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录取通知书
2020-10-29李开周
李开周
完颜麟庆的自传体著作《鸿雪因缘图记》,非常真实地描写了清朝举子看榜和差役送报帖的情形。在科举领域,报帖又名“捷报”,相当于现在的录取通知书。
古代也有录取通知书吗?当然。宋人笔记《云麓漫钞》第二卷记载:“国初循唐制,进士登第者,主文以黄花笺长五寸许,阔半之,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又书姓名于帖面,而谓之榜帖……”宋朝初年,进士登科,朝廷用精美的黄纸制作录取通知书,长约五寸,宽约两寸半,上填考生姓名,下有考官签名。填好以后,用一个稍大的纸袋装起来,纸袋上面也填写考生的姓名。这样的录取通知书,在宋朝叫作“榜帖”。
如今网上流传一些文章,说唐朝就有录取通知书,名日“泥金帖子”。实际上,“泥金帖子”并非官府签发的录取通知书,而是考生在金榜题名以后,写给家人的报喜家信。当时流行用金箔和胶水调和金色颜料,在纸张上写出金闪闪的文字,显得气派和喜庆,故此得名“泥金帖子”。如果硬把这样的家信理解成录取通知书,未免有点儿牵强附会。
宋初的这种录取通知书出现时间不长,就被朝廷主动取消了。为什么要取消呢?主要是为了省事。古代的官邮系统效率低下,任务繁重,仅仅是寄送公文和军事消息,就搞得差役和邻近百姓苦不堪言,再为每一个中榜考生投递录取通知书的话,负担会更重。从实用角度讲,其实也没有这个必要——古代交通落后,考生考完试不会马上回乡,而是在放榜那天去看成绩,朝廷何必再费劲寄录取通知书呢?
拙著《过一场风雅的宋朝生活》写过宋朝新科进士之间盛行的一种习俗:在公布榜单之后,这些进士都忙得很,忙着聚会、喝酒、刻印《登科小录》。《登科小录》相当于这帮新进士的同学录,上面印着他们所有人的名字、名次、年龄和籍贯,批量印刷,人手一本。印刷费是他们自己凑的,朝廷偶尔也会拨给他们一笔印刷费。
新科进士拿到《登科小录》,会与报喜的信笺一起寄到家里。不严格地说,这份《登科小录》也算是录取通知书——进士们自己印的录取通知书。在南宋大臣洪迈和周必大家里,都藏有北宋时期的《登科小录》,其中周必大收藏的一本《登科小录》封面上还粘了一份榜帖,也就是前面说的由北宋朝廷签发的录取通知书。周必大认为,那是考生粘上去的,将朝廷的录取通知书和进士同年的同学录一起寄给家人,家人将它们珍而重之地收藏起来,世代相传,激励子孙。
周必大也是进士出身,但他中进士时可没有收到过朝廷签发的录取通知书。如前所述,录取通知书在北宋前期出现,到周必大那个时代,已经消失了两百年左右。好在南宋闲人不少,有人专门给考生印发和寄送录取通知书,以便得到赏钱。《梦粱录》第二卷《荫补未仕官人赴铨》记载:“盖临安辇毂之下,中榜多是府第子弟,报榜之徒,皆是百司衙兵,谓之‘喜虫儿。”进士榜单刚一公布,就有人赶制出类似录取通知书的喜报,分送到考生住处,称为“报榜”。报榜人都是俸禄低微或者没有俸禄的衙役,他们报榜讨赏,无孔不入,人称“喜虫儿”。
“喜虫儿”没有丁资,为了及时获得考生的录取信息,还要向考官行贿,还要出钱刻版,请抄写员誊录考生姓名,最后骑上快马满城分送,甚至跑百十里路送到外地,付出如此巨大,无非是为了多赚赏钱。与此同时,他们的内部竞争也非常激烈,每科进士得中者最多几百人,而分送喜报的“喜虫儿”可能有上千人,谁消息灵通,谁的腿快,谁才能抢到活儿,否则很可能血本无归。
由此可见,古代的录取通知书并不仅仅是一张纸,还由它产生了一门生意。
(选自《视野》2020年第10期,有校改)
(插圖/于焕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