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二)

2020-10-28彭翔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4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土家族

彭翔

摘  要:清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是湘西地区的重大事件,对湘西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均有深远影响;从民族交流视角出发,其促进了“汉”、“土”等多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现象。

关键词:土家族;民族交流;音乐文化

“改土归流”是湘西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改土归流”后,湘西地区从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至“社会上层”的管理制度、税收制度、行政制度等均有较大改变,音乐文化也不例外;因此,本文以“改土归流”为节点、以民族交流为视角、聚焦于“土”、“汉”间的音乐文化交流,从中探索该地区的音乐文化变迁。

一、相关概念辨析

为了研究的清晰,在本部分将对相关概念做必要的辨析、作为研究的前提:

(1)土司制度

“土司制”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其制度的出发点为“以土治土”,即:以“土司”、“首领”、“头人”为代表的当地权威对边疆地区、特别是西南边疆地区进行管理,从而实施上承认了少数民族贵族的部分特权;在实施过程中,该制度很大程度保证了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稳定、也促进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发展至清代中叶,“土司制”弊端激化:

第一,各部族成为事实上的“独立王国”,其在行政、风俗、文化中均有脱离中央的倾向。

第二,各部族内部矛盾激化。因缺乏统一的权威、各部分为水源、财物、领地常常进行械斗乃至战争,极大的威胁了西南边疆的稳定。

第三,与汉族边民矛盾激化。

有鉴于此,历代中央王朝均在原有制度上进行调整,改良西南地区的稳定。

(2)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清代中央政府对西南民族地区进行的一项行政改革,其中心就是“废土改流”,即:废除从“唐宋”开始的“土司自治”制度,改为中央统一管理的“官员管理”制度;此制度历经多年,至雍正时期基本完成。

“改土归流”不仅仅是政治改革,也通过设立学校、文化交流、经济互补等方式,改变了土家族地区封建割據状态,使得该地区社会风俗、面貌全面改变,也带来了文化、艺术、音乐上的发展。

二、重点文献梳理

邓玉春(2019)的研究认为:“改土归流”影响着“土家古歌”的发展与演变。该文对“彭氏土司时间”、范围以及“土家古歌”的概念进行了辨析,探讨了其内涵与外延,对“土家古歌”变迁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总结了其演变规律,对其土司统治前、统治时期和改土归流后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梳理。

唐婷(2014)的研究则认为:“改土归流”,“汉学”对土家族音乐文化影响颇深,土家族音乐也吸收了“汉族传统音乐”,出现了哭嫁歌、竹枝歌等“新”的艺术形式,土家族音乐文化在此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著名土家族音乐文化研究专家熊晓辉分别与2011年、2014年的一系列文章:早在2011年,熊晓辉就论证了“改土归流”对“土”、“汉”音乐文化交流的影响,并认为其打破了传统“土司贵族”对音乐文化的垄断产生了傩堂戏、土地戏、酉戏、花灯、渔鼓等新艺术形式,改变了当地的“礼乐文化”;至2014年,熊先生进一步提出,“土家土司音乐制度”包括了巫术、占卜音乐、部族战争音乐、消灾禳解音乐等,服务于“土司贵族”的特权。

综上以上文献,关于“改土归流”对土家族音乐文化的演变影响,在学术界已有一定的共识。

三、“改土归流”后民族音乐交流现象:

(1)土家族文人的“汉文词曲” 创作

在“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聚居地区广泛开放“汉学”教育,设立县学、府学、书院、学官、家塾等各级学校,土家族上层人士开始普遍接受儒家思想,开始参加科举考。

在此基础上,土家族地区“汉文”词曲盛行,涌现出如:田元、田甘霖、田泰斗、田舜年等一批代表性人物。

(2)“竹枝歌”艺术体裁的兴盛

在“改土归流”后,土家族人民对很多艺术形式进行了吸收与改良、其中代表性的就是“竹枝歌”艺术体裁。“竹枝歌”原本为产生与我国西南地区的艺术形式,有浓厚的“巴渝风格”。“改土归流”后,土家族文人、民众运用当地语音、结合本民族风俗、融合汉族文学,创生了平缓、抒情的“土家族风格竹枝歌”。

(3)“新”民歌的出现

在“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生活区内的生活方式、风俗、观念均有很大变化,形成许多“新”民歌,其中代表性的就是“哭嫁歌”。因崇尚“自由婚姻”,土家族地区原本并无“哭嫁”一说;至汉文化广泛传播后,“包办婚姻”、“父母之命”成为土家族民众的普遍思想;因此,原本自由的婚姻风俗瓦解,导致“哭嫁”风俗的产生,最终产生“哭嫁歌”这一艺术形式。

(4)宗教音乐的传播

“佛”、“道”音乐文化在土家族地区早有传播。根据相关记载,早在东汉时期,在“巴郡南郡蛮”地区就有流传。至“咸康”年代,湖北地区就有“寺庙”,有释迦摩尼、弥勒、燃灯等佛像,而在重庆地区,有东晋时期的寺庙;而“道教”方面,因与土家族本身的原始宗教结合密切,其传播较佛教则更早;由此可见,“佛”、“道”音乐文化在湘西地区传播久远。

在“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原有的傩戏、阳戏、唱高腔、土地戏等均受到“佛”、“道”音乐文化的影响。土家族民间艺人,一方面将“佛”、“道”音乐文化融入本地祭祀、宗教仪式,一方面将技艺、技巧与本土宗教相结合,相互交融、渗透,形成新的艺术形式。

(5)湖湘音乐的传播

在“改土归流”后,正遇上湖湘音乐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湖南诞生了王夫之、陈鹏年、唐仲冕等一批重要的思想家、文化。在此推动下,“土家音乐文化”与“湖湘音乐文化”高度融合,受辰河高腔、湘剧、汉戏、阳戏等湖湘音乐的影响,“辰河戏”等土家族戏曲开始诞生职业艺人,土家族的“南剧”和“三棒鼓”则在曲牌、表演上有所创新,至今“南剧”中仍有不少“湘剧”的曲牌,如【四平调】、【北路二流】等。

综上可见,“改土归流”对“土”、“汉”音乐文化的交流起着不可取代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邓玉春. 彭氏土司统治下湘西土家族古歌发展与演变[D].湖南师范大学,2019.

[2]  熊晓辉.明清时期土家族土司音乐制度考释[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7,17(02):1-12+26.

[3]  唐婷.“改土归流”对土家族音乐活动的影响研究[J].神州,2014(03):27.

[4]  熊晓辉.清代改土归流时期土家族与汉族音乐文化的交流[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32(02):69-74.

[5]  熊晓辉.清代改土归流时期汉文化对土家族音乐活动的影响[J].音乐探索,2011(04):85-90.

[6]  熊晓辉.“改土归流”对土家族音乐活动的影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9(05):22-28.

课题编号:17C0919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课题《“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器乐变迁研究》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土家族
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Dancing for theDead
土家族情歌
土家风情惹人醉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
西方音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