信任学校,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还有的家长对学校教育不屑一顾,这些都不是正确的认识。真正好的做法是学校要主动与家长交流学校教育的原则、方法策略、教育常规等,指导家长如何配合学校;家长也要主动寻求跟学校和谐共进,和谐共生,共同提高。
此次东城区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和8个分中心,构建起“1+8+X”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运行机制,将通过培训校长、培训各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师,使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让家庭教育工作在全区普遍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