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故事三则
2020-10-30
如何“领导”斯大林
【哲理的故事】
二战时期,德军进攻苏联本土,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与上级斯大林元帅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根据敌军凶猛态势,朱可夫认为“有取有舍、积蓄力量、适时反击”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但这与斯大林“寸土必争”想法恰好相悖。从军事上讲,朱可夫判断是对的。但斯大林有政治上的考虑,无论如何不肯放弃基辅这样的重镇。结果是朱可夫被当场解职,发配到基层作战。
朱可夫丢掉总参谋长职务之后,能力、名气都稍逊一筹的华西列夫斯基走马继任。他知道上级习惯于强势管理,所以从不在会上与之争执,但会经常找机会与斯大林闲聊,在喝茶时轻描淡写、漫不经心地谈军事策略。几天后,斯大林布置工作,决策之英明总会得到大家的由衷赞叹,但没人知道这些思路的关键部分是华西列夫斯基的幕后贡献。战后,华西列夫斯基深受赏识,官至极品、位列元帅。(佚名)
【故事的哲理】
但凡老板,大概率是“强势动物”。不然他也领导不了整个组织,应对那么复杂的局面与变化。作为经理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因势利导,用示弱来引导老板。
让水果坏得慢一些
【哲理的故事】
水果如何保鲜,一直是令人头疼的问题。
五年前,扎伊努丁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经营着一家水果店。有一次,他批发了许多质优价廉的水果,堆放在仓库里。可谁料吉隆坡连续下了近一个月的雨,结果水果店亏得一塌糊涂。
一个雨天,扎伊努丁和邻店老板聊天,向对方诉说苦衷。老板惋惜地说:“要是这些水果都不腐烂就好了,那样你想卖多久就能卖多久。”细心的扎伊努丁不禁琢磨着:“水果终会腐烂是自然规律,但有什么能延缓水果腐烂的方法呢?”
反正也一时没了生意,扎伊努丁索性暂时关了店,一头钻进屋子研究水果的腐烂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原来成熟水果接触空气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天然催熟剂——乙烯,而乙烯会导致水果腐烂。扎伊努丁发现很多水果店都在水果表面贴标签,于是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可否开发一种能吸收乙烯的贴纸贴在水果上,让它延缓腐烂速度?
有了这个想法,扎伊努丁干脆关闭了水果店,成立了一家研发公司,专门研制让水果延缓腐烂的保鲜贴纸。
刚开始,他们研发出来的贴纸要么防腐效果差,要么选取的材料不环保、不健康。后来他们发现,氯化钠和蜂蜡以一定配比制成的贴纸,正好可以吸收水果释放出来的乙烯,保鲜效果极佳。
这种保鲜贴纸使用起来也十分方便,适用于大多数水果,人们只需将它贴在水果表面,就可以让水果比普通储藏方式多保鲜14天。而且,它能让水果保持香甜、多汁的口感。
成功研制水果保鲜贴纸后,扎伊努丁的公司开始批量生产这种贴纸。2018年11月,他又在美国设立了办事处。去年,扎伊努丁携水果保鲜贴纸的技术成功打入美国市场,将业务拓展到了美国。(宝谷)【故事的哲理】
企业都在努力寻找蓝海,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成熟,蓝海越来越难找。但如果不断去琢磨细分市场,你会发现仍有大量的市场空间。而在这些细分空间中,会诞生出大量的商机和优秀的“小巨人”企业。
欧阳修不“识人”
【哲理的故事】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善于识人,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人都曾是他举荐的。
北宋嘉祐年间,欧阳修升任参知政事。此时,国子监里有一个监生名为刘几,非常有才,但平时喜欢使用艰涩、怪异的词语作文。刘几又是国子监“学霸”,所以学生们都模仿刘几,形成了一种辞意晦涩、专玩古书里生字僻词的文风。
欧阳修不认同甚至讨厌这种文风,决意痛惩。有次进士科考试,欧阳修看试卷时发现一个举子模仿《尚书》的语调,故作高深:“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欧阳修猜测这一定是刘几写的,于是在试卷后续写了两句:“秀才刺,试官刷。”意思是举子的文辞出了毛病,试官就有权利把他刷掉。他还用红笔把试卷涂抹得红红的,然后让人把这张试卷贴到外面给举子们看。
事后欧阳修得知,这张试卷果然是刘几的。刘几为此事忿忿不平,欧阳修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是在整饬文风,他还觉得这样的举子根本算不得人才。渐渐地,他就把这件事给淡忘了。
数年之后,欧阳修主持一次廷试。有一个名叫萧稷的举子,文风和刘几相似,结果被欧阳修挑刺,名落孙山。不过,另一个举子写的文章非常好,特别是其中的“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这几句话文质兼备,还有音乐的美感,让欧阳修大为赞赏。最终,欧阳修将这个举子判为第一。
试后,欧阳修才了解到,这个举子名叫刘辉,而他不是別人,正是当年被自己刷下去的刘几。原来,被欧阳修痛批一顿之后,刘几反思了自己的文章,文风大变。后来,改了名字继续参加考试。
了解了事情真相之后,欧阳修惊愕了很久。不过,欧阳修非但没有生刘几的气,反而自责不已:自己曾那么厌恶刘几,可对方更改一个姓名、变换一种文风后自己就判他为第一,是不是因为自己在识人的问题上太过主观片面?有了前车之鉴,欧阳修自此不再凭借主观思想裁定一个人是不是人才,而是更加全面客观地考量一个人。(流念珠)
【故事的哲理】
人无完人,事无完美。因此,当组织在做选人决策时,切勿将自己的喜好过多融入考评中,否则很可能“因人废事”。审视一个人、一件事物,要看其对你有用的长处,而非对你无用的短处。
(摘自《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