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学校的特征、构建及发展路向

2020-10-30荆子蕴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习方式教学理念课程体系

荆子蕴

摘要: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审视未来学校具有不同的内涵,总体包含弹性较大的学校组织、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相互融通的学习场景等内容。当前未来学校呈现出教学场所无边界、学习方式自组织、课堂体现融合性等基本特征。未来学校建设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构建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创建活跃性的教师队伍、创设开放性的学校环境。未来学校发展方向体现为:拥有趋向先进化的教学理念、走向综合化的课程体系、更加活跃化的教师队伍、呈现多元性的学习方式以及出现开放性的学校形态。

关键词:未来学校;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学习方式;学校形态

当今时代,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与学习方法等。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数据将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创新能力成为关键能力。当下的青少年处于正在变革的时代之中,他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都与过去的人们不同,因此,对他们的教育方式、培养模式等都要进行变革。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能够为未来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因此,教育一定要适应这种由科学技术变革所引起的社会变革,并进行自身的变革。从教育概念与学习方式来看,以往主要在学校进行学习,现在还可以在网上、虚拟世界里学习。学习既摆脱了年龄的束缚,也撇开了地点的限制,形成了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新局面,不仅人人可学,而且时时可学、处处可学。

一、未来学校的概念解读

“未来学校”是一个独具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最早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中提到的“森林小学校”“帕克学校”“村舍学校”等,都体现了杜威眼中的未来学校。21世纪以来,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兴起,很多研究者开始探索并研究新型的未来学校。朱永新教授指出,“在未来学校,开学和毕业的时间不再固定,教师的来源多元化、角色多样化,学生的学习是以解决问题需要和个人兴趣为前提的,是一种自发的学习,是大规模的网络协作学习”[1]。尚俊杰教授提出,“未來学校建设包括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变革学习方式和再造教育流程三层境界”[2]。余胜泉教授指出,“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将会出现一些为学生提供更适合的个体需求、更灵活的课程安排的学校,这些学校是从根本上进行重新设计的,而不是根据固定的课程结构或传统的学期来组织的”[3]。

由此可见,未来学校是对学校结构进行的变革,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对技术、课程与空间的融合,逐渐形成一个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体系。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弹性较大的学校组织。在管理方面,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加强社区和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决策;在学习方面,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来组织学习。二是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为一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多种学习方式,有效结合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研学旅游、参观考察以及社区服务等。三是相互融通的学习场景。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之中,校园的围墙在信息技术之下被打破,向学校引入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极大地拓展了学校课程内容,学生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扩大了学习的平台[4]。

二、未来学校的基本特征

未来学校的基本特征体现为打破原有固定的围墙,实现教学场所的无边界化。随着教学场所无边界化的发展,学习方式由传统的他组织走向自组织;教学与技术、课程与课程以及各课程学习中心与育人指导中心等之间的融合。

1.    教学场所向无边界化方向发展

过去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是围在高墙之中的、固定的,如学校、学院等。而今天的“互联网+”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场所,尤其是云网端一体化智慧学习基础设施的发展、协同通信网络的实施等,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同时为他们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未来学校非常重视学习空间的设计,注重灵活性、多样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如国际上通行的几种未来学校:虚拟学校在任何有网络的场所都可以进行学习,打破了教室空间的限制;KLS连通了课堂与实验室,通过设计特定的活动空间来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体验;达芬奇学校以社区、企业、工厂等真实工作环境为学习空间。未来学校将“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无缝地融合到学校环境之中,让每一位学习者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学习支持并进行学习”,这种移动式的数字化学习与传统意义上的教授关系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及方式等。未来地球上的各种公共场馆、商业中心、社区、医院以及交通等都是互联互通的职能存在,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在这个虚实融合的社会空间里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

2.    学习方式向自组织化方向发展

家庭、社区、医院、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都可以是构成未来学校的教育节点,这些相互联通的节点作为课程学习中心能够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服务。在目标任务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与课程内容,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与进度,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这种学习安排使传统的他组织学习转化为一种自组织学习状态。学生的入学年龄不再受国家的统一安排,学习具有更大的弹性,学生可以根据指导中心与家长的引导,自行选择不同的年段去学习。育人指导中心也不再统一规定学生的上下学时间与具体的学期限制,不再统一安排寒暑假,学习以自组织为重要特征,一切根据学生的发展状态与现实需要来进行。这种自组织式的未来学校不仅能够促进学科与活动课程的开展,还能够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那种课程氛围是无可替代的。有研究者提出,未来学校将会出现学分银行的模式,即一个人一生所经历的所有学习活动与学习过程都将记录在学分银行之中,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提取,以互联网+新社群的形式,可以处处学习、时时学习,深度融合学生、家长及教师的成长。

3.    未来课堂向融合型方向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课堂向无边界化发展,呈现出更多的融合性。首先,课堂教学与技术融合。信息技术时代,技术存在于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犹如水乳交融,交相呼应。其次,课程与课程的融合。一方面表现为基础课程与个性化课程的融合,即在未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是融合在一起的。另一方面体现为各门学科课程的融合,未来学校所进行的课程不再明确区分物理、生物、化学、数学等学科,而是通过任务、项目等的实施来渗透各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与项目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并应用各类相关知识,在真实世界与抽象概念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各课程学习中心与育人指导中心的融合。在未来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会有很多能够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的课程学习中心,如艺术创意中心、STEAM创新中心,等等。育人指导中心根据国家要求设置学生所需的各种课程,引导其到各课程学习中心学习。各课程学习中心也会通过相关教师、技术人员以及设施设备等之间的互相协作进行融合,共同开展技术支持下的深度学习,进行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5]。

三、互联网思维下未来学校构建行动

未来学校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与时代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一要构建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之间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二要创建活跃性的教师队伍,通过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与创造性,增强教师队伍的活跃性;三要创设开放性的学校教育环境,拓宽开放性的学校空间,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1.    构建综合型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综合性,是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首先,加强学科之间的综合性。即在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联系和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如数学教师在教数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联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方面的知识,将各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起来。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由哪一门单独学科的知识就可以解释清楚或者完全能够解决。其次,设置综合课程。当前我国现行的综合课程主要是在选修课程与地方课程中开设的现象教学、项目教学、问题教学、STEAM教学及创客教育等。但有些国家正在或者已经取消了单科课程,实施综合课程改革。我国也有部分学校正在进行综合课程实验,已经编制出从问题出发的综合课程教材。最后,增强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包括各种课题的调研报告、研究性学习、各种社会实践等内容。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大力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以此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6]。课程体系的综合化实际上就是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要依据学生、学校及地方的差异性来选择和确立课程结构。

2.    创建活跃型的教师队伍

教育是一種创造性的活动,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着组织者与实施者的角色,在教育理念与实践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真正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就一定要尊重教师的创造性,而创造性源于教师的自主性和对事业的激情。因此,未来学校在顶层设计中需要最大限度地赋予教师自主创造的空间,最大限度激活教师的创造激情,以此来激活教师而不是限制或约束教师。未来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从提供教学资源向组织与整合教学资源的转变,从传授知识向指导学习的转变。有学者指出“,在未来学校发展中如果没有技术的运用,就不会有优的教育。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在未来教育中加强现实的传统学校与虚拟的网络学校之间的有机融合。”从某种程度来看,信息技术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辅助教学,但“不管信息技术发展得有多人性化、智能化,机器永远都代替不了人类。所以,未来教师之间的核心竞争力便是教师个人所具有的独特性”。从专业发展视角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培训渠道是“未来教师空间站”,这种培养模式以高校为中心站,以中小学为地面站,突破传统教师专业发展受空间、时间的限制,通过网络技术将中小学与高校联通,实现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提升的目的。

3.    创设开放型的学校环境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所需的大量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毫无例外,在未来学校,信息的获取不仅是便捷、容易的,更是高效的。这就需要通过创造开放的学校教育环境来实现所需信息的整合与知识的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相应地,学校教育环境也在发生改变。在未来学校建设中,创建适用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教育环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拓宽学校空间环境,构建“校内学习+校外学习”的环境模式。在未来学校发展中,须打开学校大门,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具体来说,以学校为中心,将校园向四周边缘不断延伸,与周边附近的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博物馆以及体育馆等相结合,实现校外学习。其次,采用“走出+走进”的学习模式。创建多元开放、一键互通、多方互动的校园环境矩阵,提供开放式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打开各道门窗,在校内学习的基础上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实践进行学习,拓宽视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再次,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重新整合学校环境资源,形成无纸化校园电子办公、构建线上线下学习模式,将学习环境从物理空间延伸至虚拟空间,实现学校环境无边界化。

四、未来学校的发展路向

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表现为:一是拥有趋向先进化的教学理念,在理念上与国际教育接轨;二是呈现多元性的学习方式,单一的学习方式不再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而要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进行深度学习;三是出现开放性的学校形态;四是呈现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模式。

1.    迈向先进化发展的教学理念

未来学校改变了以往的教学观念与模式,在信息技术教育的支持下重视课程理念的改革与创新,为了让教学更好地体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综合考虑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等。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开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双主”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与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开展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教育,大力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当今是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未来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将最新的信息技术引入到课程内容之中,不断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与知识领域,以此来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所使用的媒介信息同时代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使我国中小学教育走上信息化发展道路,并与国际接轨。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通信技术素养”,这既是人们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需要具备的跨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手段,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使灌输式的教学做得更好,而是为了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的创造潜能来创造更好的教学,让教学过程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以此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

2.    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学习方式

未来学校提倡以“服务学习”“问题学习”“体验学习”以及“项目学习”等为核心的深度学习,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真实的创造与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采用学科专家的方式、态度与实践去不断进行探索,以创造者、探索者的身份去理解学科,发展学科思维。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学无边界、学无止境。在信息时代,知识海量,所以并不是学习的知识越多越好,而是获取自己最需要的知识;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取知识,而且要提取正确有用的知识;不仅要做信息加法,还要善于做信息减法;不是死记硬背所有知识,而是通过人工智能海量搜寻、动态整合,最终优化知识。教师应用互联网技术,采用差异化施教、个性化指导、品质化发展的方式,让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跨学科、超时空的人工智能中达到模拟训练、情境感应、因人施教的教学境界,真正培养出“将短板补上、把长板拉长”的实用性人才。在未来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终身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学习伙伴的关系,双方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成长。另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扩大和拓宽了学习交流的途径与渠道,将学校、社会、教师、学生及家长链接成新学习社群。这种学习新社群重构了学习生态,使这些学习主体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形成“生命成长共同体”[7]。

3.    趋向开放型发展的学校形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未来的学校应该具有更加多元、开放的形态,无论是学校布局、校园环境、教室格局,还是教学模式、方式等,都应该适应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未来学校的学校布局、校园环境、教室格局等应该有所变化,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要运用信息技术和其他先进的人工智能设施设备等,以此来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学校的信息技术化水平。具体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開放的学校空间。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打破学校固有的围墙,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使学习场所打破界限,走向多元化;二是开放的学习时间。未来学校打破了原来固定的学习时间表,不再统一规定每一学期的开学、放学时间,也不再固定每天的上下学时间,学习时间更加自主、自由;三是开放的学习者。未来学校将会打破原有的年级与学籍限制,不再依据年龄来统一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与学习状况来自由选择不同的年段进行学习,每一位学生都向终身学习的方向发展。目前比较流行的开放性学校形态主要要创客空间、STEAM教育、项目学习等[8]。

4.    体现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模式

尊重、体现个性是今后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能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他自己,是衡量教育好与坏的根本标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智能终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的出现,为未来学习个性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将成为未来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有研究者指出,未来学校最重要的资产将会是数据。学生在未来学校进行的所有学习活动及过程记录都由课程学习中心将其汇总到育人指导中心数据库。每一位学生的所有学习记录都会由分析系统生成学习统计图表,并及时推送给学生、家长、教师。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教师不再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来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而是根据有效的客观数据来指导学生的学习。这种大量的数据统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育人指导中心能够依据大多数学生的真实生活状况重建课程体系,开设更科学、合理的课程;其次,教师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为每一位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体系[9]。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关于未来学校的思考[J].中小学校长,2016(03).

[2]   尚俊杰.未来学校建设的三层境界[J].基础教育课程,2014(23).

[3]   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

[4]   曹培杰.未来学校的变革路径——“互联网+教育”的定位与持续发展[J].教教育研究,2016(10).

[5]   祝智庭,管珏琪,丁振月.未来学校已来:国际基础教育创新变革透视[J].中国教育学刊,2018(09).

[6]   张欣.未来学校的特色理念:特色体系与特色品牌[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8(06).

[7]   刘军.智慧课堂:“互联网+”时代未来学校课堂发展新路向[J].中国电化教育,2017(07).

[8]   刘根平.信息化创新:引领未来学校变革[J].中小学管理,2015(02).

[9]   曹培杰.未来学校的兴起、挑战及发展趋势——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学校结构性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7(07).

【责任编辑 王颖】

猜你喜欢

学习方式教学理念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