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河北省虹鳟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流行病学调查
2020-10-30刘晓丽
摘 要:近年来,河北省虹鳟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2020年上半年又有所上升,给虹鳟鱼养殖业造成较大危害。为了解该病流行情况,对省内主要虹鳟鱼养殖场和发病场进行了监测与调查。结果显示,引种可能是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原的主要来源,滞销压塘造成的水质恶化成为发病的重要诱因,应引起关注。
关键词: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虹鳟;调查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一种线性单链RNA弹状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主要侵害虹鳟等鲑科鱼类。1985年传入我国东北境内,并大规模暴發,死亡率达100%[2],危害极大,为国家二类水生动物疫病。2020年春季以来,河北省有11家虹鳟鱼养殖场不同程度发病,发病率高、死亡率大,为此对省内主要虹鳟鱼养殖场和11家发病场进行了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其中4家虹鳟鱼养殖场进行了病鱼采样和实验室检测。调查结果如下。
1 调查内容和方法
1.1 监测与调查内容
监测范围为河北省内虹鳟鱼省级原良种场、重点苗种场和主要养殖场等;调查发病的11家虹鳟鱼养殖场。调查内容包括苗种来源、发病日期、发病水温、发病率、发病区域死亡率、经济损失等。
1.2 监测与调查方法
监测方法采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给出的监测方案,对省内虹鳟鱼省级原良种场、重点苗种场和主要养殖场进行采样监测。采样按照GB/T 18088的规定执行,对有临床症状的鱼,体长小于4 cm的鱼苗取整条,若是带卵黄囊的鱼则去掉卵黄囊;体长4~6 cm的鱼取内脏(包括肾);体长大于6 cm的鱼则取肝、肾和脾,对无症状的鱼取肝、肾和脾。采样水温7~10 ℃,采集的鱼组织在4 ℃下冷藏24 h 内送达实验室。采用《GB/T 15805.2-2017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诊断规程》进行检测。调查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和书面调查两种,现场调查为现场通过询问填写调查表,书面调查为发放书面调查表,由被调查单位填写报送。
2 结果
2.1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近年监测结果
除2017年和2019年全省IHN监测未检测出阳性外,其余年份均有阳性检出。河北省近年IHN监测情况见表1。
2.2 调查结果
对4家发病的虹鳟鱼养殖场进行了现场调查并抽取7份样品进行了IHNV检测;对其余7家发病的虹鳟鱼场进行了书面调查。调查显示,全省11家发病的虹鳟鱼养殖场累计死亡虹鳟鱼苗种145万尾、成鱼5 300 kg,发病率29.74%,发病区域死亡率49.71%,直接经济损失104.50万元。具体调查情况见表2。
2.3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检测结果
对4家虹鳟鱼养殖场现场共抽取7份样品进行IHNV检测,其中序号1和序号2分别抽取2份样品,IHNV检测结果为阴性;序号3抽取鱼苗和成鱼2份样品,IHNV检测结果为阳性;序号4抽取样品1份,IHNV检测结果为阳性,见表2。
3 分析与讨论
3.1 流行特点
从监测和调查情况看,与往年IHN流行情况相近,虹鳟鱼在1~3月份水温7~10 ℃时是河北省易发病季节,发病规格包括苗种和成鱼。
3.2 病因分析
3.2.1 病原分析 除序号1为自繁自育外,其余10家虹鳟鱼养殖场的苗种来源均由外地引进发眼卵孵化,分别来自本省异地、山西和辽宁。2家IHNV阳性养殖场,经现场调查,苗种来源完全相同,因此发眼卵本身携带病毒可能性较大。2家IHNV检测结果阴性养殖场,但根据病鱼临床症状,特别是肠道内无食物而充满乳白色或淡黄色黏液,这些黏液样物在5%~10%的福尔马林中不凝固[3],据此初步诊断为疑似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PN)。其他7家虹鳟鱼养殖场未经实验室检测,但根据发病的时间、条件、症状等情况,初步诊断为疑似IHN或IPN。
3.2.2 相关影响因素 受新冠疫情影响,上半年虹鳟鱼销售出现压塘,致使不同规格虹鳟鱼养殖密度都不断加大,在水流量未增加的情况下造成养殖环境逐渐恶劣,为发病创造了条件。
3.3 预防与控制
3.3.1 建立苗種产地检疫制度 水产苗种产地检疫是《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水产苗种管理办法》等法律和规章规定的一项防控重大水生动物疫病、保障水生生物安全的重要制度。根据十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农渔发〔2019〕1号),农业农村部在2019年已经指导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开展水产苗种产地检疫试点工作。河北省目前已经确认157名渔业官方兽医,电子出证系统正在建立中。
3.3.2 加大苗种监测力度 在苗种产地检疫制度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加大苗种监测力度。政府部门应加大政策性补贴,协同技术部门加强对外购及内销苗种进行实验室检测,从源头控制带毒苗种及发眼卵进入养殖环节,为渔民及虹鳟鱼养殖业提供技术支撑。
3.3.3 加强虹鳟鱼病预防措施 虹鳟鱼病毒性疾病目前没有很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预防措施来控制。对外购苗种应索要检疫合格证明;卵运达后要用有机碘消毒处理15 min。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的发生与水温密切相关,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采用提高水温至16~20 ℃的方法进行防控。
3.3.4 加强疫情处置 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强指导,对发病鱼场池塘及时隔离,对死鱼进行无害化处理,养殖工具专池专用,要及时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由于冷水鱼养殖中共用同一水源的养殖场较多,养殖尾水一定经过消毒处理后再进行排放。
参考文献:
[1] 孙红岩,刘文青,赵宝华.鱼类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检测及其防控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4,35(5):90-94.
[2] 牛鲁祺,赵志壮.东北地区虹鳟IHN和IPN流行病学的初步研究[J].水产学报,1988,12(4):327-332.
[3] 赵永欣,刘巍巍,刘敏.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的诊断与防治[J].科学养鱼,2011(2):51-53.
(收稿日期:2020-09-11)
基金项目: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淡水养殖创新团队资助(项目编号:HBCT2018180207)。
作者简介:刘晓丽(1974-),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工作。E-mail:100liuxiaol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