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CGTN《今日世界》看我国双语新闻的国际传播

2020-10-29

科技传播 2020年18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双语受众

龚 敏

1 作为双语新闻的《今日世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新闻频道(CGTN)整点、轮盘式新闻节目《今日世界》(the world today),分别在全天13 个不同的播出时段,大部分时段的节目时长为30 分钟,节目的时长会根据新闻的体量,突发事件的紧急程度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

本文认为,以英语为有声语言且汉语作为无声语言并存的《今日世界》是双语新闻节目。电视语言专指有声语言、字幕、体态语和副语言。电视字幕和有声语言以双语形式出现频率相当高,比如,通常我们见到的新闻采访同期声,它的有声语言是英语,同时在字幕中出现汉语[1]。

1.1 新闻选题

作为中国国际电视台每天13 频次播放的双语新闻节目,《今日世界》无疑在中国国际电视台总台的新闻节目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新闻选题的覆盖范围十分广泛,以国际大事件的时事报道为主,内容横跨全球各国的新闻事件。从节目内容来看,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社会、农业、文化等。从节目类型来看,有国际突发型事件、专题深度报道、时事跟踪报道、专家研究型报道等。

从新闻选题的编排风格而言,对比CCTV 的《新闻联播》,《今日世界》同样运用了高度程式化的编排风格[2]。但从新闻的播出顺序来看,《今日世界》不同于《新闻联播》的时政报道、常规报道、国内简讯以及国际简讯四大版块,往往是根据新闻内容的突发性以及新闻选题的关注度进行调整,例如,国际社会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引发的疫情的实时态度变化等,但对国际及国内时政要闻维持着常规化的报道。

1.2 信息来源

中国国际电视台在非洲(位于肯尼亚内罗毕)和北美(位于美国华盛顿)均设有演播室,其中北美分台在华盛顿、纽约和洛杉矶拥有共4 个演播室,目前有3 个正在使用[3]。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记者长期驻扎,例如非洲地区。因此,《今日世界》其大部分的信息,来源于台内记者及摄影师在全球各地采集的“第一手新闻”。与此同时,也会在部分新闻当中引用英国广播公司(BBC)以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able News Network)的相关报道作为佐证,例如此次疫情期间,各国对于美方采取的防疫措施做出的评论。此外,还汇聚了全球25 000多家网络媒体和70 家权威媒体机构的资讯[4]。

《今日世界》由于演播室分布地域广泛,驻地记者资源充沛,因此对于大部分国际社会的突发事件,基本能在第一时间通过当地的本台记者及摄影师获取到第一手的新闻事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对外媒报道的大量引用。

1.3 全渠道覆盖

《今日世界》作为CGTN 的主要新闻节目,充分利用了CGTN 的现有资源。CGTN 是一个多语种、多平台的融媒体传播机构,包括了6 个电视频道、3个分台、1 个视频通讯社和1 个新媒体集群[4]。其融媒体中心按照“移动优先、融合传播”的理念应运而生,统筹北京、北美、非洲所有的新闻资源,全时段提供数字电视、移动网页、客户端平台、社交媒体账号、视频通讯社等多维度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全频道的新闻生产内容。

作为多语种新型融合媒体的CGTN,主张“多形式采集、同平台共享、多渠道多终端分发”的运行思路,实现了资源共享最大化[4]。因此,《今日世界》在中国国际电视台英语频道、CGTN 官方网站以及CGTN 的官方手机App 上同步直播,亦在TVB 明珠台等多个电视台进行转播[5],电视端与新媒体客户端的实时同步,节目高频次的更新速率,以及多地分台所辐射的受众范围,促使《今日世界》的传播形式相对中国国际电视台的其他节目更为丰富,国际受众收看节目的渠道更为便捷。

2 双语新闻节目对外传播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之下,使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进行跨文化传播越来越重要。在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担当,全球传播语境下拓宽国际视野的自我驱动,以及传媒自我赋能和品牌打造的客观需求下,以CGTN《今日世界》为主导的一批英汉双语新闻节目应运而生。

2.1 国际传播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

全球化的新闻传播不仅带来了多种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同时引发了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的冲击与碰撞。由于语言的差异及文化的障碍,国外大部分关于中国特色、中国故事的节目,大多由外媒进行报道,而非我国本土的媒体平台,例如,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大型纪录片《中国的秘密》和《中国如何愚弄了世界》等。两者皆以非本土文化的角色,去向世界呈现BBC 眼中的中国,由于中西方文化发展的根源性差异,外媒很多时候无法真实地、具体地、深刻地向世界呈现中国的本土文化,无法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受众客观地、完整地、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新闻,读懂中国故事。

外媒的先入为主,以及其“站在别人的舞台,唱自己的歌”的传播方式[6],使得我国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报道中国新闻、呈现本土特色的主导性与主体地位。因此,我国的国际传播平台,不仅需要向中国呈现世界,更需要向世界报道中国,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努力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2.2 全球传播语境下拓宽国际视野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目前的全球传播语境中,英语作为传播的主导性语言,特色过于鲜明、传播路径过于单一的本土文化往往不能被海外民众理解与认可[7]。因此,各国的媒体单位也正立足于国际化的视角,不断地拓宽传播视野,主动拓展传播渠道,持续向外输送高水平、高质量的双语电视节目。

我国站在全球化语境发展下的交汇结点,同样应该响应跨文化传播的时代号召,踏上多语言传播的冲浪板,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以共同的语言媒介,不同的文化内核开展全球范围内的新闻传播工作。在保持自身文化特性、保证舆论导向正确性的同时,应主动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打破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壁垒,引导受众进行多维度、多文化背景的辩证思考,打造文化多元、内容丰富、媒介多样的新闻传播平台。

2.3 媒体打造品牌化节目

全球化的传播背景,全息媒体的诞生,新媒体的“横空出世”,以及5G 时代的日益趋近,导致多方媒体“各自安好”的生存模式已无法再续[8]。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开拓双语类新闻节目,拓宽认知渠道,重塑认知架构,多维度地进行自我驱动与自我赋能,是媒体塑造自身品牌,打造品牌化节目的重要途径。

高品质的双语新闻节目,尤其是品牌化的双语新闻节目不仅是全球跨文化传播背景下的外在要求,更是媒体行业内部传播机制不断变化,多媒体平台融合产生的内在结果。国际文化传播背景之下,日益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多元同步的语言媒介,要求各大媒体能够以不同的语言、风格、模式,这敦促当今媒体必须在风云莫测的时代及行业背景下,迅速找准自身的定位,并且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改良、自我提升和自我重塑。因此,多语言类别的新闻节目,是媒体打造自身品牌的重要途经。

3 从《今日世界》看双语新闻的发展思路

《今日世界》抓住了当代双语新闻节目的发展契机,在跨文化传播的全球语境下,不断向世界展现中国新闻、中国精神、中国故事,同时不断满足自身的驱动需求,并且从新闻信息的前期采集到后期制作、播出的过程中,严格按照高程序化的标准有条不紊地进行。(从《今日世界》我们可以大致展望双语新闻的发展思路。)

3.1 树立国际化的传播理念及品牌意识

在CGTN 英语频道的全天候、轮盘式双语新闻节目《今日世界》出现之前,国内大多数双语新闻节目,都体现了国际化视野,全息视角,多维度报道的节目特点,看似挣脱了传统双语新闻节目“对内”传播的束缚[9],但仍有部分内容依托于传统的中式表达,节目制作的整体结构也偏向于对内传播的表现形式,过于本土化的新闻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电视双语新闻节目的发展。本土化的新闻思维源于我国的政治理念与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新闻理念及新闻立场,我国的双语新闻节目想要对外获得更大的影响力与说服力,必须要扎根于对多民族、多国家文化背景的解读,以及由此延伸的相关新闻传播理念与观点,进而深入了解国际社会不同地域的受众审美。

英语占主导地位的全球语境下,《今日世界》符合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并且坚持本土文化的地域特性,树立了良好的品牌意识与竞争意识。在全球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之下,它的国际化传播做到了“三贴近”,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10]。既真实诚恳地表达中国观点,报道中国新闻,也考虑其他地域、国家、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思维方式,促使他们能在最大程度上聆听到跨文化传播背景下的中国声音,同时保障节目本身的长远发展。

并且,在双语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中,《今日世界》十分注重节目的品牌意识,保持良性的竞争心态。目前CGTN 新闻是全天候新闻频道,与第一梯队的CNN、BBC 及第二梯队的俄罗斯RT、卡塔尔AJ 展开“短兵相接”的新闻竞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报道风格,拥有自己的报道势力范围[11],因此,作为国内双语新闻的领跑者,《今日世界》为国内其他的双语新闻节目创立了良好的开端。

3.2 扩大受众群体范围与拉动地方媒体协同发展

相较于普通的新闻节目,双语新闻节目对受众的双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传播的可接受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导致节目的受众群体范围十分有限,基本集中于“精英”群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层知识分子[12]。由于“精英”人群在国际社会的相对稀缺性,导致双语新闻节目的长期受众群体较为稳定但不够广泛,从而加大了节目的普及难度,很难达到大众化传播的程度。因此,《今日世界》以电视栏目、网页、客户端等多重形式,全方位地覆盖所有的“精英”群体,不多拓宽节目的受众群体范围。

在CGTN《今日世界》开播之前,国内大部分的双语新闻播报语速与汉语新闻相似,整体偏快,播报节奏更为明朗轻快。这对于非英语母语的受众,在外语方面提出了极高的收看要求;对于英语母语的受众,也会由于不同地域的口音差异而产生信息的误读。在语言存在一定障碍的情况下,让受众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是十分困难的。而《今日世界》的主持人,例如,邹悦,刘欣,李秋媛,吐字清晰、饱满,且语音语调符合国际社会的认可,受众群体稳定性的不断巩固及语言能力要求的降低为节目由“小众”走向“大众”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与此同时,以CGTN 为主导,地方新闻媒体单位同样可以把握全球传播的契机,主动发展地方双语新闻节目的建设,努力将本土的地域特色展现于国际舞台,同时推动地方受众了解多元丰富的文化内涵。地方媒体应体现向世界诠释中国的主动性,而非将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地位让于非本土的双语频道。以BBC 人文自然类纪录片系列《美丽中国》(Wild China)为例(表1),该片主要向受众呈现了中国美丽的地貌景观和丰富的物种群落以及多样的文化习俗[13],并在海外收获了较为可观的收视率。

表1 Wild China在BBC2台首播收视率

由此可见,海外受众对于中国的本土新闻、本土文化是十分感兴趣的。地方媒体作为传播本土文化的直接载体,拥有最为迅捷的途径可以展现区域的特色文化内涵,应当抓住全球传播的机遇,跟上《今日世界》的步伐,以双语新闻节目为传播路径,将本土的新闻事件、人文风情穿插呈现于其中,满足海外受众了解中华文化,倾听中国报道的需求。

3.3 打造国际传播的双语新闻人才队伍

双语新闻节目不仅对受众的多方面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节目主持人的双语能力、学识储备、政治素养、新闻功力、心理素质等多个维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根据2019 年的数据统计,我国的在职播音员、主持人的人数已经超过了3 万多人,可是面对突发性的国际事件时,能够运用双语来进行播报的人才少之又少,甚至在中央电视台在编节目主持人中,会使用双语主持的比例还不到总人数的10%[14]。我国多数英语节目的记者、主持人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往往缺乏新闻学方面的系统学习和采编业务方面的实际锻炼[15]。

尽管从人数上看,目前国内应用型的双语新闻节目主持人并不充沛,但CGTN 十分善于抓取人才的优越性,抓住全球文化传播的契机,把握时代发展对双语新闻人才的需求理念,不断完善政治正确、新闻业务过硬、外语应用能力强的综合人才培养体系,向《今日世界》及其他节目不断输送高水平、高质量的双语新闻人才,促进我国双语新闻行业的蓬勃发展。从《今日世界》双语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可知,其既注重其对于不同文化差异的接受性,也培养主持人对于不同文化修辞的灵敏性[16]。前者基于对不同文化理念、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的了解,从而增加对国际传播思想差异性的认知度,近而掌握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趋势与新闻理念。后者需要培养其对于母语、外语的双语表达能力及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以语言当中的停连、重音、语调为例,英语、汉语属于两大语言体系,且两者的语言特性差异较大。为了避免中式英语发音与语用习惯,丰富的双语知识储备也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拔尖的双语新闻节目主持人,自身也应不断地拓宽视野,主动学习多元、创新的文化内涵,最大化地提高各国之间文化背景差异性的可接受度,学习、包容、理解、接受不同的民风民俗,努力促进多民族、全地域的文化繁荣,努力开启国内双语新闻节目发展的新征程。

4 结语

经济全球化日益驱动文化的交融碰撞,与日俱增的跨文化传播现象驱使我国的双语新闻节目骤增。而全球传播的紧迫性,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以及媒体自我驱动、自我赋能的需求,促使我们不断探讨英汉双语新闻节目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路径。

CGTN 的《今日世界》作为我国的双语新闻节目的领跑者,新闻选题丰富,信息渠道广泛,受众覆盖面广,仍应坚定不移地按照目前的发展路径发挥其国际传播的作用,树立国际化的传播理念及品牌意识,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扩大受众群体范围,同时带动地方媒体的双语新闻节目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我国的双语新闻节目才能不断地在全球化的国际传播舞台上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拓宽双语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双语受众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