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0-10-29张喜华常红梅

教育与职业(下) 2020年10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张喜华 常红梅

[摘要]随着国家发展需求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培养在专业拓展、培养模式、教学资源、培养质量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在非通用语种逐年稳增,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高职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培养在专业定位与市场需求、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建设、国际化发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明晰人才培养定位,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从校内外两方面着力,打造高素质“双师型”队伍;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优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发挥语言优势,抓住合作机遇,促进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非通用语专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张喜华(1969- ),女,湖南南县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北京  100024)常红梅(1967- ),女, 山西太原人,北京开放大学,教授。(北京  10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重点课题“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外语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DAA19068,课题负责人:常红梅)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20-0103-05

2014年12月13日召开的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上,非通用语种人才缺乏的问题引起了热议。“‘小语种语种虽然‘小,需要的人才却很多。这次会议还出台了《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意见》——目前和我国建交的175个国家中,通用的语种约95种,而我国仅能开设54种语言课程,预计到2017年,这个空缺将被完全填补。”①留学工作会议后,2015年各本科院校,尤其是外语类院校大力开展非通用语专业建设,解决国家非通用语人才匮乏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招生数据显示,从2016年起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不少学校开始增设中东欧语种,对接“一带一路”建设需求。2017年应用外语类专业再增设保加利亚语、马其顿语、塞尔维亚语、印地语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方向。截至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先后开设了泰语、俄语等28个语种。过去十年间全国高职院校非通用语种专业方向招生数据基本稳定,招生语种呈逐年递增趋势,各语种积极探索,在专业拓展、培养模式、教学资源、培养质量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也遇到了不同的挑战。本研究反思高职非通用语种专业发展的共性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未来发展提供可能的参考。

一、高职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与市场需求尚需有效对接。不同高职学校的非通用语专业定位大同小异,特色不鲜明,基本上都是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旨在培养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掌握该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专业定位目标中培养的能力具有普适性,对于本科和高职阶段、语言或者非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说都很重要,高职非通用语专业的独特定位特色不鲜明,因而直接导致与市场的对接缺乏针对性。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市场期待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极强的实操能力,能够成为某行业和具体实际业务领域里的熟练工,要求学生熟悉企业实际业务流程,具有极高的岗位匹配度。同理,职业教育中的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本科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有显著差异。

高职非通用語专业定位与当下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不高有两大主要原因:首先,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虽然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的速度较快,但是2015年普通专科学校在校生数为1048.61万人,没有达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制定的目标,要达到2020年的目标也存在难度。”②可见,报考高职专业的学生人数并不理想。其次,高职外语教育与本科外语教育有趋同的现象。我国非通用语教育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开设的语种在本科院校中均有开设,优质生源向本科院校集中。高职院校在开设各语种时或多或少会参照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在某种程度上以本科课程设置为导向或追求的目标,结果丧失了高职非通用语专业的鲜明定位,从而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与市场对职业技能人才需求不吻合的状况。以西班牙语为例,“如何与本科毕业生抢岗位,增加就业率,是高等职业教育西班牙语专业面临的挑战”③。此外,日语和韩语专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受传统日语教育的影响,商务日语专业教育存在专业定位不明确,专业面向不清晰的情况。”④日韩语种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招生人数位居前列,但国内市场需求的日韩人才有限,日本和韩国市场需要的中国高职技能人才更是有限。目前国内本科日语专业的发展也开始转型,将日语和日本高端技能技术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高职日语和韩语技能人才培养与国内国际市场的人才需求出现了严重脱节。

2.“双师型”师资队伍仍要强化建设。根据2019年制定的高等职业学校各语种专业教学标准要求,高职非通用语种生师比不得高于25︰1,“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重一般不低于60%,专任教师队伍建设要考虑职称、年龄比例,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高职院校办学格局要呈现多元化态势,企业社会参与学科、专业建设成为常态,要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对照这一要求,目前的高职院校生师比、教师的年龄和职称结构均存在失衡现象。有些语种专任教师只有1~2人,中级职称以下的教师占95%,“双师型”教师占比不到30%,精通非通用语种又具有商务实践经历的“双师型”师资严重缺乏。这种局面造成培养方案中语言基础课偏多、专业核心课比重偏低、因人设课或课程内容脱离实际业务需求的局面。

高职院校的性质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外语专业的性质和特点与本科院校外语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而教师是这个本质区别中的核心力量。高职非通用语种师资中,大部分教师毕业后直接执教,没有在企业或行业的工作经历,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在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中偏重语言文学内容,偏重通用语言能力培养,难以践行高职非通用语专业的工作过程导向和适用为本、够用为度的原则。高职教育中“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势必导致教学与岗位实际要求脱节,从而出现语言技能和职业能力发展不平衡的人才培养问题。该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发布的“职教20条”中提到,“从2019年开始公开招聘具备3年以上企业经历的教师,酌情可降低学历要求。同时,从2020年起不再招收应届毕业生进入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基于现状,各校在“双师型”教师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3.教学资源建设亟待体系化。教学资源建设以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为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现有高职非通用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结构不清晰,专业方向性课程或专业拓展课程与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各高职院校非通用语专业虽基本按照“基础+核心+拓展”三大课程体系来设置,但三者之间的层次不分明,关联度不高,且有将专业拓展课程取代专业核心课程的倾向。专业拓展课程设置缺乏市场针对性,如市场需求旺盛的国际工程法语等课程,由于教学资源匮乏,只有个别院校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教学时数不足,导致学生语言基础不扎实,实践课程资源不足直接导致学生缺乏与岗位相匹配的技能。

在教材资源建设方面,除日语和韩语教材建设比较完善外,其他语种很少有适用于高职非通用语种的专门教材。西班牙语、法语、德语、俄语等专业大多使用本科教材,这些教材在内容和难度上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没有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主干课程校本教材的建设体系。近年来新增加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专业更是没有基本教材,需要教师东拼西凑,或者借助语言对象国驻华使馆和文化中心的帮助,直接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本科教材和国外原版语言资料可以适当作为教辅资料,用于补充教学。但更为核心的任务是要编写适合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具有体系性和针对性的高职非通用语教材和教辅资料,以满足高职语言人才培养的特色需求。

4.非通用语专业的国际化特色有待显现。非通用语专业和其他专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国际化特色。高职院校新开设的“一带一路”沿线语种国际化办学程度比较高,日语、韩语和东盟语种的国际合作相对紧密。许多院校虽已与对象国开展了教育交流合作,但绝大部分国际合作主要集中在学生交流层面,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仍显不足,形式也多限于学生派出,少有师资交流、合作教研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合作研发等,在高职人才培养的深层次层面缺乏深入的、实质性的合作。职业教育需要国际化,非通用语专业具备先天优势,在办学理念、教学资源、培养环节、教材建设、就业等方面可以与对象国同类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参考和借鉴可能的优势,扬长避短,开拓我国职业教育的新天地。

二、提升高职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1.明晰人才培养定位,精准对接市场需求。职业教育、大学教育和社会各阶段教育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分,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发展需求,因而培养定位各异,实现特色发展。如果从体系和制度的设计上能够差异化选拔人才,有利于摈弃社会偏见,高职非通用语种职业教育将更具内在发展定力,聚焦职业导向和岗位目标,避免盲目发展,避免向本科教育趋同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适用、够用、好用”的非通用语种技术技能人才,对接市场需求。针对市场需求,需要做好三方面的考虑:一是加大外语复语的培养力度,如日语+英语,爱沙尼亚语+英语等模式;二是结合对象国特色,加大外语与非语言专业的复合力度,如日语和动漫,法语和酒店管理,爱沙尼亚语和典型业务,匈牙利语和文化贸易业务等;三是调整招生频次,每三年或四年招收一批,国内外分段培养,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培养效率。

高职非通用语人才培养要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与中东欧国家的国际合作机制背景下,近年来非通用语种有了迅速的发展。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都在纷纷开办沿线国家语种。教育部实行新增专业备案制度以来,简化了新增专业审批流程,具备条件和不具备条件的学校都在竭力开设新语种专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值得肯定,但要实事求是地落实落细才是对学生负责任,对教育负责任。有一些服务区域发展的优秀案例值得借鉴,如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多元化东南亚非通用语种人才,为区域内企业培养东盟语言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交流与发展,以利于增加与周边国家的对话机会,同其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服务首都外事外交需求,开拓性地建立贯通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人才,有效利用合作资源和区域品牌,服务于首都国际交往功能,服务于国家与中东欧人文交流机制。学校抓住机遇,创造条件,在教学和实践中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学校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参加对象国各项文化交流活动,体验、观摩、参与外事外交实践活动,浸入式地进行国际合作,均衡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业务、国际交往能力。高职非通用语人才培养要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把脉服务行业和市场需求。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市场包含国内和国际市场,专业建设的管理者要充分调研,发掘国内外市场優势和潜力,精准定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培养环节,提高人才培养的匹配度,培养国际国内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非通用语专业毕业生就业优势各不相同,在哪些领域的社会认可度较高,在哪些领域就业具有长效发展前景,在哪些领域具备国际合作与发展空间,这些问题都需要培养单位认真调研和分析,既要基于国内外行业和市场需求,又不能短视,需要谨慎论证和发展热门却极具时效性的专业,因为人才培养是长效机制,绝对不能急功近利。

2.从校内外两方面着力,打造高素质“双师型”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两手抓,一方面积极探索现有语言专任教师的转型路径,另一方面加大对业界教师的引进力度。对已有教师可以通过业务技能培训、团队传帮带、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帮助教师转型,学校可以将语言专业教师派往国内外相关公司、企业、外事部门或海外机构进行阶段性的实践与锻炼,参与业务实践工作,熟悉业务流程,提升业务能力。但学校要制定完善的教师企业实践机制,保障企业挂职锻炼教师的利益。同时,学校要引进行业资深人士、专家、企业一线人员等担任行业专家,专职或兼职均可,他们既开展教师培训,又直接进课堂授课。在团队建设、资源建设和实践教学层面发挥引领作用,实现校企人力资源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提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在校内师资受限或编制有限的情况下,还可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聘请一批企业员工,担任学生的职业导师,弥补校内“双师型”教师不足的短板。“现代学徒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技能培训与企业需求紧密衔接,能很快适应岗位需要,加快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速度,大大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有效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⑤学徒制在不少学校已有实践,但还不够广泛。可以通过学徒制的方式,让企业导师充分参与到人才培养中,用企业先进的理念、精湛的业务和优秀的企业文化直接培养技能人才。校内外和国内外教师组成联合教学团队,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从而校内外双管齐下、资源共享,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队伍,有效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优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明确要求“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这一规定为非通用语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指明了方向。

课程体系建设要基于岗位能力,以技能培养和就业需求为导向;坚持合理、精练、实用的原则,突出课程的“实用、够用、好用”。课程体系中包括语言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等,各部分课程比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定。非通用语教材和教辅资源建设有短板也有机遇,学校可以与对象国合作大学和驻华使馆交流,开展中外教师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编写教材和教辅资料。教材资源建设过程中可以兼容并蓄,改编原版教材和本科教材,推出适合高职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特色的教材,建设高职非通用语种独具特色的教材体系。

4.发挥语言优势,抓住合作机遇,促进国际化发展。非通用语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上可以放眼国际,取长补短。以国际化办学理念为指导,“注重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国际知识、国际经验, 促进其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 培养其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知识与技能”⑥。注重与语言对象国的直接合作,能极大提高外语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非通用语高职人才培养环节要抓住国际合作机遇。充分利用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与对象国政府、企业、院校的深入合作,积极探索创建“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外合作建设教学团队、教学资源、国际实践基地等,培养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技能人才,拓展海外就业渠道,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际合作中的人才培养效益,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人才,也为促进“民心相通”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跨文化交流人才。

非通用语高等职业教育的外语特色有利于其直接接轨世界前沿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世界职业教育的直接挑战。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外语职业教育取得了开创性的成绩,尤其是近十年来,非通用语种的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发展。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生。反思问题,探寻对策,非通用语职业教育职能部门和学校要以更加开放、灵活、包容的方式来实践和构建我国当代外语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外语职业技能人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注释]

①沈骑.小语种,冷热之间[N].光明日报,2014-12-18(15).

②和震,张格然.数据视角下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5):21.

③李奇颖.高职教育西班牙语教学管理研究[D/OL].秦皇岛:燕山大学,2013[2020-05-25].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402&filename=1014033446.nh&v=MTI4MjBGckNVUjdxZlllZHNGQ25nVkx2T1ZGMjZHck83SGRYSXFaRWJQSVI4ZVgxTHV4WVM3RGgxVDNxVHJXTTE=.

④邵紅.论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建设[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S1):72.

⑤伍名名.创新“现代学徒制” 推进动漫人才培养——中高职衔接共同探索实践现代学徒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9):248.

⑥刘颖君.非通用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 [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7):137.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8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邓垠.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小语种教育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12):196-197+199.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