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黄散联合中医穴位疗法及护理干预对产褥期急性乳腺炎的疗效影响分析

2020-10-29吴波余恭飞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南昌33000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南昌33000

江西中医药 2020年10期
关键词:乳腺炎乳房穴位

★ 吴波 余恭飞(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 南昌 33000;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 南昌 33000)

急性乳腺炎属于乳腺管及周围结蒂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患者通常伴有体温升高、局部脓肿及乳房肿痛、红、热等症状,是因乳房化脓性感染所致[1]。该病在产后第2-6周较常见,相关资料显示,哺乳期女性出现急性乳腺炎几率为33%,且极有可能转为乳腺脓肿。以往对急性乳腺炎多通过抗生素治疗,但需要暂停哺乳,对产后恢复及新生儿生长发育不利[2]。急性乳腺炎在中医中归属于“乳疽”、“乳痈”范畴,与胃火炽热、肝气郁结及乳汁不通等因素有关[3]。三黄散药方组成主要为大黄、黄芩及黄柏,具有消肿止痛作用。本研究对产褥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采取三黄散、中医穴位疗法与护理干预联合治疗,分析该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4例产褥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均4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22~37岁,平均(27.15±2.67)岁;初产妇34例,经产妇8例;单侧乳房发病32例,双侧乳房发病1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3~37岁,平均(27.09±2.71)岁;初产妇33例,经产妇9例;单侧乳房发病31例,双侧乳房发病11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本研究已获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由临床诊断后确诊为急性乳腺炎;乳腺皮肤均存在肿痛红热情况;患者均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体温超过38℃;WBC低于9.5×109/L;存在其他严重器官疾病及血液疾病者;精神疾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者;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

1.3 方法 对照组予以中医穴位治疗,并辅以护理干预,具体内容:(1)中医穴位治疗:患者保持放松状态,医护人员坐于患侧,单手托患侧乳房,以另一只手拇指与食指轻捏住乳头后进行多次抖动,并以双手的拇指指腹按摩肩井、太冲、乳根、复溜、少泽及天宗等穴,注意力度需均匀,保证穴位有酸胀热麻感,平均每穴位按摩4~5 min,总计30~40 min,1次 /d。(2)护理干预:及时疏导患者的负性情绪,对患者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及治疗措施,使患者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治疗;协助患者通过吸奶器排空多余乳汁;加强病情监测,做好体温测量工作,一旦有发热情况则予以物理降温,体温持续过高时予以药物降温;做好用药监测工作,观察用药过程中是否有皮肤过敏情况;为患者按摩及用药时指导其调整舒适的体位,并做好隐私保护。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三黄散治疗,三黄散药物组成为大黄、黄芩与黄柏,将其等量磨粉后加冷水制成糊状,涂抹于乳房肿痛处,涂抹约0.5 cm厚,范围超出肿胀区域的1~2 cm,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7 d后评估疗效。

1.4 评价指标 (1)疗效评估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患者症状均消失,白细胞计数正常,肿块完全消散且排乳恢复正常视为治愈;患者症状与体征明显减轻,肿块消散超过60%,排乳基本恢复畅通,白细胞计数正常视为显效;患者症状与体征有好转,肿块减小,排乳部分畅通视为有效;患者经治疗症状与体征未减轻,或形成脓肿视为无效。并将各疗效利用数字评分:治愈(0)、显效(1)、有效(2)、无效(3)。(2)症状评分:评估两组治疗前、治疗7d时局部皮温、疼痛程度及重度程度、硬度等情况,0~10分,评分越高代表症状越严重。(3)以细胞计数仪统计两组治疗前、治疗7 d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治疗疗效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疗效对比 例

2.2 症状评分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治疗后症状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对比(,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n=42) 9.02±1.11 2.41±1.40 23.977 0.000对照组(n=42) 8.97±1.09 4.69±1.51 14.894 0.000 t 0.208 7.176 P 0.836 0.000

2.3 实验室指标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治疗后WBC、CRP值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实验室指标对比()

表3 两组实验室指标对比()

WBC(×109/L) CRP(mg/L)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2) 13.67±2.05 5.88±1.67 63.18±9.2112.39±5.09对照组(n=42) 13.71±1.97 7.13±1.72 62.75±9.1724.88±3.47 t 0.046 3.379 0.214 13.140 P 0.964 0.001 0.831 0.000

3 讨论

中医学将急性乳腺炎归属于“乳痈”“乳疽”等范畴,常因乳头破损导致外邪入络,又因厥阴之气不行,肝郁胃热,加上情志不畅,导致气血瘀滞,最终化热成痈[5-6]。当患者发生急性乳腺炎,通常心理负担加重,且患者常因疼痛而抗拒哺乳,使病情更加严重。因此,软坚散结、通乳活血是该病治疗的基本原则。

中医穴位疗法,可通过穴位按摩起到疏通乳腺的作用,能够消除乳房肿胀硬结,改善泌乳情况。太冲穴为肝经腧穴,此穴对五脏六腑与经脉气血均具有疏通作用;肩井为阳维脉、足阳明及手足少阳交会穴,可消肿痛与郁火;乳根是足阳明胃经穴,能够宣肺利气、化瘀通乳;天宗和少泽均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穴,天宗可理气消结、舒筋活络,少泽对闭塞乳腺具有疏通作用,可活血行气[7]。通过对患者进行穴位按摩,可将淤滞乳汁排出,疏通乳腺,消除疼痛。三黄散药方组成包括大黄、黄芩及黄柏,其中大黄可泻下攻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功效,可通经散瘀,对于疮疡热毒具有良好成效;黄芩与黄柏均可有清热燥湿之效,而黄柏同时具有解毒疗疮之效,黄芩可泻火解毒[8]。将3种药物联合使用,则可发挥消肿止痛、软坚散结及清热解毒作用。与穴位按摩则可发挥协同作用,优势互补,有效消肿散结。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及WBC、CRP值均较低,提示对产褥期急性乳腺炎应用三黄散联合中医穴位疗法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与白细胞计数。此外,本研究在两组治疗期间予以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心理疏导、病情监测、排乳指导及体温护理等措施,有助于提升患者遵医行为,提高治疗及护理依从性,保障患者生理与心理均处于最佳状态。评估两组疗效发现,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治疗疗效评分较低,表明对产褥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实施中医穴位疗法结合护理干预的同时加入三黄散治疗的效果更显著,可促进症状缓解。

综上所述,三黄散、中医穴位疗法及护理干预联合用于产褥期急性乳腺炎患者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促进症状改善,降低炎症反应与白细胞计数,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乳腺炎乳房穴位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关爱乳房健康 从认识乳痛做起
母乳喂养需要清洁乳房吗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长着乳房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