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2020-10-29曾柳苑管癸芬刘桂妹方琼丽魏丽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510260
★ 曾柳苑 管癸芬 刘桂妹 方琼丽 魏丽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广州 510260)
腰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骨科常见疾病之一,因腰椎间盘髓核突出,压迫其周围神经组织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可造成患者腰部及下肢的疼痛麻木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大多选择非手术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手段为消炎止痛、脱水、牵引、功能锻炼、中医中药等。近年来保守治疗中的中医外治法,如针灸、艾灸、烫熨、灌肠等越来越得到患者认可。如朱咏梅等综述了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疗效甚佳[1]。
笔者拟对以腰痛为主要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自制中药灌肠液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探究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其获效甚佳,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我院中医科病房以腰痛为主要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4.7±5.24)岁;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5.3±4.82)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受试者全程参与并配合治疗,无中途退出实验情况。
1.2 诊断标准 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为依据,病症表现包括:①病史:急性扭伤外伤史或慢性腰部劳损史;②症状及体征:腰部及下肢有疼痛、麻木,伴随急性或慢性反复发作,有脊柱侧弯,下肢坐骨神经通路有压痛症状,浅感觉有减退,直腿抬高及牵拉试验阳性;③所有病例行CT及MRI均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1.3 纳入标准 与上述诊断标准相符,对于本次研究知情,且已经签署了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腰椎间盘突导致或合并有椎管狭窄;②存在腰椎器质性及其他病变,包括:椎体滑脱、椎管(骶管)囊肿、椎体骨折、肿瘤、结核;③心血管、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存在严重疾病;④肝肾功能不全及凝血功能不全者;⑤有消化道出血及溃疡史;⑥存在精神障碍;⑦存在本研究治疗药物过敏史;⑧存在软组织外伤兼骨折、肌腱韧带断裂、重要脏器破裂等;⑨女性正处于妊娠、围产期;⑩依从性较差,无法配合研究及接受灌肠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①20 %甘露醇注射液125 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g静脉滴注(qd),滴速控制在120滴/min,5 d为1个疗程;②美洛昔康片(莫比可片 勃林格殷格翰7.5 mg po qd),7 d为1个疗程;③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耐信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20 mg po qd);④配合针刺及卧床休息;⑤治疗期间复查1次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并关注消化道的耐受情况。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中药保留灌肠。中药灌肠方剂:白术24 g、茯苓30 g、泽泻24 g、大黄12 g后下、桂枝12 g、桃仁10 g、红花10 g、杜仲18 g、断续24 g、蜈蚣1条、白芍24 g、甘草9 g、肉桂6 g焗、当归12 g。方剂中的中药材均取自本院中药房,经电子剂量称精确称量。将上述方剂浓煎取汁150~200 mL(大黄后下10 min、肉桂焗10 min)按要求温度38 ℃~ 40 ℃。嘱患者左侧卧位,按常规灌肠方法进行操作,灌肠液的速度严格控制在30~40 mL/min。保留 30 min~2 h,每日下午 1次,连续7 d为1个疗程,同样治疗期间复查1次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并关注消化道的耐受情况。
2.3 评价指标
2.3.1 观察指标[3]选择腰痛作为观察要点,采用VAS作为测量受试者主观疼痛感觉的标准。视觉模拟自评量表(VAS):分值0~10分,轻微疼痛(0~3分),一般疼痛(3~6分),剧烈疼痛(≥ 7分);评分越高,证明疼痛越剧烈。
2.3.2 疗效标准[4]依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指标”。①治愈:腰腿疼彻底消退,直腿抬高试验呈阴性;②显效:腰腿疼基本消退,无压痛点,直腿抬高试验呈阴性;③有效:轻微腰腿疼,直腿抬高呈疑似阳性;④无效:腰腿疼无任何好转,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
2.4 资料收集方法 治疗前实验员对受试者统一进行症状评估及疼痛评分评定,治疗满一疗程后由同一实验员再次进行症状评估及疼痛评分。每次评估均按照评价指标严格执行,并记录数据。
2.5 统计方法 数据收集后经两人核对录入,使用SPSS 20.0软件,采用频数、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用卡方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观察指标对比
3.1.1 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降低,且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有显著治疗效果。治疗前后VAS评分组内比较可见,观察组患者经联合治疗后,VAS评分值下降幅度高达(4.61±1.48),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97±1.56),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n=30)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n=30)分
注: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前后下降值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后下降值观察组 6.54±1.44* 1.93±0.16** 4.61±1.48***对照组 6.79±1.40 3.82±0.49** 2.97±1.56
3.1.2 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有效率为90.0 %,对照组为66.67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0.285,P<0.05。见表 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30) 例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30)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观察组 5 16 6 3 90.00*对照组 3 6 11 10 66.67
4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多因腰椎间盘各位置产生不同程度的退化,于外因影响下,引起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向外突起,刺激周边的神经组织,以致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脊髓引起的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症状[4]。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工作方式的转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祖国医学把腰椎间盘突出症归属于“腰痛”“痹证”范畴。《诸病源候论》中描述: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以为也,劳伤则肾虚,虚则受于风冷,风冷与正气交争,故腰脚痛。所以外伤以及风寒湿邪是主要导致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的原因。《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描述:腰痛的根本性原因为肾虚,而其标为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结合中医传统认识,本病治疗应以补脾益肾、利湿化瘀、行气活血、散寒止痛为原则,并结合灵活的辨证施治。
中药保留灌肠法,始创于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唐代以后得以沿用和发展。黎敏等认为保留灌肠通过直肠给药,具有药物不经消化道进入,能降低胃酸及酶对药物产生的伤害、避免了药物对肝脏的损伤,局部用药浓度高,能有效缩短炎症消退时间等优势[6]。
在古人的病机认识基础上,我科在查阅大量文献,针对腰痛的“湿,瘀,寒,虚”等病机,考虑到临床症状集中在“腰痛,下肢牵扯痛,腹胀便秘”,结合西医脱水消炎、抗骨质疏松理论,研制了具有健脾利水化湿、活血化瘀、散寒通络、缓急止痛、补肾壮骨作用的中药灌肠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本研究观察组中使用的中药灌肠方剂药物包括白术、茯苓、泽泻、大黄、桂枝、桃仁、红花、杜仲、续断、蜈蚣、白芍、甘草、肉桂、当归等,该方由“五苓散,桃核承气汤,芍药甘草汤,桃红四物汤等”经典名方化裁而来,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水化湿,大黄、桃仁、当归、红花活血化瘀,桂枝、肉桂散寒,杜仲、续断温肾壮骨,芍药、甘草缓急止痛,蜈蚣入督脉而通络止痛,而大黄、当归、桃仁又有通便之功。全方祛湿利水、补肾壮骨、行气散寒化瘀止痛与西医“脱水、抗骨质疏松、消炎止痛”异曲同工。加之中药保留灌肠给药,药物通过直肠粘膜吸收达到高药物浓度、高生物利用率,而且直达病所,药效显著。
本次研究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腰痛VAS评分分别是(1.93±0.16)分、(3.82±0.49)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 %,较对照组66.67 %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中药保留灌肠结合消炎止痛、脱水、护胃、针灸、卧床治疗的总体疗效更好,充分说明中药保留灌肠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更有效。
中药保留灌肠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临床疗效显著。而且直肠给药,给药途径短、局部用药浓度大、药物吸收迅速、毒副作用小、方法简便、经济实惠,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