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跨专业实践与跨行业就业探索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视阈
2020-10-29牛海坤陈海龙
牛海坤,陈海龙
近年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院校申报与招生数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从行业发展现状来看,传统媒体及新媒体机构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缺口仍会存续。尽管如此,依然会有部分毕业生无法实现对口就业。因此,在依据行业需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对本专业人才拓展就业思路的问题展开探讨亦具现实意义。如相关学者所言“在动态的市场需求面前,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可塑造性能力”[1],这也是拓展就业思路的关键。
1 实践教学关切就业渠道拓展
专业实践教学应落脚于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既定目标,就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而言,为媒体机构及新媒体行业输送人才是合理的培养思路。从现有相关教学研究论文选题偏向与研究内容来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实践教学多与市场需求、校企协作、产学融合等问题相互关联。较为普遍的做法是通过学校所提供的校内专业实践平台或联络校外实践基地来满足学生在读期间的专业实践需求。然而,必须关注的后续问题是,院校所在地及生源地的新媒体类相关行业每年所能吸纳的新进人才数量有限,毕业生不能实现对口就业必将成为常态。因此,学生毕业后对口就业与跨行就业的可行性,就成为本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后续问题。
人才培养与对口就业之间难以实现全数的无缝连接,高校毕业生退而求其次的不对口就业情况一直存在,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努力方向并非将此缝隙消弭,而应正视这一必然发生的常态现象。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即使就业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远超过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但依然会有部分毕业生无法实现对口就业,那么,如何在专业学习期间为跨行业就业提前做好准备,让不对口就业不再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选,是专业实践教学中应当补充的内容和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就目前行业发展现状而言,网络与新媒体领域的人才需求缺口仍会持续存在一段时间。然而,行业内人才选拔竞争激烈又会导致必然的人才分流。由于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社会实践资源等多方面的客观原因限制,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中难以向顶层靠近,因此,拓展和优化就业渠道则可成为此类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务实目标。也就是说,在本专业所涉及的领域内实现高质量对口就业可能性不确定的情况下,主动将就业目光转向其他行业并在其中寻求可发挥本专业优势的就业岗位,同样可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提高就业质量,其关键是教师必须打开专业适用性思路,引导学生将自身优势、特长与专业技能偏好相结合,在实践教学活动或项目中有针对性地展开训练。
2 以实践教学引导跨行业发展可行性分析
泰州学院自2016 年起开始招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均体现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与此同时,根据泰州本地及周边地区专业媒体资源及新媒体行业发展水平,本专业教学团队在实施新闻媒体类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还对跨专业、跨行业实践教学展开了探索性尝试。
按照高校人才培养的一般思路,专业人才培养主要致力于为同行业输送人才,即实现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然而,就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而言,与同期开设该专业的大部分地方高校相比,泰州学院在办学经验、师资、媒体资源等诸多方面都不占优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与同类院校人才进行岗位竞争时,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此外,在一、二线城市新媒体人才资源富足的情况下,三、四线及以下规模的城乡地区必然会成为新媒体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区域,高校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更广泛地服务于这些地方也将成为必然。为此,基于本专业办学现状,我们在明确分析了教学资源、生源、外界客观条件等因素之后,尝试从专业课程教学阶段开始,拓展新的专业实践项目,为本专业学生探寻更广阔且优质的就业渠道打下基础。
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生产内容(UGC)与专业生产内容(PGC)的界限日益模糊,新媒体平台让信息传播的传授双方逐渐走向平权,这就使新媒体行业渗透到各个领域。换句话说,当越来越多行业的发展与互联网信息传播发生密切联系,新媒体从业人员则会随之成为无处不在的岗位需求,例如,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或公司开始使用自媒体进行宣传或销售,以节约广告支出。然而,在以泰州市区为个案的调查数据中我们了解到,生产、经营性的公司、企业或相关机构有明确的新媒体内容生产与运营需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与技能,低成本投入的自媒体平台宣传或销售活动难以有所收效或实现预期。基于上述原因,泰州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即以此为突破口,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探索。
3 跨专业实践教学提升跨行业就业优势
对泰州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6—2019 级共计189 位在读学生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明确对口就业愿望,即期望就职于新闻传播相关的媒体行业(包括继续攻读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学生占45%;表示不会选择在新闻媒体等本行业的机构工作,但会选择其他行业的信息宣传部门、公共关系部门、活动策划部门、广告设计部门等(即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的学生占36%;另有18%的学生对就业去向尚无明确想法或表示不介意是否能对口就业;调查受试者中仅有2 位学生(占1%)明确表示坚决不会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如继续深造将跨专业考研。
从学生就业意愿数据来看,选择跨行业就业或暂无明确就业意愿的两类学生占比合计54%,即半数以上学生已有跨行业就业的心理预期。基于这一现状,本专业与校内医药与化学化工学院共享实践资源,联合进行实践、实训教学,从学生与教师两方面切入,挖掘本专业可能拓展的就业领域。
3.1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参与“挑战杯”比赛
跨行业实践教学首先以在校内展开跨专业实践教学为起点。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赛举办期间,本校医药与化学化工学院多个专业学生组队报名参赛。赛事准备阶段,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与生物制药、应用化学等专业多位教师在进行充分沟通与讨论后,尝试引导三个专业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比赛,即形成了一个实践共同体。由于参赛内容专业性突出,参赛团队以生物制药、应用化学专业学生为主导。比赛中数据可视化与媒体展示是参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演示内容的制作并非生物制药、应用化学等专业学生所擅长。因此,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加入生物制药、应用化学专业比赛团队的方式,承担参赛期间数据可视化和媒体展示等相关工作。这正是情境学习理论中实践共同体概念所描述的知识生成、应用和再生产等过程,通过边缘性参与逐渐进入新的领域,从事该领域的实践,逐渐获得该领域的成员身份,进而向中心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知识得以再生产[2]。
在实际操作中,选取四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二年级学生分别加入两组参赛队伍,经与指导教师和本组参赛队员进行沟通,学习与参赛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确定队内任务。此参赛过程实际上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搭建了一个面向不同行业客户的虚拟平台,以期锻炼学生的信息服务行业意识,由此能够将本专业所学内容生产、广告营销、设计策划等专业技能综合应用于实践。两组参赛团队最终分别取得省级二等奖和三等奖的成绩,这也是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跨专业参赛实践效果的反映。
3.2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在社会实践中尝试“转行”
基于本专业学生与生物制药等专业学生合作参加挑战杯比赛的实践,本专业教师为进一步探研跨专业实践、就业的可行性等问题,转行选择某生物制药公司作为社会实践单位,负责该公司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内容编辑与日常运作,同时根据公司业务需求和商业项目开展等情况,进行宣传活动策划、广告设计与投放等。教师在实践工作中,以实习者的身份完成入职、基础业务学习、制定工作计划、媒体平台建设、日常信息发布、活动策划、广告设计等工作流程,并在此期间有针对性地与实践单位部门负责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进行沟通与交流,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入职该行业企业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以预估和信息收集。
在教师实践工作期间,选取数位已有媒体见习经历的学生参与相关工作,进行跨行业见习,通过观察学生在工作中的状态及出现的问题收集信息,为跨行业实践的进一步展开提供辅助。
4 跨专业、跨行业实践教学实现自我效能感激发
通过跨专业竞赛与跨行业实践拓展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关键在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激发。学生应当具备自我效能感,即“对自身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它与一个人拥有的技能无关,但与人们对所拥有的能力能够干什么的判断有关系。”[3]基于此,对本专业参加过大学生技能竞赛和课外见习的学生进行后续调查可以为本研究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作为调查对象的学生均来自同年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相当,以参加过跨专业竞赛或见习的学生为实验组,以其他仅参加过本专业竞赛或媒体行业见习或兼职工作的学生作为控制组进行对比分析。
调查显示,控制组的学生更倾向于继续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技能竞赛,同时,这部分学生在选择见习或实习单位时也会首选那些以信息传播业务为主的专业对口机构;已有在媒体机构见习经历的学生在寻找下一个见习或实习岗位时,则倾向于从规模更大的媒体机构获得机会。相比而言,实验组的学生更热衷于尝试不同类别的技能竞赛,较少被所学专业限制,这些学生在寻求见习或实习机会时,对岗位所属行业或性质关注度较低,而是更加看重自己的专业所长是否能得以发挥和提升;参加过跨行业见习的学生在选择校外实践平台时表现出对其他行业更浓厚的兴趣,这部分学生表示,与其在专业对口的媒体机构日复一日地完成重复性较强的工作,他们更愿意在多个不同的行业中寻找富有新鲜感和挑战性的工作机会,跨专业的知识学习让他们获得了自我竞争力增强的心理暗示。简言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所作职业选择的范围正相关(图1)。
图1 跨专业、跨行业实践教学实现自我效能激发示意图
不可忽视的是,在调查问卷中有18%的学生对于就业去向和个人发展方向并无明确意向,这一部分学生或专业认知模糊,或专业认同度较弱,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其可塑性也最强。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和激发这一部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帮助其挖掘潜在的专业兴趣,以此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即为这部分学生拓宽就业渠道打开思路。
5 结语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跨学科特性与生俱来,针对该专业人才培养跨行业协作的讨论也一直伴随其发展。然而,以往的跨学科或跨行业讨论较多集中于“广电、电信、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市场营销、媒介管理、技术研发与终端制造产业间的跨行业协作”[4],尚未走出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集群。在实践教学探索中,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思路,利用现有资源引导学生激发自我效能感,从为学生找出路转变为赋予学生主动寻找多途径就业渠道的能力。在专业学习与实践阶段跳出对口见习的苑囿,进行跨行业实践,既能对专业所学有所回应,又能学习新的行业知识。如此一来,不对口就业原本普遍存在的无工作经验、无专业知识、无行业实践经历等缺陷都能在大学就读期间的专业实践过程中得以弥补,即是为跨行业就业有所预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在竞争中胜人一筹。
引导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开展跨专业、跨行业实践,能够拓展本专业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渠道。此外,非媒体行业对新媒体专业技能存在实际需求,本专业的参与能够实现信息传播效果的优化。泰州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跨专业、跨行业实践教学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虽已初显积极信号,但其适用性及实际效果等问题,还需追踪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后才能继续讨论。与此同时,有计划地与更多其他学科专业展开合作实践教学、观察过程并总结经验,也是进一步论证跨专业实践与跨行业就业这一实践教学探索其价值所在的必经过程。这一尝试并不仅限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实践教学,亦期望为其他专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