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生活化理念,助推幼儿科学活动的深度学习
2020-10-29周静微
周静微
【摘要】或许很多人看来,科学对幼儿来说是高不可攀的,但是它却是学前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幼儿就是天生的科学家、探索者,他们天生的好奇心、探究欲,会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感官不停地探索世界的奥秘。早期的科学学习为幼儿一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基于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科学活动,从当前幼儿科学活动现状分析、幼儿科学活动的實施策略两个方面,阐述了幼儿科学活动中深度学习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科学活动;课程游戏化;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0)26-0058-02
随着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深化,在江苏省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核心概念为:“自由、自主、创造、愉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幼儿要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今天,大家已经形成了“科学的核心在于探究”这一共识。在幼儿园的一线教育活动中,科学教育活动也常常给教师很大的压力,每一次活动前都要做足功课,再进行活动的开展、反思等。
一、幼儿园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师“功课”不到位,科学性错误频发
科学活动具有严谨性。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学龄前的幼儿,但是也不能忽略它的正确性。每一次科学活动前,作为教师都要做一定的“功课”,收集一定的相关资源。但是现在很多活动中常常会出现教师不知道如何提问,面对幼儿的回答也不知道如何解答的现象,导致科学活动趋于形式化,走过场。
(二)忽视生活取材,错过观察探究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学也不能脱离生活。科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作为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中常常会开展一些评比展示活动,很多时候要求根据一个主题设计科学活动,而很多科学活动,基本上是以教师设计为主,忽略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忽略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兴趣。
(三)走“模式套路”,实际意义甚微
说起科学活动,很多教师都喜欢把科学活动的组织模式固定为一定的模式:假设——验证猜想——总结评价,而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例如在小班,幼儿虽然能够进行猜想,但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要猜想,也不理解猜想的意义。如果教师不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在小班便开展类似形式的探究活动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幼儿科学教育的策略
以大班《小蚂蚁》的主题活动为例,简述幼儿科学教育的策略。主题活动的过程简述:
1.你认识蚂蚁吗?活动旨在:通过回顾,能用语言大胆表述对蚂蚁的原有认识,明确研究的方向。
2.哪里有蚂蚁?活动旨在:能猜想并记录下蚂蚁的生活环境,并通过搜索去寻找蚂蚁,记录下蚂蚁的行踪,最后通过整理了解蚂蚁喜欢的活动场所。
3.观察蚂蚁。活动旨在:通过放大镜观察蚂蚁并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了解蚂蚁的基本特征。
4.蚂蚁喜欢吃什么?活动旨在:在实验的帮助下了解蚂蚁喜欢吃的食物,探究蚂蚁的觅食活动。
5.蚂蚁的家。活动旨在:观察规划蚂蚁巢,丰富对蚂蚁家族的认识。(1)关键:提高教师的科学专业知识。一个全面理解科学内涵,梳理正确科学观的教师,会将幼儿科学知识的获取和他们科学探究的过程结合起来,并且还会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幼儿的科学态度。就《蚂蚁》这个主题活动而言,教师首先需要对蚂蚁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等有很深入的了解,对活动中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方式有所把握,帮助幼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基础:围绕核心概念取材,引导深度学习。在幼儿阶段,科学教育的内容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三大核心科学概念,这三大核心科学概念又包含了不同的关键经验。就《蚂蚁》的主题活动来说,这一系列的活动并不是随意开展的,而是富有逻辑的,以幼儿的探究兴趣为中心,以幼儿科学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为依据开展的。对大班幼儿来说,对蚂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但是这些认识只是浮于表面,还在很粗浅的层面,缺乏深入的探究。(3)重点:恰当的帮助指导,提高科学探究能力。《j旨南》指出,大班幼儿能够在成人的帮助下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执行。《蚂蚁》的主题活动,围绕探究过程、教学过程中幼儿获得的经验而进行,强调教师在探究活动中的引导价值,为幼儿搭建支架,对幼儿进行引导和提升,让幼儿得到启发和帮助。
总之,科学教育在学前教育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幼儿的科学教育是幼儿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和社会的主要途径,只有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多动手操作,才能引发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使幼儿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责编 黄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