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校携手,促进区域新优质学校成长
2020-10-30林春腾
林春腾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进行学校改进、促进教育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教育的潮流和趋势。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多所师范大学陆续开展了以学校改进为目的与中小学合作的项目。经过30多年的实践,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价值意义得到公认。通过与大学的合作,中小学校能获得大学的专业引领,突破学校发展瓶颈,同时对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2007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启动了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西城区教育委员会围绕实现“均衡发展的先进区、素质教育的示范区、创新教育的实践区和优秀人才培养的高产区”的工作要求,以“校校精彩,人人成功”为目标,关注每所学校的日常改进,为培育更多新优质学校推出了多项举措,“西城区高校支持小学发展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2010年,西城区教委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寻求建立长期的、多方共赢的合作机制。在项目启动会上,西城区教委提出合作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通过该项目扩大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二是借助高校的智力支持,深化学校办学理念,促进学校文化更新,不断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三是通过项目建构以学校实践为核心、以学校发展为基本取向的校长成长指导模式。
项目每三年一个周期,截止到2020年,已经完成了三期,区域内有28所小学受益,第四期将有21所小学参与。“西城区高校支持中学发展项目”也于2020年启动,第一期有6所中学加入。
作为核心组成员,我参与了项目的全过程,通过梳理反思10年的合作历程,为未来学校与高校继续进行高质量的合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初探阶段:
在实践中提升年轻校长队伍的专业能力
2010年,西城区的小学校长队伍进行了大规模的新老交替,一批年轻而充满活力的校长走向学校最高管理岗位。西城区教委提出要重新思考校长培训、校长发展、学校改进三者关系,建构一种基于学校实际,以学校实践为核心、以学校发展为基本取向的校长成长模式。因此,第一期项目选择的6所小学校长年轻有想法,到任新学校时间不长,教委—高校—小学三方合作的目标确定为“在实践中提升年轻校长专业能力”。
高校专家团队深入学校调研,根据校长提出的学校改进需求,选择了不同的切入点,以持续跟进的方式给予支持。在高校的支持下,校长思考学校整体发展、内涵发展,初步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体系和课程体系。如育翔小学从“育心理念”出发,提出“幸福成长,筑梦飞翔”的课程理念,三里河第三小学围绕学校“尚德聪慧”的办学理念建构了“成长课程”体系,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屬小学构建了“使每一天都有意义”的学校文化理念等。
合作扩大阶段:
结合区域工作重点聚焦三个专题
有了第一期合作的基础,2014年西城区教委决定扩大合作规模,由6所小学扩大到12所小学,结合区域重点工作和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了三个主题方向,即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学校中层干部能力提升和学校整体课程建设。合作按主题进行双向选择,既发挥高校的专业特长,又满足学校发展需求,解决了各方在合作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性的问题。
此阶段,完善了区域合作工作机制的基本框架,区域内的相关工作流程更清晰。如三方签约前,西城区教委要对项目学校校长的工作特点进行分析、对学校需求进行问卷调研、召开校长座谈会讨论合作目标,保证有发展积极主动性并认可项目支持方式的学校优先参与;每年以不同方式为参与项目的学校搭建交流平台。借助西城区教育品牌活动——西城区教育科研月,区教委组织了进步小学的“进步的课程故事”,顺城街第一小学的“学科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前门分校的“快乐20分钟”,宣武回民小学的“以民族优秀文化滋养学生健康成长”,新世纪实验小学的“挖掘课程实践要素,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康乐里小学的“拓展课程N选择,助力成长N次方”等16场项目学校的展示活动,激励学校展示改进成果,扩大项目的影响力。
多元合作探索阶段:
促进区域内教育的开放与融合
为了满足更多学校改进需求,此阶段参与项目的小学数量达到23所。合作方式除了之前的1所学校独立参与外,启动了以组团方式与大学合作的探索。
2017年,西城区成立“小学精品学校联盟”。精品学校联盟由9所小学组成,教委提出以“小学精品学校联盟”为共同体与高校进行合作的设想,一方面促进各自学校改进,另一方面在更大范围内加强校际联系,实现资源共享、文化互助、品牌共建,引导和促进区域内教育的开放与融合,加快新优质学校发展的脚步。
“小学精品学校联盟”与高校的合作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8年)通过组织校长工作坊,为9所学校的校长及干部搭建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在工作坊中,高校师资团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与校长及干部共同探讨“校长如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旨在强化校长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领导意识,丰富校长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知识,掌握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和管理策略。通过学习,各校不仅相互学习借鉴管理经验,并且在专家指导下制定了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规划。第二阶段(2019年至今),根据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规划,高校专家深入学校课堂,以语文、数学、英语3个学科为切入点,帮助学校落实培养规划,并通过听课、评课、组织教学研讨活动,指导教师理性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三年里,120余位干部教师得到了高校专家持续的跟踪指导。
地方行政、高校、学校三方合作,
实现1+1+1>3的效益
西城区小学与高校的合作基于地方行政、高校、学校合作三方的共同利益,并走向规范化、科学化与常态化,实现了1+1+1>3的协同效益。
10年间,西城区共28所小学参加,占全区小学总数量的47%。其中主动要求持续参与项目6年以上的学校占二分之一。在高校支持下,参与项目的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干部管理能力、教师研究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我认为,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
教育行政部门的角色定位清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次提出治理的概念,从管理到治理,虽然仅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相对于“管理”的居高临下,“治理”更强调教育主体的多元性,强调教育治理过程的互动性和民主性。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基于治理理念的西城区教委除了保障资金到位外,不是简单的为政绩考核求快、求结果,而是将自己在项目中的角色定位为以学校改进为本的顶层设计者、激发学校发展内在动力的引导促进者和关注研究的平等参与者。这一专业化领导的角色定位减少了行政色彩,给高校和小学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凸显了合作促进学校改进的共同体发展的实效性。
合作中的三方相互理解与信任。参与各方的相互理解是合作的基础。合作中,大学专家和小学干部教师不仅彼此信任,而且始终对“共同解决问题”的合作充满信心,基于信任的合作机制与工作流程得到不断完善,保证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每期启动时,西城区教委小教科组织小学和大学进行调研,根据需求经双向选择确定参与项目的学校,三方簽署协议后开始实施。实施过程中,大学与小学首先依据合作主题进行充分研讨,细化推进步骤和实施方式,主要在干部管理水平和课堂教学实效两个方面进行学校改进。区教委和大学每年以联席例会、简报宣传、项目研修(工作坊、沙龙)、现场展示活动等不同的形式,组织对话交流,分享和总结学校改进经验。
学校自主发展愿望强烈。西城区实施高校支持小学发展项目的目的是满足学校自身的改进需求,从教育行政部门强制要求的“外源式”改进,变为学校主动思考的“内源式”改进。10年来,28所学校在校长的带领下,始终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有不断进行自我改进的强烈愿望。参与学校在高校的指导下,不仅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尝试“微改进”,而且在各种研讨、培训交流中,踊跃发言,在相互参看中碰撞思想,学习提升。学校的中层干部计划、策划、总结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受到校长的肯定,学校教师的认可。学科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情和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十三五”期间,项目学校立项的各级各类课题数都比以往有明显提高。学校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在会上交流发言、展示课堂教学的人数达百人次以上。
10年的历程,项目学校基于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借助大学专家的理论和研究优势,不断收获着干部教师成长的喜悦,这些成长的力量又成为学校不断发展,向新优质学校迈进的新动力,相信这样的携手共进必将促进西城教育的新发展。
编辑 _ 王雪莉 汤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