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模式研究

2020-10-28张文涛陈量

长江技术经济 2020年3期
关键词:模式

张文涛 陈量

摘 要:本文对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模式总结分析,阐述产业规划的一般方法和基础理论,对产业规划的创新思路和方法——“可能性、可行性”碰撞模式深度剖析,并应用于苏州浒墅关经开区的产业规划研究,提出经开区适宜发展的目标产业,为其他园区的产业规划提供了参考模式。

关键词: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模式

中图法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79/j.cnki.cjjsjj.2020.0315

经济开发区经过近40年发展,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主阵地。开发区的发展布局、战略定位和产业选择离不开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的产业规划。当前,区域产业规划仍存在主导产业雷同、编制依据随意、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如何发挥地方优势,突出区域特色,选择符合地方实际又切实可行的产业规划,对园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尤为关键。产业规划模式作为产业规划的方法论,是规划的立足点和实践基础。本文以苏州浒墅关经开区为例,就产业规划模式在主导产业选择和产业规划中的运用加以研究探索。

1  经济开发区的定义和类型

经济开发区是我国为落实改革开放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设立的产业工业园区。由国家或地方圈划一定的范围,给予政策支持和重点建设的特定区域。从类型来看,经济开发区是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科技工业园及各类产业园的统称,也简称开发区。根据规模等级,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开发区。

2  产业规划的方法和理论

2.1  产业规划的一般方法

通过对若干规划成果的梳理与分析,产业规划的一般方法大致可概括为:环境分析、戰略定位、产业布局和组织保障等部分。首先是环境分析,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分析。其中内部环境是指规划区域的经济现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外部环境是指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发展趋势、技术变革以及重大战略或事件等。通过对环境分析可以总结当前产业存在的问题和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发展优势,提出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战略定位。然后依据产业分布和总体布局,明确规划区域的产业发展方向,并设计相应的发展路径。最后围绕规划的实施,还要提出政策支持、要素支撑等保障措施[1]。

2.2  产业规划的基础理论

产业规划的基础理论在规划实践过程中起重要支撑作用。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理论、发展阶段理论、主导产业理论、劳动地区分工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全球化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各种不平衡发展理论,如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梯度推移理论等[2]。

3  产业规划创新思路与方法

传统产业规划弥补了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的空白,对园区产业发展有一定引领作用,但大多存在针对性不强、编制依据不充分、主导产业不明晰等问题。当前,随着产业规划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应用的创新,产业规划的模式和方法越来越成体系,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可能性、可行性”碰撞模式[3]。

“可能性、可行性”碰撞模式是指园区产业经过“可能性筛选”和“可行性验证”两个维度深度剖析比选后而得出的最符合园区发展实际的产业规划模式。该种模式确立的目标产业符合园区发展的基础,依据合理,具有较好的可实施性。

3.1  “可能性”筛选

经济开发区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其产业发展的“可能性”。通过对开发区所具备的要素进行集中分析,进而找到产业规划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根据相关文献及课题经验,开发区产业的“可能性”筛选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题导向式”“目标导向式”和“特质导向式”[4]。“问题导向式”是针对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而提出解决问题的产业对策。“目标导向式”是围绕开发区发展定位和目标而所需导入的产业分析。“特质导向式”是指园区所具有的特质资源,利于某一类产业发展所形成的发展模式,如区位、交通、土地、物资、城市配套等优势资源。

3.2  “可行性”验证

判断开发区产业规划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于规划产业的落地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对“可能性”筛选出的潜在产业类别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验证,可以较好地定位适合开发区发展的目标产业。“可行性”验证阶段借鉴“五力”模型研究方法,构建产业“可行性”分析五力框架,具体包括基础条件、产业属性、资源供给、竞争威胁和市场因素。

其中,基础条件是指产业发展现有的劳动力、技术、资本等要素基础以及产业集群发展状况。产业属性是指基于产业发展本身的属性,如技术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等,并与产业经济发展密切关联的属性。资源供给是指产业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及社会配套资源。竞争威胁是指园区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同质化竞争和竞争对手的实力。市场因素是指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规模以及成长性。

3.3  综合比选产业

对“可能性”筛选出的所有可能发展的产业,按照“可行性”验证方法进行逐一分析比选,综合运用“可能性、可行性”碰撞模式,最终确定经济开发区适宜发展的目标产业。

4  案例研究——苏州浒墅关经开区产业规划

4.1  规划背景及经开区现状

苏州浒墅关经开区成立于1992年,1993年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3年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浒墅关经开区隶属于苏州高新区,区域面积66km2,现有总人口约10万人,2019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3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25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55家,涵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

苏州浒墅关经开区地处苏州市西北郊,近年来,随着苏州城市区划调整和高新区“北扩西进”战略实施,浒墅关经开区整体划入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高新区西部发展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按照“苏州城市西北重要门户”“新区北部发展新中心”的区域发展定位,浒墅关经开区如何把握新的发展机遇、谋求新的发展格局,如何补齐科技创新发展短板、弥合与周边区域的发展差距,如何推进产业集聚、产业链延伸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已然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亟待回答的关键问题。对此,经开区亟需围绕制造业产业基础,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对区域产业规划布局进行研究。

4.2  经开区产业“可能性研究”

围绕苏州浒墅关经开区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按照“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特质导向”研究方法,梳理分析经开区产业规划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最终综合归纳得出区域产业发展的可能性。

(1)问题导向式

浒墅关经开区位于苏州高新区中部板块,与高新区其他板块科技城、狮山街道、枫桥街道等在科技创新布局方面存在不足,表现在高新技术企业、高层次人才、创新平台等有相当差距,因此,经开区应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此外,浒墅关经开区发展基础主要以外资企业为主,科技贡献较低,但对工业经济和税收效益贡献明显,因此经开区产业发展的另一个“可能性”就是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外向型工业产业。

(2)目标导向式

依据《关于加快推进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苏州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一号产业,倾力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地标的政策导向,苏州高新区及浒墅关经开区板块也将着重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苏州高新区《关于加快发展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将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大健康、军民融合、智能制造等先导产业。

从产业目标来看,浒墅关经开区可能发展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大健康、军民融合、智能制造等产业。

(3)特质导向式

在区位特质方面,浒墅关经开区地处苏州市西北郊,位于长三角经济圈、苏锡常经济带的结合部,交通地理优势突出,京沪高速公路、京沪高铁、京杭大运河等交通大动脉贯穿其中。经开区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其发展市场指向型的产业,如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产业。

在资源特质方面,浒墅关经开区当前正在打造以京杭大运河为核心的绿色技术特色小镇,形成了一批以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为基础的工业绿色产业,有力地支撑了经开区工业绿色园区的试点建设,提升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质效。苏州浒墅关经开区“可能”发展的产业主要有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工业绿色产业等。(见表1)

4.3  经开区产业“可行性分析”

针对苏州浒墅关经开区可能性研究得出的产业类型,借助“五力”模型做如下可行性分析。

(1)基础条件

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依托浒墅关现有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优势,推动相关企业加强自主创新,重点支持克诺尔、苏尔寿、宝馨科技、世嘉科技等当地龙头企业提档升级,拓展延伸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中高端产业链,做深产业链上下游,培育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

智能制造和汽车零部件两大特色产业,在现有智能制造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基础上,着力培育一批在关键领域和细分行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冠军企业,鼓励天纳克、雅泛迪等外资企业继续扩大产能和市场份额,大力扶持苏州通锦、加拉泰克等本土企业开展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对细分领域关键环节的支撑能力,提升特色产业发展能级,打造一批在国内乃至全球细分市场占有优势地位的行业“单打冠军”。

生物医药和工业绿色产业两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资源统筹布局,充分利用浒墅关工业载体空间优势,加快招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应用成熟、市场前景廣阔的科技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加快推进长光华医、梅里埃等重点项目建设投产。积极承接苏州高新区及周边地区生物医药领域成熟度较高的产业化项目,加速成果转化与产业落地。大力推动工业绿色产业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大新能源应用力度,构建绿色制造科技创新体系,为浒墅关区域经济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打好基础。

(2)产业属性

从产业属性来看,经开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工业绿色产业都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区域的产业配套和工业空间有一定要求。同时由于产业本身追求规模效应,加之周边地区的配套市场流通便利,容易形成区域制造业产业集群,是地区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意义重大。

(3)资源供给

交通资源方面,浒墅关经开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圈、苏锡常经济带的结合点,地理优势突出,京沪高速、京沪高铁、京杭大运河、苏满欧铁路国际班列等交通大动脉贯穿其中,是经开区工业产业发展优良的基础资源。

近年来,在空间资源方面,浒墅关经开区持续加快“退二优二”“退二进三”步伐,阳山智谷、阳山科创大厦、阳山工业园、大新科技园等一大批工业载体升级改造,释放了较为充足的工业发展空间。经开区位于苏州高新区中部板块,其他板块的科技城和狮山、枫桥街道等空间上都已饱和,浒墅关还有一定的空间优势,具有较好的产业承接能力。

在城市配套资源方面,浒墅关经开区辖区内建设有高架快速路、轨道交通等多条新干线,区内水网电等基础设施完善,实现“九通一平”。此外,经开区星级酒店、综合医院、专家公寓、商业综合体等公共服务配套实施齐全,为区内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竞争威胁

从苏州市域看,浒墅关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偏重于电子器件的组装和加工,核心竞争力不强,与周边地区的工业配套同质化严重,产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汽车零部件产业方面,浒墅关经开区与毗邻的常熟高新区国家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竞争处于劣势,因此需加强产业布局的差异化发展和互补联动。此外,经开区装备制造产业大多为外资企业,国际供应链的不稳定性也使得产业发展面临较大风险和挑战。

(5)市场因素

浒墅关经开区位于苏州高新区中部板块,区位优势明显。经开区的轨道交通装备主要为高铁、动车制造配套,国内国际市场巨大。生物医药产业作为苏州市一号产业,营商环境一流,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也将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就汽车零部件产业而言,经开区紧邻上海,区内零部件相关企业可为上海各大汽车主机厂做好配套服务,市场前景广阔。

5  结语

通过对苏州浒墅关经开区的产业进行“可能性”研究和“可行性”分析,规划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工业绿色产业作为经开区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经开区以提升园区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形成开放安全的现代产业体系,立足“高深发展、高峰发展、高效发展、特色鲜明”的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以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提档升级,聚力高深发展;以智能制造和汽车零部件为特色产业,重点突破,聚力高峰发展;以生物医药和工业绿色产业为新兴产业,高举高打,聚力高效发展;将浒墅关经开区建设成为苏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

参考文献:

[1] 曾淑婉.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区域产业规划研究[D].南开大学,2013.

[2] 孙明芳,王红扬.产业规划的理论困境及其突破[J].河南科学,2006(01):149-152.

[3] 张林兵.对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模式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9):201-203.

[4] 杨淑俐.浅议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模式[J].山西建筑,2011,37(16):21-23.

猜你喜欢

模式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我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从《后窗》看希区柯克作品的人性怀疑论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