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文化自信及其培育路径
2020-10-30杨柳
杨柳
【摘 要】本文论述大学生法治文化自信及其培育路径,从社会主义法治的必然要求、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体现大学的文化教育功能、大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等方面分析大学生法治文化自信培育的意义;提出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发挥、校园法治文化氛围营造、网络和新媒体的应用、政府机关协同支持等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文化自信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 法治文化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7-0019-03
法治文化一般是历史积累并不断创新的有关法治的群体性认知、心态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包括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法治价值、法治习惯等。法治文化作为文化现象的一种,能反映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体现一个社会主流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并能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法治文化自信就是一种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在法治方面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大学生已经全面进入以“00后”为主体的新时代,他们将亲历、参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坚定法治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大学生法治文化自信培育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法治的必然要求
法治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面进行,而法治文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法治文化自信培育有利于人们认知法的精神推动法治建设。法治并不意味着社会民众对法律条文了如指掌、熟练运用,而是普通群众都能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头脑中,成为言行的思想指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则把当代中国法治的核心理念、核心方法、核心价值凝练出来,具有教化与调控的功能,能在精神与思想深处制约着人们的选择,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大学生法治文化自信的培育,就是帮助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精神内化于心,成为一种坚定的信念;并且身体力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这是全面依法治国之全民守法的重要体现。对于正处于青春冲动期的大学生而言,大学生法治文化自信的培育还是一种很好的理性思维培育,能让他们遇到矛盾冲突时理性思考,避免青春期的冲动、毛躁和冒进,提高综合判断能力。
(二)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
我国学者苏力认为,中国的现代法治不能只靠细密的文字法规和严格的司法体系,而应该与亿万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心态以及行为相联系。换句话说,法治尤其需要14亿中国人的信心和信念。当我国的每一名普通群众都从内心相信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法律价值,相信法治会带来更好的社会生活和秩序;在思维理念里破除人治观念,认同法治,具备基本的法律理性思维;在心态上相信中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正确的,对中国当下及未来的法治道路抱有积极的信心,那么,中国的全面依法治国就会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社会基石。
当前,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及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再是过去象牙塔尖上的少数精英,而已经成为人民群众中一类庞大的群体。根据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我国高校招生790.99万人,毛入学率为48.1%。据官方预计,2019年大学毛入学率将超过50%,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因此,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和人民群众的中坚力量。由于“0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成长的社会环境也相对公平、公正,他们对中国法治道路的信心本来就比长辈强。通过培育大学生法治文化自信,让他们了解中国古代和当代的法律文化,能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法治进程的自信心和参与度,转变成为社会公众对法治政府及依法治国的强大支持力度,化解社会改革方面的阻力,使法治成为全民赞同的选择、全民参与的实践。
(三)体现大学的文化教育功能
大学是现代社会中承担教育功能的核心机构,它的基本功能就是传授知识、传承历史文化,体现文化教育功能,能集中体现一个社会的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追求。由于大学的深厚传统和中心地位,大学在社会的文化选择、保存和传承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文化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思想的指引。大学在传授文化的同時,也会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传承某种观念。
法治文化自信作为文化自信的一个体现,是文化教育的一个目标。大学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让大学生了解我国不同于西方的文化传统与文化形态,认清我国的文化体系与时空坐标,理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神韵,时刻保持历史的清醒与文化的独立。在法治道路的选择上,通过文化教育和知识传授,让大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有几千年礼法结合治理国家的法律传统,有商鞅、韩非子等法家名流,有能与西方罗马法系相提并论但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浩瀚辉煌。大学文化教育还要让大学生清醒地认知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利弊皆有且不适用于中国,中国照搬西方的法律必定会水土不服,理解当代中国需要在传承、借鉴中走出自我特色的法治道路。
(四)大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让学生认同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和主流文化,引导年轻人的价值倾向。大学生刚好处在18~22岁的成人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抓好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就是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意义十分重要。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中西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说就是价值观的不同。文化自信意味着价值观自信。文化自信是倾向于内心和价值观的,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基础。通过接受法治文化自信的教育,大学生才能明白,法治作为一种现代治理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但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选择的法治道路也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法治文化。更要让大学生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中国文化的DNA,其中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法治精神符合我国的历史和社会实际,要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的信心。
(五)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多学科性,涉及政治、心理、道德、法治教育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引导主流价值观的方式,形成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实现法治文化的传播。
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思想观念方面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而在法治社会,社会对人们言行的要求就是符合法律要求和法治精神,从思想上具备基本的法治观念。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培育法治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功能。从结果导向上来看,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呈现出正相关关系,拥有较高法治素养的大学生往往更易于控制、规范自己的行为,因为他们更清楚每一种行为的法律后果,更容易做出符合法律要求而免受处罚的行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了解我国的法治文化,树立自信,培育法律理性,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法治社会,这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体现。
二、大学生法治文化自信培育的具体路径
(一)充分发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在高校,法治文化自信的培育既是政治教育,也是法治教育,包括培育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自信,对中国法律制度的自信,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养成法治思维方式,等等。法治文化自信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充分利用思政课堂开展理论教育。
就法治文化自信的理论教育而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讲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时,可以在讲解“四个自信”理论时向学生阐明法治文化自信也是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然后在第11章“全面依法治国”中,可以介绍中国几千年历史凝聚的法律文化,包括法家思想和法家代表人物及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从而明白中国古代智慧里包含法治的观点,我国有深厚的法律文化传统,法治并不是西方的舶来品。另外,还应重点介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建设,告诉大学生法治是当下中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让学生明白法治只是一种治国手段,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课本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中有6节,全面论述了中国的法治道路、依法治国的格局,更谈到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以及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应充分使用与时俱进的案例开展教学,如2018年推动中国法治进程十大案件之朱振彪见义勇为无责案、2017年推动中国法治进程十大案件之于欢故意伤害案等,让枯燥的理论鲜活生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这些代表性案例感知中国的法治价值,了解法条后面价值和意义,感受到中国法治的频率,真切认同法治文化,从而自发到自觉地对中国的法治道路充满信心。其他几门思政课也可以根据课本做适当拓展。
(二)营造校园的法治文化氛围
社会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而大学校园是一个小社会,也要营造校园的法治文化氛围,法治文化氛围浓郁的校园不仅富有人文气息,而且也更具有历史底蕴。大学校园法治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需要大学管理者依法治校,校内各个部门依法行政的局面,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到规则、秩序意识。比如广西艺术学院依靠信息技术设置网上政务大厅,大量行政事务都可以进行无纸化非接触的操作,充分体现了公开、公正、有序、高效的校园的法治文化。学生社团也要加强引导和管理,社会上曾经有过对学生社团官僚作风的批判,这说明学生社团里面或多或少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因此学校、教师要加强监督,督促学生社团制定好、实施好自治规范,实现良性的自我管理;要求学生干部平等待人,做好同学的服务工作,做好学生表率。
其次通过校园的广播、宣传橱窗等窗口向大学生传递法治中国、法治校园的信息,让学生感受到令人振奋的中国法治变化。特别是校园广播,可以设置法治新闻专栏,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时性、滚动性播报,再通过播报员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播送,入耳、入脑、入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
再次可以通过校园艺术如雕塑、主题文化墙、造型艺术等方式进行艺术化宣传。比如可以制作中国古代瑞兽獬豸的雕塑,给学生感受中国古人对法律的崇尚。像中国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及其名言,可以通过雕塑等艺术手段制成校园一景,无声地传递中华法治文化。还有很多法治小故事,比如商鞅变法时期“徙木立信”、东晋时期“陶母退鱼”等,也可以通过铜画展现,让大学生在艺术欣赏之余,深刻理解故事里的法治理念和我国的法律传统。通过校园法治文化氛围的营造,让大学生的法治文化自信潜移默化、深植于心。
(三)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展开宣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的大学生拥有比“90后”大学生更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他们从小生活在网络时代,4G、5G就是他们生活的日常。开展法治文化自信培育,也应利用好网络技术。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每年都在网络上开展推动中国法治进程的案件评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通过互联网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当下中国发生的有代表性的法治案件,感受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等法治价值,由自发到自觉地树立中国的法治文化自信。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是全方位的,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频等各种“微”产品层出不穷,这对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热衷时髦个性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2017年5月国务院《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里提出,要依托政府网站、专业普法网站和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等新媒体新技术。为此央视新闻精心打造了“两微一端”,最高人民法院开设了官方微博、微信,中央政法委官方新闻网站中国长安网还在2018年入驻快手短视频平台,用短视频开展法治文化宣传,通过新媒体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让年轻人有更多获得感,受到广大青年网友的热捧。
(四)政府机关协同支持高校,为大学生法治文化自信培育提供助力
政府在大学生法治文化自信培育方面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要建成法治政府,政府机关就要成为法治文化宣传的一面旗帜。2017年5月国务院《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提出,国家机关既是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主体,同时也要肩负普法的职责,实行普法责任制。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机关也负有法治文化宣传的重要义务。2019年,南京市司法局就联合各级政府及社会单位,设立了南京市秦淮河管理处水法文化园、秦淮区法院法治文化宣传教育长廊、浦口区泰山法治文化生活体验馆等135个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起到了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此外,政府机关还可以配合高校开展一些法治实践。对于年轻富有挑战精神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喜欢自我体验,自己经历的往往比课堂上教师的理论宣讲更有说服力。根据大学生的这种特点,高校可以联系各级地方法院,组织大学生参加公开开庭,或观看庭审网上同步直播等直观的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官的以案释法,感受法庭的肃穆,体验法官的公允,震撼于违法者的可悲,从而知行合一,提高对中国法治文化和法治道路的信心。
总之,应加强培育大学生法治文化自信,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中国法治道路的发展大势,深刻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形成正确的法治思维,从而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更好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M].孔兆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3]格兰顿,戈登,奥萨魁.比较法律文化[M].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4]魏建国.法治文化:特质、功能及培育机理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2(6).
[5]郑淑芬.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辩证关系[EB/OL].(2016-09-22)[2020-02-20].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0922/c117092-28734010.html.
[6]沈壯海.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EB/OL].(2018-03-27)[2019-12-24].http://www.cssn.cn/gd/gd_rwhz/xslt/201803/t20180330_3893588_1.shtml.
[7]赵爱玲.加强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 实现从自觉、自律到自为[EB/OL].(2017-06-06)[2020-02-20].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606/c40531-29319867.html.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讲好中国故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2020KY11001)
【作者简介】杨 柳(1980—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民商法学。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