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洲林场森林资源开发建设的影响
2020-10-29甘应娜
甘应娜
善洲林场森林资源开发建设的影响
甘应娜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
善洲林场的开发建设为经济和生态建设带来了诸多利益,但是在森林资源开发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影响与破坏。为了更好地统筹林区内森林资源等资源均衡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文章对善洲林场进行了分析,叙述了善洲林场的开发利用现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解决措施。
森林资源;环境影响;资源开发;善洲林场
1 研究背景
森林生态旅游作为能够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低碳产业,在当前资源环境受到巨大威胁的形势下,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广泛认可和高度重视。为了维持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与长久发展,世界各国在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上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以便于更长久、持续地对森林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1]。森林是地球之肺,且森林与人类的发展以及自然界生态平衡息息相关。我国是世界五大林业大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探索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他对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加速推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早日实现而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善洲林场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资源,不仅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对于整个施甸县甚至是保山市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国社联营农场,善洲林场有着重要地位。因此,研究善洲林场森林资源的现有开发利用状况,对未来的预期发展做出规划十分有必要[2]。
2 研究区域概况
善洲林场地处东经99°14′, 北纬24°36′ 之间,位于施甸县以及保山市的南部,平均海拔1 780 m,属北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全年极端最高气温29.5 ℃,极端最低气温-4 ℃,年平均气温13.8 ℃,年降雨量1 099 mm。善洲林场区域分布着多条河流,而且部分河流为周边居民的饮用水源。(图1)
3 善洲林场森林资源总量与概况
善洲林场属于国社联营农场,其地位在整个施甸县乃至保山市都是不可估量的。昔日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绿海”,林区内林木覆盖率高达97%,现有杂木林1 100 hm2、油松和华山松等数千公顷、美国山核桃7 hm2、茶叶47 hm2、澳洲坚果4 hm2,22年植树约有1 120 万棵,共3 800 hm2林木。根据有关部门测算,如果按30 元/株的最低价估算,2009年林木总价值已达3亿多元,未来伴随着林木的成长,相信善洲林场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增长量将持续高升。善洲林场明显改善了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据相关部门实际测算,善洲林场修建的林区公路共26 km,架设输电线路15 km,使得深居大亮山的村村寨寨实现了通电通路。善洲林场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具有许多丰富的旅游资源尚待开发,有漏斗状岩溶地貌及华山松林海、白石头水库、秧草塘水库、余家原始森林、大麻场湿地、大树杜鹃、瞭望台、云南樱花、桫椤、红花木莲,还有茶园及烤青茶制作工艺、体验式造林、体验式抚育间伐、体验式护林防火巡查、木炭窑烧工艺等。
图1 施甸县区位图
4 善洲林场森林资源的分布与特点
森林类型多样,树种资源丰富,珍贵、稀有树木繁多[2]。善洲林场建成面积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7%,属于国家级生态公益林。森林资源类型多样,包括经济林、薪柴林、用材林和防护林等,主要植物有华山松、西南桦、栎类、桤木、云南樱花等。另外,主要野生动物有穿山甲、鹿子、刺猬、野猪、白鹇等[4]。
表1 善洲林场地区经济收入分布
5 善洲林场对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5.1 善洲林场森林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自然环境是社会生产生活资料的来源,影响着生产部门的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发展方向。环境对生产发展的影响,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发展,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善可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反过来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可以为改善当地环境提供经济支撑。自善洲林场红色旅游景区开设以来,到2014年已累计接待全国参观学习培训人员8 142 批次,共计41.27 万人次。相信在政府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未来善洲林场的参观学习人数和旅游人数会越来越多[5]。
5.2 善洲林场森林生态资源对生态建设的影响
杨善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驱和实践者,是国家林业和卫生建设的一面旗帜,善洲精神的宣传,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他带头建立的善洲林场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基地,在普及生态知识,增强全社会生态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全面展示杨善洲创业和生态成就建设,扩大善洲林场的影响范围,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6]。
5.3 善洲林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区建设的推动下,善洲林场由单一教育功能的纪念地向“以教育功能为核心,集游览、生态体验、休闲健身功能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景区”转化。一方面,林场作为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是施甸当地对外经济、社会联系的窗口,能促进本地与外地的经济技术、文化协作与交流,拓宽信息来源渠道,显著提升当地知名度,从而为该区域吸引投资创造有利条件,加快该区域的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游客在精神和体质等方面受益,从中获得陶冶情操、振奋精神的功效。另外,还能使当地的社会群体受到现代高品位、深文化层次的熏陶与影响,不但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内容,而且增加了当地群众的见识,能促进群众观念更新,改善该区域社会风貌[6]。
6 善洲林场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6.1 旅游服务设施“弱”
旅游是姚关镇未来发展主攻方向,也是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但是仅以“景点旅游”为主,没有形成旅游品牌文化,仍然是“满天星星没有月亮”的问题。游客主要到野鸭湖、善洲故居、善洲林场进行单点式旅游。而野鸭湖景点旅游季节性强,只有夏季赏莲赏荷游客较多,而且停车难、交通堵等问题与之并发共存;善洲故居——善洲林场的直通道路宽窄不均,中巴车难以通行等问题凸显,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红色旅游环线打造提升的效果。
6.2 生态环境破坏
虽然全县有多个旅游景点,但都属于分散型,彼此之间通达度小,无法形成完善的旅游网,加上交通建设方式单一,使得景点之间的联系非常不便。也因如此,对游客的吸引力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虽然已经大有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附近一些居民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忽略了长久的发展,对林区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8]。
7 解决问题的措施
(1)打造专属品牌,加快建设旅游文化产业链。
按照品牌化的思路,坚持规划引领、打牢基础、景点打造、品牌创建、全域拉动,全年接待游客120 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13.5亿元以上。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加大善洲精神文化、契丹文化、抗战文化、民俗文化、靖边文化和温泉文化资源的保护,实现有效开发力度,打造地域特色文化旅游。下大力气抓好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怒江大峡谷旅游综合体、水墨古村建设项目;积极创建善洲林场4A级景区;加快善洲小镇、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建设,完成投资10 亿元以上。只有将林场的旅游资源与周边其他景点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建设善洲林场,形成完善的包括旅行社、交通部门、餐饮、酒店、景区景点、旅游商店、旅游车船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等在内的旅游核心企业。
(2)改善生态环境。
进一步增加造林投入,扎实推进宜林地的造林绿化进程,为提高造林成林率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加快推进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继续实施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村镇绿化、通道绿化、平原绿化建设,充分挖掘出该地区的森林资源增长潜力。按照“生态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的思路,坚持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整治滥砍滥伐,严防森林火灾。另外加快打造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圈,形成完善的服务系统,促进善洲林场与周边地区旅游项目的连接。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始终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
8 小结
通过对善洲林场整体森林开发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善洲林场的发展建设已粗具规模,但是还有一些被忽略的问题值得探讨。林场为我们带来的效益也远不止当前阶段所显现出来的这些,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挖掘林场更大更多的功能与效益。森林旅游行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从资源开发、建设,到旅游区形成、运营均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与约束,森林资源的开发建设也需要正确引导与计划。因此,善洲林场的开发建设与旅游发展,必须从植被、土壤、水文、气候、生物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最终做出合理的决策,促进发展。把保护善洲林场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当作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部分,同时改革工业文明下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1]唐善茂,王志云.近十年来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研究综述[J].现代物业,2010,9(10):106-107.
[2]耿松涛,李丽,张成琳.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海南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7(5):129-134.
[3]曹辉.森林景观资源价值及经营权评估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8.
[4]张福庆.森林旅游投资建设战略理论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
[5]王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J].飞:素质教育,2013(2):164-165.
[6]龚志强,江小蓉.浅议红色旅游开发的新思路[J].商业研究,2006(16):200-202.
[7]鲍小莉.自然景观旅游建筑设计与旅游、环境的共生[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8]陈艺文.城市绿地的海绵效应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7.
甘应娜(1994- ),女,汉族,云南马关人,硕士,研究方向:自然地理学。
10.3969/j.issn.2095-1205.2020.08.13
S757
A
2095-1205(2020)08-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