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英雄”杨连弟
2020-10-30杨颖
杨颖
杨连弟(1919—1952),天津北辰区北仓村人,中共党员,著名的“登高英雄”,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1师1团1营1连副连长,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2019年荣获“最美奋斗者”国家荣誉称号。
参军入伍 报效祖国
杨连弟从小家境贫寒,他14岁开始帮佣种地,做柜台伙计,15岁到鞋厂做学徒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天津后做三轮车夫。1943年被日伪当局抓去当电业工人,登高架线,终日奔波,不得温饱。1945年8月,八路军冀中军区七十五、七十六团攻占日伪占领的杨村火车站时,杨连弟正在附近架线。八路军严明的军纪、过硬的作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9月,八路军领导的冀中民主政权天津县政府在北仓村开展减租增资、反奸清算斗争,杨连弟主动参加村农民协会,成为积极的农会会员。11月初,国民党政府开始蚕食津郊解放区。杨连弟被迫再次到鞋厂当学徒,不久被解雇,只好重当三轮车夫,后又到建筑工地学做架子工。
杨连弟虽不善言辞,但却胆大心细。1949年,解放天津的战役打响,正在天津城内干活的杨连弟趁天黑爬过护城壕沟跑回北仓,并主动向解放军介绍天津城防情况,随即和弟弟加入到给解放军运送弹药的民工行列。攻城开始后,又与同伴数次冒着枪林弹雨从前线抢救伤员。
杨连弟心灵手巧,搭架子更是工艺超群。每次帮乡邻建房搭脚手架,三四米长的架杆需两人抬起来三人立起来,他却能一人竖起架杆横挪至挖好的坑内。杨连弟精湛的架子工技术,为他日后在抢修铁路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奠定了基础。
1949年3月初,当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布告军队招收技术工人时,杨连弟在家人支持下,与堂叔杨万生及其他架子工工人一起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铁道纵队一支队第一桥梁大队三连的随军职工。3月13日随队移驻河北省滦县。5月16日,铁道纵队改称铁道兵兵团。9月,杨连弟正式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1949年4月,杨连弟所在部队奉命抢修北宁线滦河与安山大桥。该桥为双轨,其中一孔钢梁毁坏,上级要求先保证下行线通车。当时没有大型起重设备,战士们按照“师傅”杨连弟的方案施工,用“在跌落的钢梁下搭枕木垛,用短钢轨代替起重工具移梁”的办法,一举获得成功,保证了大桥的及时修复。
破解难题 登高立功
同年8月,杨连弟又参加了陇海铁路八号桥的抢修工作。八号桥横跨洛阳至潼关段观音堂以西的两山之间,巍然耸峙,桥高45米,为当时全国之最,也是陇海路最大的险工,1944年抗日战争期间被破坏。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曾请美国工程使节团费时两年未能修好,又在仓惶逃窜时将桥彻底破坏,只留下5个高低不平的桥墩。为挺进大西北,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兵团给杨连弟所在团的修复时间只有3个月。要修复这座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把5座高低不平的桥墩墩面铲平。但是在当时没有先进施工设备的条件下,只是攀上墩顶就十分危险,稍有不慎就会掉入深涧,更不要说要在面积狭小的墩顶上施工了。
老工程师们(包括苏联专家在内)开始提出的方案是“架索道用滑轮吊运材料”,因材料难买、两山为石板不能打桩而被否决。后又提出“在桥墩四周搭脚手架”,因需架杆2万根、铁丝5000公斤,而当时洛阳以东的洛河铁路桥被洪水冲毁无法起运再次被否决。因此,如何登上墩顶就成了摆在全团架桥好手面前的难题。
团长动员全团同志一起想办法。杨连弟积极响应团党委关于“把光荣的名字留在八号桥上”的号召,一有空就到桥下仔细观察,他发现每个桥墩每隔三米就有一根修桥时留下的铁夹板,虽有几寸宽,却能勉强站一个人。于是他大胆提出“用长杆钩住圆孔,架单面云梯”的方案,被团党委慎重采纳。杨连弟和18位战友被推为登高勇士。在全团注视下,杨连弟手持长杆第一个攀登,经数小时奋战,杨连弟冒着随时坠落的危险,终于登上了45米高的桥墩。
然而,登上桥墩只是修复八号桥的第一步。紧接着就是把桥墩修复到能架桥的要求。要在墩顶用钢钎、铁锤等传统的作业方法把高出的墩面铲平,需要两个月时间才能完成。杨连弟与排长研究后提出打斜眼、装土药、实施小剂量连续爆破的方案,并得到批准。全连同志轮流登顶打眼,而杨连弟专责爆破。在三天时间内,他以木板为掩护,到檐下云梯上隐蔽,反复爆破百余次,共铲掉26立方米钢筋混凝土,终于完成平整任务。经验推广后,其他墩顶也被顺利平整。全团指战员又一鼓作气,在10月18日架好最后一孔钢梁,仅用59个昼夜,八号桥提前20天恢复通车。为表彰杨连弟作出的巨大贡献,铁道兵兵团党委给他记大功一次,并授予他“登高英雄”称号。
1950年1月15日,杨连弟随部队转战洛阳、石家庄等地。5月,在抢修洛河铁桥时,他提出“用已拼接的钢梁搭空中脚手架”法,冒雨在30米高桥梁上安装吊车取得成功。9月25日,杨连弟参加了在京举行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作为闻名全军的“登高英雄”,他入选主席团,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赴朝作战 屡立新功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杨连弟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兵团,11月赴朝作战。在朝鲜战场,凭借精湛的技术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杨连弟和他的战友们克服各种困难险阻,有力保证了交通大动脉的畅通。
1951年1月,当杨连弟所在部队到达朝鲜的时候,正值第三次战役刚刚打响。前线急需大量的物资补给。而位于平壤东北部作为重要补给通道的沸流江桥被炸断。上级命令四连7天内修复大桥。四连原是线路连,不熟悉桥梁工作,因此请杨连弟指导。刚刚填过入党志愿书的杨连弟马上带战士们赶往工地,细心观察敌机出没规律,指挥战友们首创白天修桥奇迹,提前三天完工。杨连弟和战友们总结的经验被广泛学习应用。2月中旬,上级命令在沸流江左侧再建一座辅助便桥,杨连弟所在连的任务是在桥头挖堑,引出一条铁路支线。天寒地冻,杨连弟所在班工程进展迟缓,每人每天只有0.8立方米。杨连弟和戰友利用休息时间一起攻关,提出采用“先掏心、后挖边、再砸盖”的挖掘方法,使全连工效大大提高,提前三天完成任务。全班荣立集体功一次。3月,杨连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5月,在抢修龙津江大桥时,抢修材料极度匮乏,抢修时间又很紧张。杨连弟冒着敌军轰炸扫射的危险,沿着从桥上垂下的10截钢轨登上17米高的桥墩,取下桥梁枕木40多根。7月,朝鲜著名的清川江桥被洪水冲毁,杨连弟所在连队接到了80天内完成抢修这座大桥的任务。被炸毁的清川江桥3号桥墩离江岸40多米远,又同时遇到了40年一遇的特大洪峰,水流湍急,施工极其困难。杨连弟和战友们奋战30多个昼夜,都未能成功。他没有灰心,一马当先,带领战士们冒着大雨绑杆搭建浮桥。为了不让浮桥被洪水冲走,他们又用钢轨交叉插至江底锚定浮桥。又经过30个昼夜苦战,大桥被修复。杨连弟荣立大功一次、小功二次,他领导的一排也荣立集体功。
在此后的鸭绿江、大同江、沸流江、龙津江、清川江、百岭川等铁路桥梁的抢修任务中,他又多次立功。1951年9月,他同一大批志愿军英模回到祖国首都北京,参加了中央举行的庆祝大會。10月23日至11月1日,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 再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会后,他被批准回乡探亲。旋即,杨连弟随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华北小组赴各地向祖国人民汇报,受到热烈欢迎。
1952年3月14日,杨连弟重返朝鲜前线,此时他已被提升为技术副连长。在抢修百岭川桥时,他带领战士们几天拣回可用物料几千件。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杨连弟和战士们毅然克服困难进行施工,保证了大桥的通车。美国《合众社》为此发出如下电文:“在差不多一年来,美国和其他盟国飞机一直轰炸共产党的运输系统,在北朝鲜仍有火车在行驶……坦白地说,他们是世界上最坚强的建设铁路的人。”
为人民做好事 人民不会忘记
1952年5月15日,杨连弟在朝鲜战场抢修清川江大桥时,被美军飞机投下的定时炸弹击中头部,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3岁。1951年,杨连弟作为志愿军代表回国参加国庆观礼时,毛泽东曾对他说,“一个人只要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就永远不会忘记他”。他牺牲后,被授予“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认他为“共和国英雄”,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朱德、彭德怀、王震、洪学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为杨连弟题词。
对于英雄,人民不会忘记。在陇海路八号桥,桥墩高45米,不但要爬到墩顶,还要在面积狭小的桥墩上实施爆破作业,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技巧。如果没有勇攀高峰、不惧困难的革命精神品质,是不可能做到的。在朝鲜战场的交通运输线上,空中有飞机轰炸、地面有定时炸弹、架设浮桥还遇到40年一遇的洪水威胁,可以说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如果没有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是不可能做到置生死于度外,屡创修桥奇迹的“登高英雄”不畏艰难困苦、勇攀高峰的革命精神和为祖国为人民的献身精神将永世长存!
崇尚英雄,更应学习英雄。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革命战争年代,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的是英雄,像杨连弟一样克服艰难险阻提供后勤保障的亦是英雄。在和平年代,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全国疫情防控一线同样有英雄的身影。逆行出征的医务工作者、坚守岗位的民警、任劳任怨的社区工作者、争分夺秒的工程建设者、加班加点生产防护品的工人、不远千里运输抗疫物资的司机、默默无闻的清洁工人……他们也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壮举,有的可能只是一次坚定而执着的温暖守候,只是一次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只要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都牢记使命和担当,奋力书写好中国故事, 就一定能创造出发展的中国奇迹。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地方党史资料征集处
责任编辑: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