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旅融合背景下艺术设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10-28刘永黎万萱

设计 2020年19期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产业升级跨学科

刘永黎 万萱

摘要:基于交旅融合背景,探讨艺术设计专业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办学思路。分析总结艺术设计专业交叉学科特征与多元化发展现状,以院校培养模式为案例进行实证解析。从教学目标、教育理念、专业结构、课程建设等方面建立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实践探索,促进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交旅融合;产业升级;艺术设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0)10-0110-03

Abstract: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ravel integr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 ideas of art design specialty to adapt to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and upgrading and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training mode.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disciplinary art design major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versi?ed development,and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llege training model as a case.From the teaching objective,educational concept,professional structure,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compound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It provides practical exploration for art desig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promotes the effective docking between art design professional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words:Integration of travel Industrial upgrading Art design Interdisciplinary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引言

世界各國对大学教育的改革从未停止过探索的步伐。哈佛大学在近200年的时间里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革,其中一个显著特征是始终坚守追求真理的办学理念,又敏锐地根据社会变化进行灵活调整。当前,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人才需求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进入重要的转型期,党和政府明确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战略号召,掀起了大学综合改革的浪潮。[1]

艺术设计被认为是兼容并包的专业,具有创新性、理论性、实践性等综合特征。设计教育如何适应和回应时代特点是值得不断思考的问题。对此,国内各大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面向未来,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纪念包豪斯100周年”会上,中央美术学院海军博士结合学科申报从资源、产业、技术三个层面分析了设计教育的新格局,并指出从国家战略意义和产业策略上去做创新与人才培养。[2]

交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党的十九大以洞察时代发展的深邃思考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提出“交通强国”发展战略,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的交通建设奠定了总基调。“交通强国”战略意蕴丰富,具体体现在与不同行业的相互协调和融合发展[3]。其中,“交通+旅游”形成的交旅融合新格局以存量规划为基础,深入优化和提升交通旅游资源。交通规划设施布局和交通旅游个性化出行,不仅从旅游全过程出发,完善游客出行链,提高景点可达性,同时发展现代交通“体验化”,在设施完善和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挖掘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有机植入文化元素,形成多样交通与全域旅游的共同发展,充分满足出行者对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的体验感[4]。以政策为导向,各级地方政府和市场对此作出了布局。2019年,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编制全省山地轨道交通规划,对四川山地交通发展进行重新审视。到2035年,将规划并建成23条线“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山地轨道交通运输线路,形成川西高原山区的骨干交通,带动旅游产业和山地轨道交通产业发展[5]。

自上而下的产业转型升级与融合带来了巨大的人力资源需求与就业结构变化,也为高校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带来新的思路。

一、交旅融合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格局下,设计的界限正随着新产业、新技术被打破。

一方面,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成为常态。艺术设计的学科交叉特征明显,早在包豪斯时期,作为世界现代艺术教育的摇篮,其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就坚持艺术与技术统一的教育原则,培养出集绘画师、设计师、建筑师于一身的全能型艺术家学员[6]。21世纪的当下,通过学科交叉的方式进行设计教育,成为中西方创新教育的热点与发展方向,诸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清华大学等世界名校通过教育项目积极推进,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交旅融合意味着行业之间的相互交融与合作。设计教育以“融合”为核心理念,体现了设计与多学科的有机联系,从而有效促进学科的交叉与渗透机制,如图1。

另一方面,社会对具有广阔学科知识背景的人才需求。以此为导向,培养输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多维复合型人才,即通常所说的T型人才,表现为宽广的知识基础、精深的专业技能与实践应用能力[8]。

二、交旅融合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实践

四川山地轨道交通的建设,从线路规划、沿线景观设计、站点站房室内设计、到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推广、列车车厢内外设计等都需要大量设计人才介入。以此為契机,2019年,西南交通大学艺术设计系深入探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核心问题,基于交旅融合背景,依托学校轨道交通领域的学科特色,以多维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基本思路,发掘并拓展专业特色与新领域,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重构。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专业体系建设

建立“一核两翼”即以“交通+旅游”为核心,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两个专业方向为两翼的专业建设模式。其中,交旅融合包括两层涵义。一是体现学校“交通天下”办学理念,适应时代发展。二是建构交旅融合核心课程,以此整合教学理论、教学实践、自主研学三大板块研究框架,形成具有团队协作、交流合作与联合教学的建设体系,如图2。

(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的迭代建设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实施的具体内容。以构建适应新工科需求的大学科、多专业混合式教学互动平台,强化课程模块联动,突出核心课程与特色课程,建设多主体、多平台、多途径融合的多元开放协同育人机制。具体体现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课程体系,分别包括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与专业核心课、实习实践等多个板块,贯穿复合人才培养主线,在进阶式学习过程中分解相应培养目标,在实践中与自主研学协同,如图3。

首先,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交通天下”作为通识教育基础,与专业教育紧密衔接。从历史、人文、哲学、艺术、社会、自然等不同层面奠定学生多维认知与广泛的知识体系与精深的专业技能。

其次,突出交旅融合核心与特色课程,联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自主研学,在环境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两个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和毕业设计实践中分层次分阶段置入课题训练。以此采用项目方式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设计学等多专业、多学科的知识点进行碎片化整合,建构从模块化到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同时,突显社会需求导向,面向大交通、大旅游领域,适应时代发展;强调设计思维引领的交旅融合专业特色。

(三)设计思维引领

“设计思维”被作为价值体系根植于斯坦福大学的设计教育中。可以解读为不同领域的设计师,开展设计工作的思维方式。其发挥的价值不尽相同,比如在工程设计领域起到增加功能、提高性能、降低成本的作用;在前瞻、综合的设计领域,可以帮助跨学科的团队合作,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9]。

整个课程体系突出了交旅融合的特色,也有意强化了设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体现艺术设计创新意识。相较于原有的课程体系,虽然创新要求贯穿其中,但学生设计思维的建构是融合在专业课程的讲解与课题训练中。新的课程体系将设计思维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基础课在本科二年级开设,着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因为在涉足广泛却又充满变化的创意领域,获得高度的知识整合与设计技能往往是个难题。比如在解决场地与环境、空间与功能、材料与技术、视觉与审美等问题的背后联系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彼此交织而又各自流变的知识背景。为了建立整体的认知模型,设计思维的训练就显得很有必要。

(四)协同教学方式

具体的教学方式与课堂组织是培养理念得以推进实施的直接途径。我们看到,在信息爆炸时代,知识的生产规模、速度和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同时,技术上的革新为课堂教学带来了便捷,也带来了冲击。远程教育平台打破物理空间局限,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让教学方式变得更加灵活。

回到课程上来,传统的课程教学通常以知识类型为依据,以教学班为单位,学生通过进阶式的课程学习积累知识,然后在高阶段实践中获得知识的运用与迁移。教学班由任课教师主导,课堂相对独立,一定程度上欠缺彼此之间的联系。比如不同的专业方向由于知识体系的建构有所区别,师生通常按照教学班各自授课。但进入专业课,在高阶课题训练中,对于复杂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专业交叉,团队协同。

艺术设计所具有的创造性与实用性特点,要求学生具备高度整合的知识基础与设计技能。通过对教学活动中师生、知识、课堂等要素的再思考,将协同理念应用于教学中形成协同教学方式,对教学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主体多边参与、共同作用,发挥增效作用[10]。重点体现在整合设计与联合教学两种方式。整合,旨在冲破专业壁垒,促进知识技能提升与资源共享。联合,即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中根据阶段性学习要求进行联合学习。比如,四年级环境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与视觉传达VI企业形象设计的联合教学实验中,两个专业学生根据课题任务书进行人员组合,分工合作,共同解决空间设计问题。同时,教学中不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由此,实现从多学科融合的培养机制建设,形成横跨不同主干课程并由各相关课程教师共同参与的年级教研组,实现“课堂+”的广度与资源的有效整合,如图4。

三、交旅融合课题解读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下,2020年本科毕业设计中,学生的选题围绕四川山地轨道交通已规划的6条线路展开。通过前期广泛的调研,从线路历史、人文、自然等资源中发掘线路特色元素,结合地方旅游市场开发与体验经济需求,完成了线路品牌形象设计、特色旅游列车内部空间改造、文创空间展示等课题,形成线路上一系列特色小镇景观规划、特色餐饮、酒店民宿、旅游列车车厢设计与产品开发等多个项目设计方案。

设计过程,学生针对线路上丰富的资源,以项目为导向,进行多视角、多维度设计分析与成果转化,实现了人才需求对接,学以致用目的。图5中,学生以阆中古城线路上民宿改造设计为切入点,基于场地人文与自然资源调研分析、明确民宿设计定位。项目室内三层总面积约620m?,室外庭院约120m?,包含接待、餐厅、休闲、客房等主体功能。设计策略中,提取阆中古城民居建筑天井、院落特点,门扇花窗等形态,通过对原有民宿建筑改造、景观环境打造与室内空间功能设定,完成场地多层面功能设计,表达质朴、淡雅的内敛气质与阳光自然的气息。成果突破单一室内空间范畴,扩展到建筑、景观维度进行综合尝试,表现出学生跨学科的思考与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如图5。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产业升级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第三语言韩国语教育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